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 又称新诗,是指“
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
粤语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
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分类
诗歌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其中,现代诗歌又分为现代风体诗歌和现代格律诗歌。
现代风体格律
这是按照诗歌语言节奏和谐性的层级,是一般和谐还是非常和谐(最高和谐)来划分的。
(1)现代风体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现代风体诗歌是以
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代表作是我国当代诗人
于进水的《姐姐》。
(2)现代格律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现代格律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现代格律诗歌的格律要求与古典格律诗歌的要求一样,定字、定句、定节、定平仄、定韵等。
(见于进水《诗帜》)
叙事和抒情
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
荷马的《伊里亚特》和《
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
英国诗人
乔治·拜伦的《
唐•璜》,
俄罗斯诗人
亚历山大·普希金的《
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格律自由散文
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
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
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
惠特曼(1819—1892年)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
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
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
鲁迅的《
野草》。
(4)
韵脚诗:属于文学体裁的一种,顾名思义,泛指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这里的韵脚诗指现代韵脚诗,属于一种新型诗体,类似流行于网络的方道文山流素颜韵脚诗。出道于2000年之后。
现代诗当代诗
按照诗歌发展的阶段分类。
(1)中国现代诗歌:二十世纪上半叶以前的诗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
(2)中国当代诗歌:二十世纪下半叶以后的诗歌称为中国当代诗歌
特点
现代诗歌特点有:
1.形式自由;
2.内涵开放;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流派形成
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的主将﹑
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五四”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激起了先进分子的觉醒。由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一批诗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欧美浪漫主义诗歌中找到启示和力量。他们在理想的憧憬中揭露封建黑暗,作为旧秩序的叛逆者而忠于自己的热情和理想的一代人,很自然地从思想上接受浪漫主义,并用以作为艺术原则,指导自己的创作。这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创造社诗人崇奉浪漫主义的动因。
郭沫若的代表作《
