短萼仪花
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的花
短萼仪花(学名:Lysidice brevicalyx Wei)是豆科仪花属乔木,高可达20米,小叶近革质,长圆形、倒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复总状花序苞片和小苞片白色,阔卵形、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萼管较短,裂片长圆形至阔长圆形,比萼管长;花瓣倒卵形,紫色;子房沿二缝线被长柔毛,有胚珠荚果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果瓣平或稍扭转;种子长圆形、斜阔长圆形至近圆形,种皮脆壳质,4-5月开花;8-9月结果。生于海拔500-1000米的疏林或密林中,常见于山谷、溪边。该种木材黄白色,坚硬,是优良建筑用材短萼仪花是中原地区的特有植物,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乔木,高10-20米,胸径20-30厘米,小叶3-4(-5)对,近革质,长圆形、倒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12厘米,宽2-5.5厘米,先端钝或尾状渐尖,基部楔形或钝。
复总状花序长13-20厘米,披散,苞片和小苞片白色,阔卵形、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苞片长1.5-3.1厘米,小苞片长0.5-1.5厘米;萼管较短,长5-9毫米,裂片长圆形至阔长圆形,比萼管长;花瓣倒卵形,连柄长1.6-1.9厘米,先端近截平而微凹,紫色;能育雄蕊花药长3-4毫米,药室边缘紫红色;退化雄蕊8枚或5-6枚,不等长;子房沿二缝线被长柔毛,有胚珠9-14颗。
荚果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5-26厘米,宽3.5-5厘米,基部圆,二缝线等长或近等长,开裂,果瓣平或稍扭转;种子7-10颗,长圆形、斜阔长圆形至近圆形,长2-2.8厘米,宽1.5-2.2厘米,栗褐色或微带灰绿,光亮,边缘增厚成一圈狭边,种皮脆壳质,里面紧粘着一层白色海绵状胶质层,干后呈锈红色,胚小,基生。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短萼仪花分布于中国茂名市封开县云浮市高要区广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广西隆林、田林县百色市都安瑶族自治县龙州县容县,贵州贞丰、望谟县安龙县以及云南省等地。模式标本采自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由广西百色引入栽培)。生长于海拔500-1000米的疏林或密林中,多生长于密林中、山谷、疏林及溪边。
繁殖方法
种子收集:种子采集的荚果装入通风塑料袋带回实验室,人工剥开果荚,选取种实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备用。
种子处理:挑选饱满、外表无损伤的净种子,进行剪口处理,用枝剪沿种子的外边缘剪口,然后用常温水浸泡24小时,待种子外层胶质物脱落后取出,播种。未脱胶者继续常温水浸泡,至脱胶为止。
播种:24小时内种子脱胶完毕,第10-13天开始发芽,10-15天发芽结束,平均发芽率达76%,平均发芽势为55%。
沙床育苗:基质为河沙混泥炭土(河沙:泥炭土=2:1),按厚度15厘米铺开,用1%-3%的硫酸亚铁溶液杀灭基质中的病原菌和地下害虫。在苗床上按行距15厘米均匀条播,播后覆盖上述基质,以不见种子为宜。采用遮荫、灌水和喷雾等措施,保持空气湿度90%以上、基质湿润(以手握基质,放松后基质成稍松散沙团)、土温20-30℃。
容器育苗:用规格为10厘米×20厘米的塑料薄膜容器,营养土采用黄心土、火烧土和过磷酸钙混合土(黄心土:火烧土:过磷酸钙=6.5:3:0.5),过筛、消毒、堆沤15天后备用,消毒采用敌克松兑水成500倍液,每立方营养土药液用量为60-80克。待芽苗长至3-4叶期时移苗上袋,芽苗移植时应截去主根尖端,保留5-6厘米长。
栽培技术
胚轴出土后使用细水流的喷壶浇水,为了促进幼苗侧根生长,适当减少浇水次数,保持基质湿润即可。待幼苗长至3-4叶期及时移栽上袋,晴天可每天浇1次水,阴雨天可减少浇水次数或不浇。
幼苗期间不提倡施肥,2个月后的大苗开始追肥。每月施肥2次,以氮肥为主,根部施肥的同时补充叶面肥,浓度在0.3%-0.5%为宜。期间,在勤除、早除和小除的原则下辅以人工除草,不宜化学除草。
当苗木高达50厘米时即可出圃。出圃前应进行炼苗,炼苗期间不要施肥,同时应逐步减少水分供应,并在出圃前半个月进行原地移动,切断露出容器的根系。
主要价值
材用:该种木材黄白色,坚硬,是优良建筑用材。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繁殖方法
栽培技术
主要价值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