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瑟瑟,男,生于
湖南省,现居北京。小说家,诗人,文化评论人。曾任多家媒体主编。现为电视制作人,纪录片导演。
基本资料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湖南省青联北京特约委员,
中关村高科技园区青年企业家协会副秘书长,
北京软件行业协会理事。
中国中央电视台《文明与创造》编导、运营总监,百集大型人文纪录片《
馆藏故事》总导演。
2005年开始倡导
卡丘主义,主编《卡丘主义》。2012年作为美术策展人,提出中国美术新文人主义。2012年开始卡丘主义-元诗歌写作。
人物经历
2022年11月8日,周瑟瑟与湖南瀛启律师事务所在
长沙市举行签约仪式。
文学创作
周瑟瑟主要著作有诗集《17年——周瑟瑟诗选》、《松树下:周瑟瑟编年诗选》、《尘世的礼物》、《披着语言飞翔》、《卡丘卡丘》、《缪斯的情人》、《私有制》等7部,评论集《
批评的盛宴》,以及
长篇小说《暧昧大街》、《原汁原味》、《野花》、《苹果》、《
中关村的乌鸦》等5部,以及三十集战争电视连续剧《
中国兄弟连》(小说创作)等500多万字。
在《诗刊》《星星诗刊》《
诗选刊》《
诗歌月刊》《
青年文学》《
十月》《
天涯》《
长江文艺》《山花》《
小说林》等刊物,以及台港、
新加坡、
马来西亚、
法国、
日本、
韩国等地刊物发表大量作品。
曾获首届博客汉语诗歌大赛
一等奖(2005)、第十八届
柔刚诗歌奖(2009)、2009年度中国最有影响力十大诗人、2008年度十大诗人博客、首届《诗参考》归来诗人奖(2011)、第二届《诗参考》经典诗歌奖(2011)、首届
孔子诗歌奖(2012)等。作品收入国内外一百多家选本,其
长篇小说多次进入文学图书排行榜。
著作简介
《17年――周瑟瑟诗选》:由
书法出版社出版,诗集精选了周瑟瑟自1985年至2001年创作的近百首诗歌,这些诗作充满了少年的浪漫、青春的狂乱、中年的忧伤,是周瑟瑟17年来痴迷于诗歌语言“炼金术”的成果。诗选由著名评论家
程光炜教授作序,诗集装帧精美,发黄的牛皮纸封面包住了高贵的诗篇,书内有十多副后现代黑白插图与诗人十年前放荡不羁的长发旧照片,书后附有诗人李建春写的诗歌导读。这是近年出版的特具史料价值与收藏价值的一部诗集,是了解中国诗歌从朦胧诗后到第三代诗歌发展的一个绝好的读本。
程光炜在序言《中关村大街与孤独的漫游者》中认为:“一部诗集从写作到出版,竟跨越了
浪漫主义和市场经济两个不同的时期,这种‘出版现象’真可谓是一个‘奇迹’。在我看来,正是这一时空的交叉和杂陈交错,大大增加了诗集的可读性,和它所构成的历史复杂性和错层感。”
《松树下:周瑟瑟编年诗选》:这是一部纯粹的个人诗歌史,诗人周瑟瑟从少年到中年,时间跨度23年的诗歌精选《松树下――周瑟瑟编年诗选(2008-1985)》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厚达21个印张,300多页,大16开本。23年沉淀,蔚为壮观。周瑟瑟这23年的创作由热血沸腾到如今的
禅定入境,从嬉皮士的先锋到隐士的美学,一部编年诗选,一部诗人的精神史。一半红色革命激情,一半禅宗风骨。20幅山水画插图,传统美学暗香浮动,这就是周瑟瑟的《松树下》。从诗人的近作长诗《隐士的美学》《广成子,神仙生活》到少年的代表作《穷人的女儿》,23年时光,在一个诗人身上折射出新诗美学的流变,是近年出版的颇具份量的诗人个人重要选本。
《卡丘卡丘》:这是周瑟瑟转向
长篇小说创作从而中断诗歌写作多年后,推出的一部最新诗集。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博导、著名评论家
程光炜教授以《从
戏剧性的角度看》在书前对
卡丘主义的探索给予评介。全书分为诗与文论两部分,文论部分有卡丘主义主要成员对卡丘主义的理论阐述,同时收录有湖北
青蛙、
韩宗宝、
卢辉等诗人对周瑟瑟诗歌的评论。是一部从诗歌文本到理论阐述都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诗集,是卡丘主义推出的第一部个人诗歌史料性的选本。《卡丘卡丘》由
华龄出版社出版,收录有作者的卡丘风格的照片,设计颇具经典气质,装帧另类而大气,体现了周瑟瑟的卡丘趣味与艺术要求,是近年来以艺术流派的形式呈现个人的生活与艺术趣味的一部独特诗集。
《缪斯的情人》:
