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是由
丁黑执导,蒋丽萍、赵耀民、王安忆编剧,黄奕、张可颐、谢君豪等人主演的中国爱情电视剧。该剧由成龙影业公司、上海
海润影视、
上海电影等共同拍摄。
该剧根据王安忆获得
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改编,一共35集,主要讲述了上海女性
王琦瑶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先后和摄影师程先生、军政要员李主任、远房亲戚康明逊等男人之间发生的爱情故事。
2006年3月28日,该剧在上海电视剧频道首播,首播当天收视率超过5%,在35岁以上女性中的收视率高达11%—12%,平均收视率达5.6%。
剧情简介
一个人的生命总是比一座城市的生命要短暂。一个叫王琦瑶的女子在
上海市繁华过、寂寞过,最后湮没成灰,而上海今天却依然兴旺喧嚣。
旧日的上海滩灯红酒绿,16岁的王琦瑶(
黄奕饰)是典型的上海弄堂淑女,一个偶然机会她去片场试镜,结识了摄影师程先生(
谢君豪饰)。程先生把她的玉照登在《上海生活》杂志,从此她成了“沪上淑媛”,之后又当选1946年“上海小姐”第三名。暗恋她的摄影师程先生知道:这位姑娘要展翅高飞了。琦瑶这一飞,竟然鸟瞰了上海这座城市如何被时间洗刷的过程。
1948年,当红的王琦瑶(
张可颐饰)被军政要员李主任(吴兴国饰)看中,成了他的“外室”。李主任义无返顾地以爱囚禁了她,使她游走过充斥着靡靡之音的百乐门
舞厅,陪伴李主任出入于枪林弹雨,而她亦心甘情愿地以他为终身伴侣。她乐意相信这第一个男人会是最后一个男人。不料,1949年李主任因飞机失事身亡,这种事在那段日子的
上海市经常发生。
1956年,
王琦瑶又过起普通人的生活,与邻居搓麻将度日。她响应那个时代人人节约的
意识形态,甚至精神上也只限于跟已婚的程先生(
谢君豪饰)作适可而止的交往。
然而这段风平浪静不久就被远房亲戚康明逊(徐峥饰)搅乱了。康明逊在她眼中就是缺乏了那么一点轩昂、一点气概,到王琦瑶心甘情愿跟他过一辈子时,他却要跟家里人去香港继续做他们的生意了。
王琦瑶怀着孩子继续留在上海,她拿着积蓄换了一段名正言顺的婚姻,跟一个身患绝症的人办了结婚手续,这事情只有程先生明白她是为了要挽回自尊。
1970年,
王琦瑶最渴望与离了婚的程先生迈进一步,是在文革期间,她无声地感激他多年不渝的等待,只是程先生因应社会的风向,要去
云南省一个小镇支援边疆。二人不知不觉已走过了漫长的日子,这次暂别总应是转眼便又重逢。
这一别却是十年,十年过后,女儿薇薇(
高斯饰)到了豆蔻年华,王琦瑶跟着年轻人重回社交圈。再遇程先生时,程先生介绍了一位跟琦瑶女儿年龄相仿的男孩,老克腊(刘磊饰)。
程先生没想过,王琦瑶的经历竟然博得了小伙子的同情,两人发生了关系。
王琦瑶因为老克腊的冲动之情而陷入一段瞩目惊心的忘年恋
王琦瑶孤注一掷地爱老克腊, 甚至顾不上这个男孩到底是迷惑于自己身上残余的旧日上海风情,还是有不可测知的理由。
角色介绍
电视剧制作
创作背景
王安忆之所以起了《长恨歌》这样一个带着典故的名字,是因为长恨长恨,是王琦瑶恨李主任过早的死掉,恨程先生温吞吞的个性以至于总是错过,恨世事不由人,恨退而求次只想过安静的日子也很难。和李主任在一起是她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李主任是当时上海国民党的高官,车牌号都是002的,死于解放前的乱世,他对
王琦瑶是一片真情,本想好好安排下将来的日子,却想不到兵败如山倒,一片报国之心就此付之东流,时世弄人。王琦瑶眼睁睁的看着李主任中枪身亡,看着自己想要天荒地老一世相伴的人,变成一屡亡魂抓都抓不住。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怎能不恨。
自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获得