女神》的大部分诗篇写于1920年。他的创作在飞动和呼啸的抒情形象中传达“五四”狂突进的时代精神。他摒弃了小诗运动的诗人们那种隽秀的情趣,创造出以雄浑的调子﹑急速的旋律﹑囊括万物而又不拘形迹的豪放诗风。他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要求,诗中充满了20世纪的动的精神,《女神》的基本精神在于创造,于旧的毁坏中寻求新我的诞生。郭沫若笔下自焚的
不死鸟形象,集中地体现了对旧世界的批判与抗争的意识,同时又象征着那个创造和追求光明的时代,郭沫若还追求西方现代文明与东方古老文化传统的融汇,《
女神》中不少作品以新诗的形式表现溶进了现代精神的古老神话传统,既与新世纪的抗争意识相通,又与中国历史文明﹑特别是“五四”时代精神一致。他为新诗引进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词汇,丰富并完成了新诗现代形象的改造更新。继《女神》之后,郭沫若又有《星空》﹑《前茅》﹑《
恢复》等诗集。
提倡
浪漫主义诗歌的,还有创造社的
成仿吾﹑
柯仲平,和后来组织太阳社的
蒋光慈等。蒋光慈的诗集《新梦》所收系1921至1924年旅居
苏联的作品。他把浪漫主义激情具体化为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歌唱。他的诗热情澎湃,格调宏朗,但也因未能扣紧中国现实而有些浮泛。《新梦》之后的《哀中国》﹑《战鼓》,高亢之音减弱,流露出某种感伤情调,但“始终是在希望的路上走著”(《〈哭诉〉?序》)。受到创造社的直接影响,沉钟社及其主要成员
冯至的诗风,同样洋溢着乐观积极的
浪漫主义情绪。冯至的《
昨日之歌》中的诗篇,其基本主题也是青春和爱情的歌唱,抒情真挚细腻﹑幽婉动人。后来《北游及其他》中的诗,又增加了现实的内容,冯至写的诗是个人“如烟如梦”的哀愁,概括了“五四”以后追求光明的青年的苦闷心理。
随著自由体新诗的勃兴,新诗体式因不加节制而趋于散漫,便转而要求便于吟诵的格律化。新月派(见新月社)的出现顺应了这种潮流。1926年北京《
晨报》创办《
诗镌》,由
闻一多﹑
徐志摩﹑
朱湘﹑
饶孟侃﹑
刘梦苇﹑
于赓虞诸人主办。随后又创办《新月》和《
诗刊》。在刊物的发展沿革中培养﹑集合了一批艺术主张相近的诗人,新月派即由此得名。这是一批立志要为新诗创格的诗人。其中闻一多的理论最为完整明确,他认为诗应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他们创造的新诗格律体,不同于自由体的毫无拘束,又不是古典诗词那种陈旧的模式,而是在自由体新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统一格律要求的格律诗。此派诗人的情调风格都接近
英国19世纪的
浪漫主义诗歌,但反抗精神甚为微弱。他们的诗篇注重艺术的纯美,主题往往是人生的经验﹑人性的美丽以及爱情的追求。也有一批诗表达了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同情与关切,但思想始终未曾超越
人道主义。当理想和憧憬在现实生活中失落,也易于产生幻灭感。
徐志摩是新月派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他致力于诗体的输入与试验,尝试的诗体最多,著有诗集《
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等。他的诗语言鲜明,色彩清丽,具有流动的质感,让人觉得世上一切都鲜明﹑灵动。徐诗多在纷杂烦乱的社会中,寻求人的尊严与爱情的高尚,但虽想冲出黑暗迎接光明,却常常不知道风是在向哪一个方向吹。一旦人生的际遇超乎他的预料,便由信仰的动摇而趋于颓唐,这在从《猛虎集》到《云游》的“自剖与云游期”,体现得最为充分。
闻一多是新月派创作和理论全面发展的诗人,著有诗集《红烛》﹑《死水》。《死水》一诗是他贯彻自己艺术主张的力作,以设想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整饬著称。死水是旧中国衰颓的象征,它表达了诗人对黑暗腐败的抗争,并以烈的嘲讽来宣示那未曾绝望的激愤。闻一多是一位呕出一颗心来,怀着火一般激情,唱着悲愤诗句的爱国主义者。
新月派诗人中,
朱湘在格律诗的倡导和建设方面亦多有建树。他著有《夏天》﹑《
草莽集》﹑《石门集》等。他的诗洋溢着和谐庄穆。其诗在幽婉恬淡方面有特色,有时表现为隐晦神秘而有明显的对于现实的规避。朱湘致力于诗的叙事,这方面的实践在早期新诗人中较为突出。此外,
孙大雨﹑
饶孟侃﹑
邵洵美﹑
沈从文﹑朱大柟﹑
陈梦家﹑
方玮德﹑
林徽因(亦叫“林徽音”)等,都属于这一流派的诗人。
20年代后期,象征派诗风兴起,
李金发以
法国象征徵主义诗歌为模式,试验把西方象征主义创作方法引进自己诗中,有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他以新奇生涩的形像,表现富于异国情调的感伤气氛。他重视暗示性的
