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
1984年成立的科学考察队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China Antarctic scientific expedition team),是1984年成立的科学考察队。
1984年11月20日,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南极洲考察队从上海出发远赴南极,建设中国第一个南极长年科学考察站——长城站。1985年2月20日,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宣布落成。
2024年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出征,开启为期近7个月的科考征程。
组建背景
1957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院士提出“中国人应该研究南极”,1964年,国家海洋局成立,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将来进行的南、北极海洋考察工作”。1977年5月,国家海洋局提出“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宏伟目标,并于1978年8月提交了《关于开展南极考察工作请示》,建议成立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组织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为获取一手资料、积累考察经验,1980年1月6日至3月18日,国家海洋局选派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董兆乾和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张青松两位科学家参加了澳大利亚南极凯西站的度夏考察,这是中国科研人员首次涉足南极考察。到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赴南极之前,中国先后派出几十名科研人员分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阿根廷日本等国的南极考察站参加度夏或越冬考察,期间还参加了1981年1月至3月实施的首次国际南极海洋系统与资源生物调查试验计划等国际考察活动。
1981年5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南极洲委正式成立,作为中国南极考察的组织领导机构,在国务院的领导下负责南极考察的相关事宜。9月15日,其日常办事机构——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成立,承担南极考察的具体组织工作。经过近两年的调研、筹备,1983年5月6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科委”)、南极委、外交部、财政部、劳动人事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筹备工作报告》,详细汇报了中国南极考察筹备工作的相关情况。1984年,中国南极洲考察工作进入了快车道。2月7日,王富葆等32位科学家联名向党中央和国务院建议“向南极进军”,在南极建立考察站,开展考察活动。该建议获得批复,国家海洋局随即于24日至26日召开了中国首次南冰洋和南极考察总体方案论证会。5月28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成立了南极研究小组,由董兆乾任组长、颜其德任副组长;6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南极委、国家科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外交部和国家海洋局联合提交的《关于中国在南极洲建站和进行南大洋、南极洲科学考察的报告》。8月6日,国家海洋局、南极洲委下发了“南大洋和南极洲考察总体方案”的通知。
考察目的
南极大陆是人类踏足最晚的大陆,也是地球上最寒冷、最干旱、风暴最猛烈、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气候的恶劣、海洋的隔绝使其远离人类社会,至今仍没有常住居民,只有少数科考人员在为数不多的考察站临时居住,开展科考活动。环绕南极大陆的南冰洋是最晚被命名的大洋,不仅在水文特征和生物区系等方面与其北侧的亚热带海域存在明显区别,还通过一个被称为“南极绕极流”的巨型洋流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沟通起来,对全球海洋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产生重大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南极地区在地球环境的发展和演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下,南极地区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已成为备受瞩目的科学研究课题和重大社会问题,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
对科学家来说,地理科学的领域里有许多悬案没有解决,有的假设还需要验证;对各国政府来说,南极洲存在丰富的资源;对军界来说,南极洲是较好地宇航跟踪站;对环保工作者来说,要通过南极研究“温室效应”、“空洞现象”对人类的危害等。因此中国成立南极考察队,考察南极。
发展历史
1980年初,中国派董兆乾、张青松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度夏考察,至1984年,先后派出40名科学工作者分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阿根廷日本等国的南极站参加度夏和越冬考察,并参加1981年1~3月首次国际南冰洋生物系统和资源考察等国际考察活动。
1984年11月20日,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南极洲考察队从上海出发远赴南极,建设中国第一个南极长年科学考察站——长城站。经历了40天艰辛的海上漂泊,由591人组成的考察队终于在1984年12月30日登上了南极洲的乔治王岛。591名队员经过42天不分昼夜的奋战,1985年2月20日,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宣布落成。
1989年2月,在东南极洲拉斯曼丘陵上,南极圈内建起首个中国的考察站——中山站。从1984年到2008年,中国组织了26次南极考察,3次北冰洋考察和5次北极考察。1985年、1989年和2008年在南极洲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
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建立了中国南极昆仑站,其坐标为南纬80°25'01"、东经77°06'58",这也是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
2022年10月23日,江汉大学环境与健康学院“90后”女教师潘钰,将作为第39次南极科考队中的一员,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开启为期半年的极地科考之旅。10月26日,人们在位于上海市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欢送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首批队员出征南极。截至2023年11月1日,中国第40次南极洲考察队从国内出发,2024年4月返回,历时5个多月。
考察历程
1984年11月20日,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发远赴南极,建设中国第一个南极长年科学考察站——长城站。1985年2月20日,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宣布落成。
1996年11月18日,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队150名队员搭乘“雪龙”号从上海市解缆出发,1997年1月18日,考察队派出由8名队员组成的南极内陆冰盖野外考察队,分乘3辆雪地车和3 架雪橇向内陆冰盖腹地方向的预定目标区域挺近,2月1日安全返回中山站,历时13天,行程326千米,成功开展了我国首次南极内陆冰盖考察,获得了极其宝贵的内陆冰盖野外考察作业经验,为进一步推动内陆冰盖考察奠定了基础。
1997年,中国第13次南极洲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历时13天,向冰穹A方向挺进了300公里。1998年中国第14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历时17天,向冰穹A方向推进了464公里。1999年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期间,10名考察队员进入冰穹A地区。