茅盾文学奖以来,出现了《长恨歌》的改编热潮,话剧、电影、电视小说、连续剧相继诞生。
剧本创作
《长恨歌》讲述了旧上海名媛王琦瑶不平凡的一生,导演
丁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因为王安忆的原著以展现浓浓的老上海风情、厚实的生活质感以及细腻精致的文字表现力见长,因此该剧在创作之初,主创人员曾就该剧风格产生过分歧:是追求情节的激烈冲突还是走品位路线。最后丁黑选择了后者,因此该剧属于“
慢热型”,并非以情节曲折取胜,而是在淡淡的情节走向、优美的镜头中,让观众体味一种生活的悠长韵味。
选角
王琦瑶是《长恨歌》中的重量级人物。当初,包括王安忆在内,很多人对这个曾经的“
小燕子”
黄奕,能否演好一个心思缜密的旧
上海市女子表示怀疑。然而,黄奕的表现令人刮目,特别是一些小细节、小感觉,表现得很准确。黄奕称演王琦瑶对她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体验,她是一个内心十分丰富的人,离自己的性格很远。好在黄奕从小穿梭于上海大小弄堂,身上天然地带着这个城市的气息,而她奶奶就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女性:很会过日子,做得一手好菜,又总是把自己收拾得山青水绿,特别有女人味。这些都被黄奕融进了角色里。
香港特别行政区演员
张可颐扮演的中年王琦瑶,优雅沧桑见风情。导演
丁黑称,当初看中张可颐,就是因为她身上那种清高、优雅的气质和王琦瑶相通。虽然从小在
英国读书,又生活在香港,张可颐对那个特定年代的
上海市并不了解,但她对王琦瑶作为一个女人的理解却十分准确:“王琦瑶一生都在追逐一个梦,她外表淡淡的,内心却有很多欲望和追求,她认为自己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子的,所以她一直都在寻求,也因此长恨一生。”
该剧的编剧蒋丽萍称张可颐一眼就看上去就是王琦瑶,一看就是个小事情上明白,要犯就犯大错误的人。
拍摄过程
导演
丁黑说,此剧的拍摄难点,是既要保留小说的文学品位,又要编好故事情节,写活剧中人物。
《长恨歌》的拍摄,在善于影像把握的丁黑手里,出来的效果不仅仅是影像美,整个电视剧的场景布置得十分讲究,让人一走进拍摄片场就立刻感受到了一种时光倒流的氛围。该剧完全是按照电影的标准布置的。另外,张叔平设计的极具韵味和特色的服装,也让丁黑非常受用。作为该剧监制的关锦鹏表示,由于丁黑的风格自成一派,他没有过多地干预此片,只是挂名帮些小忙。据他介绍,电视剧版本由于篇幅需要,添加了许多细节,比如原著里着墨不多的
王琦瑶与程先生的感情,在电视剧里则是运用了倒叙,娓娓道来。
导演
丁黑这次对剧本改编下了苦心,在原作的基础上增加了王琦瑶少女时代性格的成长,她情窦初开的状态,她家庭内部的一些纷争情节。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为王琦瑶增加了几个好朋友,以此来丰富故事线索。对于故事结局丁黑也做了大的改动,“王琦瑶并没有被长脚勒死,原作的结局过于悲凉,怕观众接受不了。王琦瑶的初恋情人程先生是男一号,成为全剧的线索人物。”
丁黑对观众的反映有些担心,他认为总体上故事味比原作浓了,但
上海市味会减淡一些。因为随着现代化建设,老上海风味的建筑日渐稀少,
选景成为摄制组的一大难题。即便好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地方,也会因为过高的天价而未能如愿。而且此次
张叔平为剧中主要人物设计的造型中,
旗袍并非惟一主打服饰,很多是来自西方的服饰,甚至好莱坞明星的流行装饰也会在剧中出现。王安忆对于故事的改编表示了认同,
丁黑称,除了保持旧上海的时代特色外,也应该加入新的时尚元素,否则会失去一部分观众群。
丁黑表示,出演
王琦瑶的
黄奕与
