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船(又称快蟹船)是明朝时期一种独特的战船。其外形似
蜈蚣和螃蟹,船体通常漆成红黑色,元明时期叫“蜈蚣船”,而到了
清代则更名为“快蟹船”。
嘉靖八年(1529年)至嘉靖十一年(1532年)期间,明朝
汪鋐推动了蜈蚣船的学习与仿造工作,明朝人所说的“蜈蚣船”,正是西方人口中的“加莱船”(
桨帆船)或“加利船”。16世纪时,更为先进的大型克拉克帆船和盖伦大帆船逐渐取代了“蜈蚣船”,使其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
蜈蚣船长七丈五尺,宽一丈六尺,帆
张三桅,配有三桅大帆,武器装备齐全。此外,船上还设有铁网,用以防御敌方炮火,船舱可容百人,船的两旁装有许多橹,左右快桨五十六,使得船只能够迅速穿梭于水域,灵活躲避敌方巡船,因此被誉为“插上了翅膀的战船”。
十六世纪,
葡萄牙帝国战船,
西班牙曾有“航海王”之称。其
海船属于轻快型帆船,因船体狭长,两舷有槽极多,俯视形如
唇足纲,故俗称“蜈蚣船”。据记载,这种船长十丈,阔兰尺,旁架槽四十余,置洗三十四,由三百人撑驾。锐发弹药如雨,所向无敌。
蜈蚣船——"船曰蜈蚣象形也。其制始于东南夷,以架
佛郎机。铳之重者千斤,小者亦百五十斤,其法之烈也。虽木石锔锡,犯罔不碎,触罔不焦,其达之迅也,虽奔雷掣电,势莫之疾,神莫之追,盖
台湾岛之长技也。其法流入中国,中国因用之,以驭夷狄。诸凡火攻之具,炮、箭、枪、毯无以加诸其成造也。嘉靖之四年其裁革也。嘉靖之十三年,敦年之间未及一试,而夷知功用之……所谓海舟,无风不可动也,惟佛郎机娱蚣船,底尖面阔,两傍列数十,其行如飞,而无倾覆之患,故仿其制造之。则除
飓风暴作狂风怒号外,有无顺逆皆可行矣。况海中昼夜两潮,顺流鼓拽,一日何尝不数百里哉”(《
武备志》)。
其
海船属于轻快型帆船,因船体狭长,两舷有橹极,下有炮口。主
桅杆有风帆,既可顺风而行也可在逆风时由水手划浆。
蜈蚣船为一多浆快速战船,船长40米。竖2至3桅,两旁架橹40余枝,可装配多门佛朗机炮,并由多名橹
手划船高速航行,可作为近海作战的
快艇之用。。蜈蚣船快速灵活又轻便。如遭敌人围攻,即使桨槽损坏,军士仍然可以利用
流线型的修长船体及强力火炮的优势迅速突围。
明代
茅元仪《武备志》:“船曰
蜈蚣,象形也。其制始于东南夷,以架
佛郎机铳。铳之重者千斤,小者亦百五十斤,其法之烈也。虽木石锔锡,犯罔不碎,触罔不焦,其达之迅也。虽奔雷掣电,势莫之疾,神莫之追,盖
台湾岛之长技也。”
《
殊域周咨录》卷九“佛朗机”:“佛朗机番船用
夹板,长十丈,阔三尺,两旁架橹四十余枝,周围置铳三十四个。船底尖,两面平,不畏风浪。人立之处,用板捍蔽,不畏矢石。每船三百人撑驾,橹多人众,虽无风可以疾走。各铳举发,弹落如雨,所向无敌,号蜈蚣船。其铳用铜铸造,大者一千余斤,中者五百余斤,小者一百五十斤,每铳一管,……铳管以铁为之。铳弹内用铁,外用铅,大者八斤。其
发射药制法与
中原地区异。其铳一举放,远可去百余丈,木石犯之皆碎”。
当时因明朝海防仅为近海防御倭寇,所造之船不能与之相比,因此当葡萄牙人在中国沿海进行武装挑衅时,人皆怪之,嘉靖初年
汪鋐任职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时,奉朝廷之命,率军驻扎于
新安故城(今深圳市南头),在初战失败后扬长避短,采用小船的“
狼群战术”打败挑衅的葡萄牙人并俘获船只,之后上书朝廷要求学习和仿造“佛朗机铳”、“蜈蚣船”,
朱厚熜甚为在意,传旨兵部仿造,时
兵部尚书拖延时日,免职以汪鋐任之。“
壬辰卫国战争”中,明水军中就装备有蜈蚣船并在梁露海战中全歼岛津水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蜈蚣船”成为鸦片贩子偷运走私鸦片的所谓“快蟹船、“扒龙”等特制的武袭走私
快艇。
后来,清政府官员开窍了,他们想到了应付的方法,就是仿制出快蟹船,来个以毒攻毒,剿捕海盗及走私分子。当时他们核计自
黄埔区至东莞虎门的航道上,计有要隘七处,便决定仿制七艘,由粤海关从
关税中拨出税款建造。船的规格是长18.6米,宽3.1米,安设
木桨40支。建造总价银三千多两,即每艘造价约为五百两左右。建成后交付
广东水师提督,布置于各点间巡察缉捕,效果不错,走私船及海盗一时敛迹。还缴获海盗快蟹船6只。于是政府加大快蟹的建造,以供水师使用。而
湖南省的
曾国藩也命令湖南的船厂仿制了几十艘,以加强湘军水师的战力。
快蟹船还有出省参战的历史。当清军从水陆两路围攻太平天国首都南京,久攻不下之际,有感于快蟹船的快速灵活和强大火力,于是向朝廷奏调广东快蟹船30只,配齐水兵,经由
广西壮族自治区循
内河驰往
长江,参加围城之战。
其后快蟹船不断改进,船上不设篷窗,避免着火自困。船头暗藏主炮,两旁则分列若干射速较快的
子母炮。各炮位均张起鱼网,以作护卫,战斗力因此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