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诗人周瑟瑟少年时代的诗歌作品精选集,是诗人的处女诗集,出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现已绝版。虽是少作,但其抒情品质纯正,题材开阔,具有超前的现代化视野,是周瑟瑟从少年作家转型为
现代诗歌写作者的试验之作,其中大部分作品在《湖南文学》《
理论与创作》《
语文报》《
岳阳晚报》《
湖南日报》《诗刊》上发表,对诗人的成长起到了推动作用。诗集由武汉诗人、诗歌评论家赵国泰先生作序,出版后在当年的校园诗坛与青年诗坛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披着语言飞翔》:
新加坡赤道风出版社出版,这是周瑟瑟在上世纪九十年的诗歌与诗歌评论集,现已绝版。周瑟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着力于诗歌的先锋精神,在“第三代诗”后坚持孤独的语言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大部分作品在当时的《诗神》《
诗刊》《诗歌报》《星星》《
绿风》《诗林》《黄河诗报》《
诗潮》等主要诗歌阵地发表,获得了多次全国诗歌奖项。书中还收入了周瑟瑟对第三代主要诗人的数十篇评论。
《尘世的礼物》:这是周瑟瑟2006年至2008年创作的诗歌精选集,收入周瑟瑟近两年主要代表性作品,由
山东省80后先锋诗人周琦先生与北京诗歌收藏家、出版家世中人先生编辑出版。因印量少,而更具纪念意义的一部诗集。在诗歌比黄金更加沉重的时代,这部诗集的出版体现了诗人之间纯正的友情与对诗歌写作的热爱。尘世的礼物--献给
泰山与周孔秋先生的礼物。
《
中关村的乌鸦》:由
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以中关村某IT公司副总裁为故事线索,把一个IT公司的管理各个环节以黑色幽默的风格讲述得妙趣横生,而又充满了生存与毁灭的沉重启示,同时,把人的情感的不确定性与生活的残酷,写得入木三分,女性与男性的紧张关系在小说中时常爆发出“乌鸦一样”沙哑的尖叫声。周瑟瑟是讲故事的高手,他注重讲故事,能把故事讲好是诗人写小说的一道关键,并且不矫情,不故作哲人姿态,能把自己彻底放到生活层面讲出好看的故事,才是小说家的本份,这一点周瑟瑟做到了。《
中关村的乌鸦》不是时下流行的“职场小说”,有“商业小说”的背景,但更是诗人情怀的生活叙述,坚硬与柔软,理想与现实,在小说中推动人物命运走向毁灭。颇有悲剧色彩的结局却偏偏有一个喜剧的过程。在这里,作者不是诗人周瑟瑟,而是小说讲述者周老九,一个以讲故事为乐事的中关村观察者。
《苹果》:由
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讲述的是三段恋情,但以回望的角度切入,语言完全是诗意的,结构却故作随意,短小的句式,优美的语言风格,读起来轻松过瘾,对青春的定义与讲述,极尽诗人抒情本色,对中年情感的剖析,坦诚而尖锐。生活的真谛,爱情的无力,
小说主题残酷,超脱了一般的传统小说的语言与结构,看得出周瑟瑟是在不经意中完成了这部
长篇小说,但沉淀了作者从青春年少到中年的沉重的思考:“我们到底在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到底需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周瑟瑟如此说:“小说家坚硬的角色,在此时获得了诗意的渗透,诗人的身份在小说的场域里获得了更加自由的时空,放开诗人的种种束缚,无法通过诗歌的‘叙事性’实现的讲故事的可能,通过写小说轻松就实现了,这是一种享受。”诗人小说往往过于讲究诗意,而忽略了故事性。周瑟瑟认为,好的小说家一定要能把故事讲好,通过小说,诗人获得了讲故事的快感。
《
中国兄弟连》:三十集战争情感电视连续剧《中国兄弟连》火爆全国各大电视荧屏。由著名作家、诗人、导演周瑟瑟创作的
长篇小说《中国兄弟连》,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重现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宏伟画卷,弘扬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精神和灵魂,唤起国人最原始的爱国情怀,勿忘国耻,警钟长鸣,撼山易,撼中国兄弟连难!