张可颐表演可谓平分秋色,黄奕版王琦瑶更恬静、漂亮,张可颐版更有风情,尤其后半部分张可颐把上海女人特有的细腻充分地表现出来,她演绎得更加唯美、细腻。
幕后花絮
该剧卖给电视台时大胆采用了“以点论价”的方式,即收视率每上升一个点,电视台就要多支付相应的价钱;反之,跌下一个点,制片方就要赔钱。这对于“慢热型”电视剧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冒险,对此,
丁黑称,他在尽力尝试一种电视剧拍摄的新路子。
张可颐饰演长大后的王琦瑶,拍摄时密切关注着
黄奕出演部分的每一个细节。
黄奕为了出演《长恨歌》王琦瑶减肥15斤。做了三个月功课,又学芭蕾,又学表演,就是为了增加上海女人的韵味。为了演出从小女生到小女人的转变,她性格都变柔了,连走路手都不敢大幅度摆动,说话也细声细气了。黄奕很有创作激情。同时,她也坦言得到好本子不易,自己会珍惜,因此格外用功。黄奕表示也曾想一口气演王琦瑶的一生,但电视剧的表现和电影镜头不一样,她演老年人会穿帮,所以由
张可颐演很必要,她有种成熟的韵味,这是自己学不来的。张可颐提前入组,也是为了进一步培养与
黄奕的默契,以免让观众产生12集以后王琦瑶变化太大的感觉。她为了找到上海女人的准确感觉,还经常与黄奕一起去拜访一位住在石库门里的老婆婆,她简直就是另一个王琦瑶,很有味道,跟她呆在一起,学到了很多细节。张可颐还因为拍《长恨歌》压力过大、体力极度透支,得上了
甲状腺疾病。
谢君豪虽然普通话讲得并不好,但拍戏时他仍坚持用
越南语背大段大段的台词,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入戏。
电视剧配乐
播出与宣传
2004年05月17日,《长恨歌》剧组宣布确定主演人选,
上海市演员黄奕和
香港特别行政区明星
张可颐出任女主角,两人分别扮演青年和中年王琦瑶。2004年7月,在
苏州大学秘密开机。8月9日,在上海举办了开机仪式。2005年6月13日,《长恨歌》在上海
香格里拉市举行了新闻新闻发布会。
2006年3月28日,《长恨歌》在上海锦江饭店举行了首映盛典,并在上海电视剧频道晚间黄金档首播。11月29日,该剧在四川电视台影视文艺频道星夜剧场完美谢幕。2007年11月,该剧在江苏台城市频道播出。
电视剧特色
该剧是根据王安忆的著名长篇小说《长恨歌》改编拍摄的,小说曾获
茅盾文学奖。此剧描写了上海女性
王琦瑶从上世纪40年代起整整40年的情和爱,表现了她在社会动荡中的曲折人生。
所获奖项
作品评价
大众评分
(数据截至2024年1月1日)
媒体评价
《长恨歌》中,会聚了“王琦瑶”
黄奕、“王母”
顾艳、“严师母”金梦、“薇薇”
高斯、“
许媛媛”
吉雪萍,以及“康明逊”
徐峥、“蒋莉莉”
陈丽娜,“程先生”
谢君豪等。在他们的精彩演绎下,作家王安忆笔下描绘的昔日上海滩各色人物,都在荧屏上鲜活起来。(天津日报评)
片头曲是《如果没有你》。“如果没有你,日子怎么过,我的心也碎,我的事也不能做……”这首歌当年由
白光演唱,白光以其野性泼辣、颓废放浪的风格在一片莺声燕语中独树一帜,成为那个时代仅次于
周璇的上海滩歌后。电视剧《长恨歌》拿这首歌来做片头背景曲,声音忽强忽弱,似乎与
王琦瑶不甘心的一生命运遥相呼应。(天津日报评)
《长恨歌》的剧情、演员均是实力代表。从人物感觉到画面、景致的设置都充满了精美的文艺气息。(
搜狐评)
在剧中,
黄奕成功地将一个美丽。高贵,聪明,并且有一点小心思,小虚荣的上海女孩演绎得完美无缺。她成功地摆脱了过去打打闹闹的影子,由此将自己抬升到了另一个演艺台阶。(
新浪娱乐评)
这是继《
围城》以来
上海市拍摄得最好的一部连续剧,是海派电视剧历史上新的突破。(评论家
徐俊西评)
《长恨歌》拍得非常精致,看该剧一种享受。(作家
宗福先评)
该剧观后好几天还沉浸在剧中人物的情感中,这种感觉许多年都没有过。(导演
富敏评)
该剧拍摄手法很新颖,不仅将三十年代的旧上海氛围营造得相当精致,主色调会经常象征性地变化,片中还会打出文学性很强的提醒。(新闻午报评)