隐喻,通过一些朦胧的诗的
幻觉,企图再现人生的隐秘。生与死是李诗的基本内容。他关注晦暗的﹑悲剧性的命题,主调是感伤颓废的。语言芜杂而艰涩。与李金发诗风相近者,有后期创造社诗人
穆木天﹑
冯乃超﹑
王独清﹑
姚蓬子等。他们提倡唯美的纯诗,强调诗的音乐和形式之美,捕捉诗的朦胧境界。王独清诗中,颓废没落的气氛甚浓,着重点染浓艳的刺激性色彩。
同样受到
法国象征派影响的
戴望舒,创作始于20年代中期。他因发表《雨巷》一诗而被称为“雨巷诗人”。这首诗以悠长的雨巷和带有悲剧色彩的丁香一般的姑娘,构成了一种朦胧的理想化气氛,以象征来暗示飘忽不定的心态。在这以后,戴望舒的诗歌观念有了改变,认为诗不应藉重音乐和绘画的长处,诗的韵律不在字面,而在情绪的抑扬顿挫上。从《我的记忆》开始,由外在字句的节奏变为内在情绪的节奏,明显地转向现代诗风。
1932年《现代》杂志出版,在刊物周围聚集了一批诗人,被称为“现代派”。其实“现代派”之称只是一种借用,他们的作品多数藉重于象征派。只是较之
李金发,他们的诗风趋于明快,舍弃了语言的欧化。他们扬弃了从新月派到象征派的明显局限,转为内向性的自我开掘,擅长表达人生的忧郁和欣慰,以暗喻的手法抒写内心的隐曲。他们敏感地抒发对于城市生活的厌恶,展示自我灵魂在日益发达的工业社会面前的悲哀。一旦现实的社会主题触发他们内心的火花,他们也会以独有的艺术写出如同
戴望舒的《断指》﹑《我用残损的手掌》那样积极的诗篇。
曹葆华﹑
徐迟﹑
金克木﹑
林庚﹑
废名(冯文炳)、
吴奔星、
纪弦、
李白凤以及早期
艾青的某些作品,都受到现代诗风的影响。
《
汉园集》三作者
何其芳﹑
卞之琳﹑
李广田,其中何其芳﹑卞之琳的作品既有“新月”的馀波,又带象征派诗的色彩,他们的诗有独特艺术个性而又以曲折方式面向人生。何其芳华丽而不尚繁,清新之中见蕴藉,善于捕捉情绪的微妙变幻而赋之以鲜丽的形象。卞之琳的诗重视时空感觉,往往以象征的方式写出沉思中悟得的哲理,他的圆熟精致而富有冷静的理性是公认的。但有时为了哲理的表达,省略甚多而显得空阔滞涩。李广田的诗则较为淳朴,是“地之子”的真挚歌吟。
“泰戈尔体诗歌”是中国现代诗歌风格流派之一,创始人是
欧发伟。欧发伟创作的《红楼遗梦》(“RedMansions”)是“泰戈尔体诗歌”诞生的标志,它一诞生就受到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体诗歌”普遍受到中国台湾著名诗人
余光中的“
新古典主义”和意象派的启发和影响,同时吸收了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诗歌风格,并融合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使古典和现代熔于一炉。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加入到“泰戈尔体诗歌”创作的队伍中来,“泰戈尔体诗歌”已经成为文学界公认的重要诗歌派别。
新诗发展
1942年
延安市文艺座谈会以后,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成为衡量诗歌的重要标准。新诗发展中的
民族形式的讨论,对欧化倾向的批判,更肯定了
民俗音乐和古曲诗歌对于新诗发展的价值。内容上强调诗歌与革命斗争的关系,形式上强调诗歌与群众欣赏习惯﹑鉴赏水平的关系,大体上决定了40年代新诗的主要面貌。
在解放区,作为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直接产物,出现了形式是民间和民族的长篇叙事诗的高潮。配合人民解放运动的开展和人民战争的进行,解放区诗歌以长歌的形式,记载了人民的受苦﹑抗争和胜利的艰难历程。代表作品有
李季的《
王贵与李香香》﹑田间的《赶车传》(第一部),
阮章竞的《圈套》,
张志民的《死不著》,《王九诉苦》,
李冰的《赵巧儿》,以及阮章竞的定稿于战争年间﹑出版于新中国诞生以后的《漳河水》。当时致力于通俗诗歌写作的还有
王希坚﹑
贺敬之﹑
戈壁舟﹑
严辰等。而在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里,“枪杆诗”颇为盛行,集中体现这一成就的是
毕革飞的快板诗,它同样注重内容上的革命性和形式上的大众化。
在
中国国民党统治区,诗歌的直接社会功能表对于腐朽没落事物的揭露与抨击。主要形式
民俗音乐﹑小调的形式,因之有
袁水拍的《
马凡陀的山歌》﹑
臧克家的《宝贝儿》等作品出现,但也有一批诗人以自由体新诗作为基本形式。他们分属于“七月”与“九叶”两个诗人群。前者团结在
胡风主编的《七月》﹑《
希望》﹑《七月诗丛》周围,主要成员有
绿原﹑阿﹑
曾卓﹑
鲁藜﹑
孙钿﹑冀﹑
彭燕郊﹑杜谷﹑
牛汉﹑