《暧昧大街》:由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小说语言充满了诗意,叙写方式独到,表达了对纯洁灵魂、收敛欲望的强烈诉求,并有意模仿
米兰·昆德拉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其人物设置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几乎雷同,但背景本土化,叙述主题词也从“媚俗”转到“暧昧”。
周瑟瑟以这部小说宣称向
文学大师米兰·昆德拉致敬,并直言,同米兰·昆德拉关注人物在政治背景下的命运转折不同,他更加强调中国经济转型期人物的情感变化。他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情感关系将会越发暧昧。什么是暧昧?暧昧的民间说法是含混,不清白。在周瑟瑟看来,暧昧有着更为广泛的含义。它与灵魂的错位有关,与精神迷失情感无序有关;它是孤独者的一种通常的生活状态,同时映照生活未处理完善时所面临的某种空白。
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下简称《轻》)的主人公托马斯是个外科医生身份的设置一样,《暧昧大街》(以下简称《暧》)中的主人公胡春是个以治疗精神病为主的医生;他的生活中也同托马斯一样被女人围绕。当然,《暧》对《轻》的模仿并不那么简单,在似曾相识中出现了众多相对的变化。托马斯同情人特丽莎有着相濡以沫的爱情,胡春却一直对他的小诊所的惟一护士、狂热追求他的唐粉鹅有所拒绝;托马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公共情人,胡春却因不堪妻子的放荡不羁而离婚试图寻找泛情时代的一片净土。《暧》中的两个女主角,一个是胡春的前妻宝宝,一个是表面上的情人唐粉鹅,她们正好分别与《轻》中的特丽莎和萨宾娜隐隐对应。宝宝和特丽莎同样出身低俗,特丽莎是出淤泥而不染,绝不媚俗,宝宝却是骨子里浪荡成性;萨宾娜有着典型的女权思想,唐粉鹅却是飞蛾扑火般要做个为所爱的人勇于献身的小女人……不同于《轻》中对媚俗的批判性的揭示,《暧》则笼罩着一股浓浓的暧昧气息。小说中,胡春与前妻、与护士唐粉鹅的关系是暧昧的。他对前妻依然有一种依恋,但在性情上两人却似针尖对麦芒。他对唐粉鹅没有非份之想,潜意识里却不愿舍弃她女性的热烈与温柔。主人公胡春自己就是一个说不清的暧昧者:他向往纯情鄙弃堕落,但从不反抗他四周的一片混乱,在迷醉的日子里甚至投身于其中,然后在清醒的时刻严肃地反省,以达到内心的安宁。
除此之外,小说中其他人物也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样有着非现实气息。有名有姓者也好,无名无姓者也好,他们无不成双成对地活在一种错综复杂的暧昧关系中。诗人与文学女青年,画家与少女模特,铁匠与离婚女子,可怜男人与市井女人……生活如此紊乱和空虚,构成了一条气味独特的《暧昧大街》。
相关评论
中国人从见识少到历经沧桑,成熟起来,米兰·昆德拉参与了这个历史历程。我觉得周瑟瑟这个致敬恰到好处,他的致敬是够格的。中国的作家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力量,所谓模仿不是模仿,而是再创造。这部作品给我们二十年来对米兰·昆德拉的情结是一个非常好的回应和回答。用翻译文体来写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色。周瑟瑟这个作品把翻译文体活化了。诗人的传统里面,欧化的传统是很强的,现在周瑟瑟把欧化的传统延续下来,把外国文学转变成了我们血肉的一部分,这使他非常有力量。特别是他并没有放弃对中国历史记忆的发展,他把人生里面最坚硬的部分表现出来触动我们内心里面最柔软的东西,这个妙处很难传达。
中原地区的大历史和周瑟瑟的小历史都结合在这个书里面,他让我们感到非常沧桑的历史感。现在周瑟瑟还活着,他用自己的生命重新见证了
米兰·昆德拉在中国的流传,我们感觉到米兰·昆德拉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分,这是很自豪的一件事。
支持青年作家“向大师致敬”
周瑟瑟是从武汉走出来的青年诗人、小说家,出版过多部诗集。当我们看到他的这部作品时,对他诗意的语言、独到的叙述方式表示认同,决定出版这部
长篇小说。我们认为一个青年作家所具有的这种“向大师致敬”的行为应该给予支持,同时也是长江文艺出版社对有独到艺术追求的青年作家的支持。
独特的方式写人生存的一种普遍状况
