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带绦虫病
牛带绦虫病
牛带虫病是牛带绦虫寄生于肠道所引起的疾病,是人畜共患病中的一种类型。
牛带绦虫病产生的原因是食用了未煮熟的、含有囊虫的猪肉或牛肉引起绦虫病发病,没有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导致病虫口入的几率,与动物接触后,没有即时清洗消毒,使得人畜相互感染,或者是使用切过生肉的刀或菜板再切熟食,可能导致囊虫污染熟食成为病源。感染牛带绦虫的患者会有腹部不适、饥痛、消化不良、腹泻或体重减轻等症状,长期存在此类病毒还有可能引起肠梗阻、肠出血和肠穿孔
牛带绦虫病的预防手段是在流行区,一定要做好肥胖带吻绦虫患者的普查以及相应的驱虫工作,以及防止牛吃到病人粪便污染的饲料和水源,加强对牛肉的检疫工作,多做宣传和教育工作,使得人们自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其治疗方式包括中医和西医治疗,中医治疗方式是通过服用槟榔煎液,南瓜子仁,以及导泄药。西医的治疗方式是使用吡喹酮阿苯达唑甲苯达唑氯硝柳胺、甲苯咪唑等药物。
命名
牛带绦虫病的病原体牛囊尾蚴,即感染了囊尾蚴的牛,这类牛是牛带绦虫病主要传染源。同时,牛肉绦虫病肥胖带吻绦虫寄生于肠道所引起的疾病。
分型
牛带绦虫病是人畜共患病中的一种类型,同时,此类病有较弱的宿主特异性,因此具备广泛的宿主群,并且这类寄生虫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形成了一定的自然流行区,以及在适宜条件下经多种途径而相互感染、传播及流行,与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
病因
牛带绦虫病的病原体是牛囊尾蚴,感染了囊尾蚴的牛,是牛带绦虫病主要传染源。而一旦绦虫纲成功寄生,它便会附着在肠壁内侧,不断吸收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借以存活、生长甚至产卵。
流行病学
依据流行病学调查,西藏地区的适龄妇女牛带绦虫病感染率为18.89%,显著低于当地1988至1992年的调查结果,说明当地20多年以健康教育、普查普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处于较高水平,高于西藏拉萨市城关区( 2005年)调查结果( 8. 76% ),也高于大部分内地藏族学生牛带绦虫病感染调查结果。而且当地20 ~ 25岁适龄妇女感染率仍高达23.03%,高于1988 - 1992年调查该年龄段妇女感染率( 18. 16% )。
就诊科室
感染牛带绦虫病应去消化内科及时就诊。
传播机制
饮食方面占百分之六十。食用了未煮熟的、含有囊尾蚴的猪肉或牛肉引起绦虫病发病,囊虫经食道进入体内,吸附在肠壁上逐渐分裂,经过两三个月的时间发育为成虫,随肛门排便排出,会发现贴身衣物上有白色虫体节片,大便排出时会发现粪便中有虫体节片。
卫生习惯占百分之二十。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减少病虫口入的几率;与动物接触后,应清洗消毒,避免人畜相互感染。另外,烹调的温度和时间对预防绦虫纲感染也很重要,用切过生肉的刀或菜板再切熟食,可能导致囊虫污染熟食成为病源。总之,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往往是引起绦虫病感染的重要因素。
临床表现
感染牛带绦虫的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有些会有腹部不适、饥痛、消化不良、腹泻或体重减轻等症状。牛带绦虫只存在人的肠道内,它会引起腹泻、消瘦等症状,长期还有可能引起肠梗阻、肠出血和肠穿孔链状带绦虫除了进入肠道成为成虫外,还有可能进入脑内,引起脑囊虫病
检查诊断
1.上腹部或满腹隐隐疼痛,腹胀或有腹泻,肛门作痒,大便或内裤上有白色节片,病久则形体消瘦乏力。
2.有进食未煮熟或生的猪、牛肉史。
3.大便可见带状白色节片,镜检发现绦虫卵。肛拭涂片检查阳性率较高,尤以牛带绦虫为著。
4.若有皮下结节,可作组织病理活检。出现昏仆抽搐、瘫痪、视力障碍、共济失调等临床表现,应作脑CT检查,有助于脑囊虫病的诊断。
治疗
中医
通过37°C下肥胖带吻绦虫体外药物试验, 30%槟榔煎液主要作用于绦虫前段,有效药理成分是槟榔碱,而30%南瓜子水煎液或水提物则作用于绦虫中、后段节片,使其发生瘫痪作用,对头节及未成熟节片则否。南瓜子有效药理成分是南氨酸,存在于非脂肪部分,水溶液的抗热性强,用火煎煮不受影响。若将牛带绦虫放入30%槟榔液与30%南瓜子混合液中,约10分钟后,虫体瘫痪,但将虫体取出放入生理盐水液中15分钟,又恢复原有活动力。二药合用,取长补短,可以发挥最大的药效。
其剂量和服法是先服南瓜子仁或其粉50g,使之有充足时间在肠内发挥药理作用,2~3小时后服50~100g (小于10岁小儿用30g)煎剂,再过1小时服泻药50%MgSO460mL。南瓜子最好服全粉末,其效用更快,疗效可靠。
导泻药通常是用快速泻药50%的MgSO4,服20%甘露醇250mL,半小时后再服5%葡萄糖生理盐水1000mL,并与MgSO4导泻对比。结果MgSO4组18例中驱出完整绦虫纲8例,排虫率44.4%,排虫时间最长10小时,最短4小时,平均7小时;甘露醇组20例中驱出虫体16例(80%) ,排虫时间最短1.5小时,最长4小时。
西医
已侵入内脏,最好选择手术治疗;如在表皮或者软组织中,要尽快进行药物治疗,控制传染。当前治疗该病的药物非常多,治疗的效果非常明显,如吡喹酮阿苯达唑甲苯达唑氯硝柳胺、甲苯咪唑。其中,吡对肥胖带吻绦虫链状带绦虫均有良好的杀虫作用,为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
预防
(1) 在流行区, -定要做好牛带绦虫患者的普查以及相应的驱虫工作。
(2)防止牛吃到病人粪便污染的饲料和水源。
(3)加强对牛肉的检疫工作。
(4)多做一些宣传和教育工作,使人们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自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
公共卫生
针对此病,应大力开展卫生宣教,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卫生水平。提倡不吃生的或半生不熟的牛肉。严格执行肉品检验,严禁感染牛囊尾蚴的牛肉进入市场。早期和彻底治疗绦虫病感染,对屠宰场工作人员应予定期检查和及时彻底治疗。
目录
概述
命名
分型
病因
流行病学
就诊科室
传播机制
临床表现
检查诊断
治疗
中医
西医
预防
公共卫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