鲁煤﹑
化铁﹑
罗洛﹑
徐放﹑
方然﹑
芦甸﹑
郑思﹑钟﹑胡徵﹑
朱健﹑
朱谷怀等。他们大多受到
艾青的影响,肯定诗的战斗作用,并将诗所体现的美学上的斗争和人所意识到的社会责任统一起来,用朴素﹑自然﹑明朗﹑真诚且有独立个性的声音为人民的今天和明天歌唱。代表作品选编成20人集《白色花》出版。后者以《
中国新诗》﹑《诗创造》﹑《森林诗丛》为中心,代表诗人是
王辛笛﹑
穆旦﹑
郑敏﹑
杜运燮﹑
陈敬容﹑
曹辛之(曹辛之)﹑
唐祈﹑
唐湜﹑
袁可嘉。他们从战争动乱中感知人民的希求,重视诗人自身对社会现象的体验,注重诗艺的磋磨与意象的新颖,追求形像的流动性和雕塑的立体感。他们不同程度地熟悉外国现代诗歌并受到陶冶,由于注意熔哲理诗的思辨﹑社会诗的技巧﹑抒情诗的魅力于一炉的艺术效果,故与当日诗风相比,偏于蕴藉深沉。代表作集中于编成的《
九叶集》。
40年代后半叶是灾难深重的岁月,也是黑暗将要退却﹑黎明为期不远的岁月。无论是解放区的诗人为明朗的白昼而高歌,还是国民党统治区的诗人为凄冷的长夜而低吟,新诗的主调都是对祖国黎明的呼唤,象一只在暴风雨中搏击奋飞的英雄之鸟。
运用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比拟
刘勰在《
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
徐志摩的《
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
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夸张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
李白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
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
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
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
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
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
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新诗倡导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晚清,其形式已不能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19世纪末﹑20世纪初,
梁启超﹑
谭嗣同﹑
夏曾佑等人有过“诗界革命”的呼吁,
黄遵宪又首倡“新派诗”,都为随后的“五四”新诗运动起了前导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
胡适大力推崇新诗。
最初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
新青年》。这个刊物继发表新月诗社胡适的《
文学改良刍议》之后,于1917年2月2卷6号上刊出胡适的
粤语诗8首。这是中国诗歌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诗。4卷 1期又集中刊出胡适﹑
刘半农﹑
沈尹默三人的白话新诗 9首。刘半农的《
相隔一层纸》,是新诗中出现得最早的同情底层人民生活并揭示
人道主义主题的作品。沈尹默的《
三弦》,开始以新的语言和方式表现生活,并注重音韵的动听和谐。与刘半农相近的是
刘大白,他著有《旧梦》﹑《邮吻》,大多表现民间疾苦,《红色的新年》﹑《劳动节歌》则表达了对新世界的憧憬。他很注意对
民俗音乐的借鉴。
1920年3月,
胡适的《
尝试集》出版,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第一部白话新诗集。胡适认为古今
文学革命运动总是从文体的大解放入手,因此提出:“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
谈新诗》)。他作为倡导以白话写诗的第一人,主张新诗的文体是自由的和不拘格律的观点,对新诗的创立有积极意义,并直接导致了“五四”新诗最初的自由诗派的形成。当时以《
新青年》为基本阵地的最早一批新诗尝试者,除胡适﹑
刘半农﹑
沈尹默等外,尚有陈独秀﹑
鲁迅﹑
周作人﹑李大钊等人。他们致力于创立自由体的白话诗。其中标志著完全摆脱了旧诗词影响而