过去周瑟瑟是个很优秀的诗人,现在中关村IT业的生活重构了他对生活的一种视野和认识,这部小说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体现了作者在个人转型中的速度。他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去写人生存的一种普遍状况,非常敏锐地抓住了一些东西,这本书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不在于他具体写了什么东西,而在于他写出了这样一个状态。
诗人给小说带来的异质
如果说,周瑟瑟写诗是为了追求一种形而上的精神愉悦的话,那么他写的小说却改变了精神追求的方向,变成了一种向下的寻找:在繁琐的生活中、在男人与女人追求与被追求的游戏中寻找一种蜕变,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其实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寻找自己。寻找自己是“后小说时代”一个非常明显的症候。在貌似书写社会的时候始终都在确证自己在这个时代的位置。时下写小说者的身份就深刻反映了这个问题。诗人加入小说家的队伍,给小说带来很多异质的东西。周瑟瑟以一个诗人的情怀,诗人的情感和语言表达方式,来触及到我们暧昧的生活状态,我觉得是非常有意思的。
――
张锲(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中华文学基金会常务副会长)
看到周瑟瑟让我想起了王小波。我常常感到很遗憾,王小波去世的时候还没有成为中国作协会员。他当时的创作非常坎坷和艰难,直到他去世我们也没有机会为他做一些工作。现在我老是想王小波这个人为什么不是中国作协会员,他是愿意入会的。但有些同志在对待他的问题上产生了一种偏激和不准确的看法,所以把王小波这样一个重要的作家在我们文学史上遗漏了,到现在还没有引起重视。我看到周瑟瑟出版了这么多的诗集,写了这么多小说,在文学界也很活跃,并且受到了
长江文艺出版社特别的青睐,对此我很高兴。另外,“暧昧”这个词应该也要反思一下,过去我们过分看重文学的教育作用,好像只有教育才是唯一的力量。所以我们写的东西总是想告诉人们一些什么。这部
长篇小说取名叫《暧昧大街》就很有意味。这部长篇小说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这部作品是不是对《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仿写,乃至需要不需要向
米兰·昆德拉致敬,都另当别论;但它奇得不同凡俗,怪得别有韵味,就这种艺术特点而言,当代作家中很难找到与之相似的。《暧昧大街》在对于生活的艺术表现上,看起来不够“形似”,但却做到了“神似”。换句话来说,周瑟瑟是以嬉戏写悲凉,以荒诞写真实。《暧昧大街》里的胡春,是生活在当下都市中的中关村科技城的现代气息的文人,他在环境与心态的同步“暧昧”中也慢慢迷失了自我。他可能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中极其有个性,非常有意思的一位人物,因而也是能够留得下来的一个艺术形象。《暧昧大街》是在
长篇小说创作领域中有着自己的个性化艺术追求的,没有过多地迁就市场和委屈自己。这是周瑟瑟个人的一个新的成果,同时也是一种倾向的声扬。
――
刘硕良(
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顾问、资深出版人)
周瑟瑟原来写诗,现在做电视节目,同时写小说,这很难得。文学应当丰富多彩,作者队伍的组成也应该复杂多样,文学才能够越繁荣。周瑟瑟这部作品给中国读者的窗口开大了一点,给中国文学界多了一个借鉴的标本。一位企业家来做的这种实践和研究,尤其难得。他走的路子是很值得肯定的。
昆德拉的小说曾给我们带来极大的震撼。这种震撼既有历史境遇和心路历程近似的缘由,也有小说本身的缘由。昆德拉的所谓“小说的智慧”,并不排斥传统小说格外推重的“故事性”,但将其降到了次要的地位;它也不准备通过小说谋求任何历史或道德的替代性解决,而以对“终极悖谬的时代”,对这一时代天空下的人类生存有所发现为首要诉求。这种“小说的智慧”迄今为止对中国当代小说来说仍然足够陌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暧昧大街》的出版确实值得祝贺。据此周瑟瑟向