《长恨歌》不仅找到了适合大众影像的叙述方式,而且主人公王琦瑶40年的情感故事非常不同于一般电视剧中惯见的才子佳人的陈词滥调,凸显了时代背景下风云际会的人物命运、
上海市大都市的兴衰起伏。同时,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到位,
黄奕、
张可颐两个王琦瑶各司其职,达到了“无缝对接”。(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纪评)
该剧在还原了当时真实的历史氛围,让今天对那个年代有隔膜的年轻人,通过电视剧这种非常普及的文化形式认识那段历史,近距离地感受小人物在历史变动中的悲欢离合。(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子善评)
连续剧《长恨歌》的拍摄成功,得益于王安忆的小说、
蒋丽萍的出色改编,再加上
丁黑的执导和演员们的精彩表演,沉寂多年的
上海市电视界终于闯出了一匹“黑马”。(
东方网评)
《长恨歌》是一部细腻精致、艺术气息浓郁的荧屏力作。该剧充分发挥了视觉、听觉的优势,台词和细节都表现得非常精彩。(东方网评)
王安忆小说中大量的叙述是很难变成画面的,但电视剧拍得非常到位,人物台词也发挥得淋漓尽致。(作家
赵长天评)
这部电视剧令人刮目相看,它带有一种忧郁和伤感的气息,像一曲具有沧桑感的挽歌。电视剧还加入了一些英武刚健的东西,是对未来的一种歌唱。(评论家毛时安评)
剧中的对白表现了鲜明的人物性格,她预言,女性观众一定会更喜欢。(作家王晓玉评)
电视剧《长恨歌》中的演员以其精湛的表演给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
上海市籍的演员演出了浓浓的上海味道,来自港台的
谢君豪、
张可颐、
吴兴国的带上海味的细腻表演也出人意料。(
东方网评)
黄奕饰演的
王琦瑶清纯可爱、内心坚毅,张可颐将中年王琦瑶内心的压抑和坚韧也展现得非常到位,两个王琦瑶成功地实现了“无缝对接”。金马影帝谢君豪虽是
香港特别行政区演员,但却把贯穿全剧的程先生一角的善良、老实和懦弱诠释得恰到好处,充分体现出上海男人的细腻性格。(
王纪人教授评)
李主任这一角色出现是具有颠覆意义的,剧中他的死很壮烈,也使他与王琦瑶两人的感情变得很动人。而吴兴国把这个角色塑造得很丰满。(妇女问题专家林华评)
连续剧的拍摄手法很唯美细致,剧情的处理也很利索,用很多的看起来不起眼的小细节串起整个情节,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种眼神就将那种只有在
上海市里弄中的风情和浮华旧事都表现的很到位,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人物,穿着打扮也都很干净合适,人物都说着有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让人觉得就生活在上海一样,剧情在关键的地方还时常穿插些黑白定格,使片子多了淡淡的回味。(新浪娱乐评)
《长恨歌》从
黄奕到
张可颐,上海半个世纪的旖旎风情在她们身上尽情绽放。不论是貌似不经世事却谙熟个中世故的少女
王琦瑶,还是放下门帘却仍遮不住万般柔媚的中年王琦瑶,她们共同演绎了上海的女人和女人身上折射的上海。(
搜狐评)
“王琦瑶”作为上海弄堂女孩的一点小情调、小心思、小倔强、小虚荣,都被黄奕拿捏得非常到位。王琦瑶不多不少的心机和盘算,她和程先生之间那份若隐若现的暧昧,对李主任依赖般“不明就里”的爱,被黄奕演绎得淋漓尽致。(新闻午报评)
《长恨歌》从人物感觉到画面、景致的设置都充满了精美的文艺气息。剧情也更为跌宕。原著小说里,王琦瑶最终死于非命。电视剧里的王爷却没有死。这也是电视剧对于小说最大的改动之一。除了女主角外,
香港特别行政区演员
谢君豪扮演的程先生也令人们眼前一亮。(扬子晚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