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洪,1966年出生在奉化江口,毕业于
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
生物工程学系主任、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现任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
个人简介
张雪洪,1986年,张雪洪本科即将毕业时,学校因时创设了生物化工专业硕士班,张雪洪凭着对生物工程研究的憧憬,成为该班一名学生。
自硕士研究生毕业起,即在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工程系工作,一直从事生物工程上游和下游的教学和研究,曾负责和参与了十余个项目的研究,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重点项目、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上海市财办、科委、教委、农委等以及多家企业的科研项目。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代谢工程、生物物质的分离与纯化、蛋白质工程等。
近三年来共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SCI、EI收录 20余篇。目前承担了国家“十一五”863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科研成果先后获上海科技进步
一等奖(2007)、国内贸易部科技进步
三等奖一项、上海市优秀产学研工程项目
二等奖两项。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5年获
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
人物经历
1979年9月至1982年7月,就读于
浙江省奉化中学;
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就读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本科;
1986年9月至1989年6月,就读浙江大学生物化工专业硕士;
1989年6月获浙江大学生物化工专业硕士。
1997年10月至1999年4月,公派到日本
东京大学工学院作访问学者
1999年7月获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工程博士学位
2000年任上海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研究方向
张雪洪一直从事生物工程的教学与研究,特别是微生物发酵、生物物质的分离与纯化、
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领域的研究。说起当初矢志
生物工程学研究原因,张雪洪认为是个人爱好与环境影响的结果。
主要贡献
1997年10月,已是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教师的张雪洪,由于教学研究成果显著,被公派到日本
东京大学工学院作访问学者。在日期间,张雪洪利用该校先进的实验条件,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不仅拓宽了专业知识面,还掌握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其回国后开创生物工程研究事业铺下了扎实的基础。
1999年张雪洪回国,随即负责和参与重大项目研究。当时,随着国内农业生产种植结构的调整,瓜果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由于受到轮作等条件的限制,连年重复种植,各种作物发生枯萎性病害,其中包括黄瓜和西瓜的枯萎病害、
甜瓜和
哈密瓜的蔓枯病害、
甜椒的根腐病害等。疫病带来的损失十分严重,据统计,当时全国每年发病面积在2500万亩次以上,每年产量损失约2成,有些严重地块引起毁灭性破坏,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在这样背景下,国家“十五”攻关计划专门设立课题组,由
上海市科委、农委、上海农乐股份公司等
共同出资1000多万元研究资金,进行课题攻关。张雪洪负责参与了此项课题研究。该课题历时8年,生物农药申霉素取得中试生产成功。该生物农药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为国内农作物抗枯萎病的绿色农药。
生物农药申嗪霉素的诞生,为有效防治农作物病害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若按推广使用面积30%计算,每亩减少病害损失600元,估计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45亿元。实现产业化后,企业每年新增产值4.5亿元,利税1.6亿元。
2000年,张雪洪任上海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之后,除每年讲授2门以上课程外,还负责全面规划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在他的努力下,近年来,该学院教学取得显著成绩。2002年该院被批准建立首批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在《中国大学评价》中,学院的
生物技术、
生物工程学、生物医学工程和
生物信息学等4个本科专业,均位于全国高校的前十名,其中两个本科专业为全国第一,生物医学工程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发表论文
共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两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三项,完成科研成果鉴定六项,多项成果实现了产业化。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内贸易部科技进步
三等奖一项,
上海市优秀产学研工程项目
二等奖两项。
1、L He, YQ Xu, XH Zhang. Medium Factors Optimization and
发酵 Kinetics for
吩嗪1-Carboxylic Acid Production by Pseudomonas sp. M18G.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008, DOI 10.1002/bit. 21767(on line).
2、KK Chen, HB Hu, W Wang, XH Zhang, YQ Xu. Metabolic degradation of
吩嗪1-carboxylic acid by the strain Sphingomonas sp. DP58: the identification of two metabolites. Biodegradation. 2008, DOI 10.1007/s10532-007-9171-1(on line).
3、YQ Li, HX Jiang,YQ Xu, XH Zhang. Optimization of nutrient components for enhanced
吩嗪1-carboxylic acid production by gacA-inactivated Pseudomonas sp.M18G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8, 77: 1207–1217.
4、Hu HB, Wang W, Han L, Zhou WP, Zhang XH. An improved method for purification of recombinant truncated heme oxygenase-1 by expanded bed adsorption and gel filtration. Bioprocess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 2007, 30 (2): 87-90.
5、Yang ZJ, Wang W, Jin Y, Hu HB, Zhang XH, Xu YQ. 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degrad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吩嗪1-carboxylic acid-degrading strain Sphingomonas sp DP58. Current Microbiology, 2007, 55 (4): 28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