米兰·昆德拉的致敬也完全成立:不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在多大程度上相似,而是因为他们共同领受并遵循了“小说的智慧”。昆德拉有一个观点,是说假如小说有什么使命的话,这使命就在于不断勘探生存的不同领域,以提供一幅“生存的地图”。对早已摆脱了宏大叙事的臼,却又在对市场化的不断妥协中失去了发展势头的当代小说来说,这部小说肯定是一个启示。
《暧昧大街》是一部内省的作品,是周瑟瑟诗人身份没有消退时期的写作,充满了想象和幻想的成分。虽然它有对当下生活的分裂观察,如同再回望蝇眼中分裂开来的世界,但是却有着诗心与诗的意象,类似瓶子里的水轻轻地晃荡。这部小说是一部幻想和
隐喻之书,一部诗人内心影子投射的经过快速剪辑的画册。它是前现代的,无论是语言还是故事,无论人物还是场景,都有些古典主义即将死亡的预兆。
“暧昧”与没有让灵魂安居的“家”有关
记得在“媚俗”这个词流行的同时,另一个词――精神家园也曾流行。寻找精神家园成为当时很多诗性光芒笼罩下的人们的呼唤。“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一个痴人说的梦,但在当时却是一种人生光照。我不敢妄自猜测作者写作这部小说的真正用意,但却相信“暧昧”确乎与没有“真正的家”,没有让灵魂安居的“家”有关。主人公胡春作为一个曾经的反媚俗的斗士是如何变成一个面目不清的暧昧者的,正是这部小说带给我们的真正思考。
与世界接轨的汉语小说
―― 尚地(诗人、作家)
这是一部在写作方法上没有中国“脐带”,完全可以与世界接轨的汉语小说。可以看出
改革开放后文化交流给汉语写作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世界化的速度之快。总体上讲《暧昧大街》延续了
米兰·昆德拉和
弗兰兹·卡夫卡的诗性写作。形象精当而准确,语言的静美也随处可见。
展现了暧昧人的精神状态
我感觉这个小说很好地表现了城市人的生活状态,我是很喜欢的。《暧昧大街》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对胡春的心理刻画部分。我想周瑟瑟这部
长篇小说的意义,大概就是把这一类暧昧人的精神状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吧。要把“暧昧”写好,其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周瑟瑟勇于担此重任。
准确地描摹了当下的精神与情感状态
周瑟瑟的《暧昧大街》似乎在寻找这个答案。我觉得“暧昧大街”四个字非常准确地描摹了当下国人的精神与情感状态。“暧昧”是个很有意思的词,拆开了看,“日日未爱”,是呵,因为“日日未爱”,所以“日日无爱”。我不知道在一个“日日无爱”的国度,能诞生出怎样的文学作品?耶酥说,时间来不及了,我不能再做比喻了。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他大概是说,我们相信过的文学,我们模仿文学生活的时代正在消逝,无论我们能否理解,它都活生生地降临了。想必周瑟瑟在《暧昧大街》中的愿望,就是追溯这一切发生的源头。
诗人转向小说创作所能达到的高度
通过对《暧昧大街》的阅读让我体会到一个诗人,当他偶尔转向小说写作时他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这高度首先体现在语言对生活的切入和指证上,《暧昧大街》的语言极其流畅,这流畅有别于世面上通行的或精致过头譬如
安妮宝贝或残忍不堪譬如
莫言的流畅而显出了周瑟瑟特色,即优雅的思辩的独自制造出自己的世界的能力的流畅。由此我想引出《暧昧大街》的第二个高度,即周瑟瑟到底为我们制造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属于他自己的世界,这世界是否与我们置身其中的现实有关,是否就是我们置身其中的现实。答案是,它是我们置身其中的现实,但已经经过了周瑟瑟的冷静处理,而显出了一种超拔。《暧昧大街》里涉及了各色各样的人物,大雅大俗,他们纠缠穿插于身份为私人诊所医生的主人公胡春周围,而在出场时就天然地处于被观看被解剖的位置。读者的眼光也因而跟随主人公的眼光去观看他们解剖他们。
卡丘主义
卡丘主义是由周瑟瑟、朱鹰等人倡导的新观念艺术。人们通常把人群中的嬉戏者与警世者混为一谈,卡丘主义者在严肃中嬉戏,在嬉戏中警世,它既不是神秘主义,也不是
现实主义。
一个卡丘主义者不会把卡丘当作后现代的消费方式,而是当作后现代的思考方式,甚至是解决问题的方式,用文学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卡丘主义的理想。
