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好
广州市天河区杨箕村村委会主任
张建好,女,生于1948年,汉族,中共党员,天河区杨箕村村委会主任、党总支书记、村经济股份联社董事长。2000年,张建好当选中国十大女杰。张建好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中共党的十五大代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嘉奖、中国改革开放成功奖等200多项荣誉。2008年,张建好在村委会选举中再次全票当选党委书记。
人物经历
张建好18岁时任村治保主任,28岁当选为村长,她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满腔热情工作在最基层。她以过人的胆识,率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创立农村股份经济组织,率先异地征地、租地开展“三高”农业,使一个贫困村发展成为人均收入38500元、年收入5.7亿元、固定资产8亿多元的“亿元村”。她廉洁、公正,处处以身作则,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张建好原来只有高中文化,通过努力,她已拿到企业管理本科文凭。她曾获南粤巾帼十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村主任、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人物事件
率先推行联产承包
张建好以过人的胆识,带领全村人多次“吃螃蟹”,把一个昔日集体存款只有150元的贫困村建设成为人均收入3.85万元、年收入5.7亿元的“亿元村”。
1976年,28岁回乡的张建好从老支书手中接过一本仅有150元存款的集体存折,挑起了杨箕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后又兼任村长。当时村民生活十分贫困,全村的固定资产只有59万元,村民们基本以种菜为生。1978年初,张建好在村里率先搞起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村民有了自主权,改变了吃大锅饭的局面,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一部分村民先富起来了。当时,她的“大胆”受到个别领导的批评,原因是“联产承包”的方式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遭到批判和禁止,所以许多人都表示质疑,认为是反动行为,但她心底无私天地宽,最终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在村干部和村民的支持下,迈出了成功的一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确定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一种。不久,该制度便在中国农村全面推广开来。可此时的杨箕村已经比人家先走一步了,村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村里经济也取得了大发展。到1987年,杨箕村评估的固定资产已经从59万元迅速增长到4000万元。
实行农村股份制
1987年,张建好又率先创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股份经济组织——村股份合作经济联社,联社由股份合作理事会管理,下设经济发展公司,把集体经济折成股份,村民设置人头股、劳动工龄股和发展股,集体经济年终结算,按股分红。联社充分发挥杨箕村的资源优势,借助国营企业和外商的资金以及外商的技术,创办了28家独资、合资、合作企业,还把村民的闲散资金收集起来办企业,既解决了办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又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也解决了村里的产权归属问题,从而又一次促使了杨箕村经济的大腾飞,1989年,杨箕村成为了广州第一个产值超亿元“村”。随后,全国各地都来杨箕村取经,农村股份制犹如星星之火照亮全国。
异地征地办厂
1990年,由于广州市人民政府要建设珠江新城,一下子将杨箕村650亩地全部征用。征地后,杨箕村村民拿了1亿元的补偿费,却失去了曾经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地,工厂建在何处,企业办在哪里,还怎样搞农业生产,靠什么维持农民的生活,面对一连串新的问题,张建好一如既往,坚信路是人走出来的,与时俱进,借鸡生蛋,从1992年起,她先后到海珠区番禺区、增城等地征地建厂房、办企业,租地发展“三高”农业,使杨箕村在土地被征后,在异区他乡又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开创出了一条异地征地办企业,发展高科技农业的新路子。期间,张建好还率领村干部办起了与台商合资的鞋厂,办起了酒店。此外,在珠江新城政府留给杨箕村的发展用地中还盖起了写字楼出租。
热心于福利事业
经过几次变革创业的杨箕村,终于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全体村民也迈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杨箕村实行了“生有所优、幼有所育、少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安、贫有所扶、死有所葬”的“八有”福利制度,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真正展现了共同富裕。富起来的村民是富而乐助,没有忘记扶贫济困。杨箕村捐款40多万元,扶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粤北乳源小学建校。张建好每年捐资4000元,帮助贫困地区4名失学儿童和2名孤寡老人的生活。
坚持业务学习
张建好始终工作在基层,村里两年一选举,每次投票,村民们都100%选她。她认为,作为杨箕村的带头人,要实现自己对杨箕村人的承诺,就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1987年,在工作非常繁忙的情况下,张建好毅然走进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以惊人的毅力与不懈的努力,完成了经济管理专业三年大专课程,并通过了经济师资格考试。1992年,因管理外商投资企业的需要,又远赴美国进行3个月的企业管理专业学习。2008年7月,经过近4年的勤奋自学,她终于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企业管理专业本科文凭。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人物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