2002年中国第18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在距中山站170公里处架设了1台自动气象站。2005年在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13名考察队员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到达冰穹A最高点。
经过4年的精心准备,中国第25次南极洲考察队内陆冰盖考察队28名队员再次抵达冰穹A,经过多天的高强度作业,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这是南极地区海拔最高的考察站,填补了南极点、冰点、磁点和最高点“四点”中“最高点”的空白,标志着中国南极考察事业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13年11月7日从上海市启程,2014年1月3日下午两点半左右,中国在南极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完成了钢结构主体的封顶作业。2月8日国家海洋局宣布,中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
2018年11月2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上海出发,正式开启为期162天的科考征程,预计2019年4月中旬返回上海港
2019年10月6日下午,中国第36次南极洲科学考察即将启动之际,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贵州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6日下午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举行交车仪式,由双方共同研发的“南极2”号极地全地形车将奔赴南极,助力南极科考。
2020年1月8日,中国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南极宇航员海综合科学考察。本次考察历时37天,作业海域横跨40个经度(东经33度至73度)、纵穿5个纬度(南纬62度至67度),航行距离超过5000海里,获得了这片人类知之甚少的极地海域的相关数据和样品。2月16日,经过67天南极洲内陆的艰苦作业,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泰山站队队员已顺利完成各项科考与工程建设任务,于日前安全回到中山站。4月23日,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两艘极地科学考察船,返回位于浦东新区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这标志着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首次“双龙探极”圆满完成。2020年11月10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2”船从上海出发,执行南极考察任务。第37次南极洲考察将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开展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科学调查工作,并执行南冰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污染物业务化监测任务。同时,还将开展中山站长城站越冬人员轮换及物资补给工作。
考察队于2020年11月10日出发,历时179天,行程3.6万余海里,顺利完成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换任务,开展了南大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环境综合调查,成功回收西风带环境监测浮标。10月,经自然资源部批准,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派出齐忠华韩惠军刘沼辉唐铸4名考察队员执行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任务。本次南极考察历时160余天,计划于2022年4月中旬返回祖国。
2021年5月6日,在上海外高桥港,科考船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靠泊回家。这艘国产科考破冰船历经5个多月的破冰斩浪和极地考验,载着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部分队员顺利返航。
2022年4月26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中国第38次南极洲考察队已完成任务并返航,共同执行任务的“雪龙”船和“雪龙2”船均已返回国内。
2022年10月26日,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极地科考船从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启航,正式开启了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之行。
2023年4月6日,上海市,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返抵位于浦东新区的中国极地科学考察基地码头。
2023年7月12日,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极地考察船从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码头启航,奔赴北极,开启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之旅。9月27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极地科考船顺利返沪,靠泊在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科考国内基地码头。
2023年11月1日上午,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踏上为期5个多月的科考征程。本次考察最突出亮点是建设罗斯海新站,新站是新时代中国建立的第1个常年科考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3个常年考察站,是中国在南极洲的第5个考察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
2024年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出征,开启为期近7个月的科考征程。本次考察将开展南极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广泛开展科研和后勤保障领域的国际合作。
考察意义
自1984年中国南极考察队首次踏上南极洲至今,经过近40年的不懈探索,中国科学家在此开展了海洋学、地质学、生物生态学、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以及日地物理学、极地冰川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日益成为国际南极事务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为人类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关事件
2024年1月,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行进至南大洋阿蒙森海沿岸,开展企鹅栖息地调查,然而考察队员在这里却遭遇了海雾的围困,在第8个小时,海雾渐小后,4次尝试突破的直升机飞了进来,考察队员才成功脱困。
参考资料
南极考察.中国知网.2023-11-02
【劈波向南!#中国第....人民网-新浪微博.2024-11-01
中国人在南极·科学探索.微信公众平台.2023-11-02
中国的南北极考察.中国科普博览.2023-11-02
江汉大学90后女教师出征南极.今日头条-极目新闻.2022-10-23
403 Forbidden.新华网.2023-11-02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www.thepaper.cn.2020-01-09
403 Forbidden.中国政府网.2023-11-02
中国第37次科学考察队乘“雪龙2”号出征南极.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2023-11-02
目录
概述
组建背景
考察目的
发展历史
考察历程
考察意义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