卡丘主义认为,“无聊”与“无知”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形态,只有通过“有趣”与“认知”,才能消除“无聊”与“无知”,达到“卡丘的彼岸”,获得“卡丘的快乐”,成为有“卡丘精神的人”。
“有趣”是人类战胜自身的最好的方法,让你的梦变得“有趣”,让你的爱变得“有趣”,让你的生与死变得“有趣”。在“有趣”中去认识你自己,认识你生存的世界。这就是
卡丘主义,因为它没有真理,所以更加重视接近真理的快乐。
在
后现代主义生产消费全球化历史进程中,如何面对传统精神与人本价值的重估,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和未来公众价值的重要命题,从这一个角度来说,卡丘主义的行为选择表现了对未来的倾向和活力参与,旨在建立人本思想个体解放所获得的社会共生状态。
学者、诗人、评论家对卡丘主义作品的评论精选:
小说家周瑟瑟在鼓吹令人感到新奇的卡丘主义,按我的理解,这是他在一种极端的叙述方式向中产阶级慵懒无聊的审美趣味挑战。他试图用直露中含有隐喻意味的书写态度来建构自己独有的生存哲学,当然,这是一种小说意义上的哲学形态。在小说创作普遍缺乏对当代读者心灵产生冲击力的今天,我相信他的姿态必然会使人惊骇,并最终会生发出精神的喜悦。
——
程光炜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著名评论家
周瑟瑟从一开始就抛开,或者说打碎了日常的面具。他的快乐之笔直探生命和生活的本原。在那里,点成了面,成了舞台,成了屏幕;在那里,一群衣冠入时、灵魂灰暗的男女纵情上演着现实的
活剧,或
皮影戏。他的小说由此而自成一个世界。这是一个以性爱为枢机旋转的世界,一个既自我敞开、又敞向所有人的世界,一个试图以有趣应对无聊、以认知破解无知、以戏剧性抓住破碎、以暴露谋求解放的世界,一个被平面化和泡沫化、同时又出没着欲望水怪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坦诚和无耻、持守和放荡、激情和疯狂、真实和虚妄之间只有一步之遥,而对人性的冷静敲打混合着对破绽百出的纯情的追怀和由性幻想所激发的迷乱飞翔。这就是周瑟瑟的“卡丘”世界吗?我不知道;我只听到了他从这个世界内部发出的半是快意、半是无奈的暗笑。
在当代文坛上,诗人兼及小说创作的景观早已构成一个并不新鲜的现象(弃诗而转投小说者构成的是另一个更古老的现象),正因为与此相逆的设想中的小说家兼及诗歌创作的景观未曾涌现不曾发生,这个现象才耐人寻味,值得思考。
周瑟瑟的小说作品虽然是初发于网上并有着较高的人气的,似有“网络作家”的嫌疑,但我以为论其本质,他还是应该被划拨在以上所述的“诗人兼及小说创作”的现象中。我很早便认识他: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已在诗坛上崭露头角,是从大学校园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大体上说,他是一位抒情诗人——我以为抒情诗人(相比于口语化重叙述的诗人)涉猎小说的难度很大,文坛上几无成功的先例,他们无处不在的形而上企图以及观念化看待世界的方式,往往令他们无法写成常态的小说,顶多变相写成干瘪的寓言。周瑟瑟则叫人深感意外,带来了另外一种可能性,他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在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两极之间拥有良好的平衡能力,尽管形而上的企图和某些观念的痕迹尚在,但他主要依仗的却不是这些,而是扑面而来活水一般的生活流,是形形色色的鲜活人物,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所产生的激烈碰撞并由此衍生出的独特故事。写小说的周瑟瑟是感性的,甚至是性感的,因而他的小说之路才走得令人信服。我不知道这是否与他所从事的这项在目前比较时尚的职业有关?但肯定是动用了多年积攒的阅历的。我还比较欣赏他的一点是:诗人出身的小说家一般都有避俗的洁癖(对写小说来说这是致命的心理障碍),而周瑟瑟是不避俗的,这说明他肠胃强健、消化力强。
在我看来,写小说首先要做到的一点是:好看。小说写不好看干脆就不要写,周瑟瑟提供给我们的无疑是好看的小说,所以他有坚持写下去的必要。
周瑟瑟至少在文革后开拓了将情爱小说写得比较真实的“新领域”,他是真正的“卡丘主义者”。因为他的小说中没有真理,所以他更加重视接近真理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