许修直自立的,当推周作人的《小河》。这首诗以明白恬淡的口语构成
隐喻,暗示着因违逆自然规律而导致的悲剧性冲突,抒写了个性解放的思想和要求。
继《新青年》之后,《
新潮》﹑《
星期评论》等刊物也团结了一批新诗开拓者,如写《
冬夜》的
俞平伯,写《草儿》的
康白情,写《踪迹》的
朱自清,写《童心》的王统照,写《
晚祷》的
梁宗岱等。
文学研究会中的诗人,更以郑振铎﹑
周作人﹑俞平伯﹑
徐玉诺﹑
郭绍虞﹑叶绍钧﹑
刘延陵﹑朱自清的合集《
雪朝》显示了创造实力。他们抱着“为人生而艺术”的宗旨和“自然”﹑“率真”的追求,使底层生活的实际场景融入朴实清新的诗句,从而壮大了
现实主义在自由体白话诗中的力量。
由于文学研究会诸诗人的积极实践,开辟了早期新诗注重社会生活,面向人生,揭露黑暗,以新诗作为干预人生手段的现实主义倾向。
朱自清是其中成绩显著的诗人。他的《毁灭》以长篇抒情的方式,写“五四”退潮之后的青年“颇以诱惑的纠缠为苦,而亟亟求毁灭”的矛盾心境,留下了“一个个分明的脚步”。他在《踪迹》中的诗篇,已超越尝试之作而趋于成熟,表现诗人积极正视现实的精神。王统照也有《这时代》问世,集子里的诗透过朦胧的意象,传达了人间的苦味。
冰心也是
文学研究会中较早开始创作活动的作者之一,除小说﹑散文外,擅长以小诗的形式写刹那间涌现的哲理思考的断片。她的代表作《繁星》﹑《
冰心春水(三三)》深受泰戈尔的影响,晶莹清丽,浸透着在人性主题下的母爱和童心。这些由智慧和情感的珍珠缀成的人生经验的短诗,内容自由活泼,形式不拘一格,从侧面传送出“五四”时代思想开放的自由气氛。也与新诗独立于旧诗之后扬弃模式化的抒情转向重视理性的阐发的追求相衔接,一时写者甚多,形成了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其中以
宗白华的《流云小诗》较有影响。
“五四”时期青年男女渴望挣脱封建旧礼教的束缚,湖畔诗社
汪静之﹑
冯雪峰﹑
潘漠华﹑
应修人的合集《湖畔》﹑《春的歌集》因此为世人注目。汪静之尚有《
蕙的风》和《寂寞的国》。这些作品显示出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封建主义的勇气和激情。
革命诗歌
新诗的
现实主义传统由于1930年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发展,得到发扬,“左联”开展了新诗歌运\动,强调诗歌大众化和为社会进步负起解放斗争的使命。《
拓荒者》﹑《
萌芽月刊》﹑《
北斗》等刊物发表了不少以战斗号召为主要形式的革命诗歌。从
冯乃超﹑
蒋光慈﹑
阿英﹑
胡也频﹑
洪灵菲到
殷夫,都以极大的热情
讴歌了无产者的形象。特别是殷夫,他的诗既是投向黑暗的武器,又是艺术的高度结晶。殷夫的诗以进军的姿态﹑鲜明的形像﹑富有激情的语言而竖起了爱的大和憎的丰碑,诗集《
孩儿塔》被
鲁迅崇为“属于别一世界”的诗。由郭沫若开创的现代中国的
革命诗歌创作,到殷夫有了新的发展。
“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倡导的革命诗歌运动,以1932年成立的中国诗歌会而形成壮阔的潮流。中国诗歌会是在外来侵略日益严重的关头,基于以诗歌唤起民众的要求而集聚的,它由
穆木天﹑
杨骚﹑森堡(任钧)﹑
蒲风四人发起,
柳倩﹑白曙﹑奇玉(石灵)﹑
王亚平﹑温流﹑曼晴等均系中坚。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革命诗歌社团,其机关刊物为《新诗歌》。它倡导诗的革命的内容和大众化的形式,正是“左联”方针的体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蒲风,其主要作品有《茫茫夜》﹑《六月流火》。他的诗歌观念受到
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的影响,认为诗是斗争的武器。蒲风的作品感情充沛,通俗朴实,喜欢具体描写农民的命运和斗争。由于太重“具体的写法”以及急于传达革命意识,故粗犷有馀而艺术锤炼不足。从“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到中国诗歌会,影响了大批诗人对时代采取积极关注的态度。他们的诗克服了新月派与现实脱节的唯美倾向以及后期创造社﹑太阳社的空泛叫喊,促进诗歌更为坚实地把握时代情绪和走向人民大众。弱点在于因过于重视诗的宣传功能而忽视艺术的规律。
艾青、田间、
臧克家在30年代的出现,是中国新诗成熟的重要体现。他们以传达日益加深的民族危难中的抗争意识为共同特点,又以各不相同的艺术个性显示了各自的才华。臧克家是其中写得最早的一人。他的《烙印》于1933年出版即引起社会注目。他的诗既不逃避也不粉饰现实,而是以扎实纯朴的作风,严谨缜密的布局,充满底层生活气息的描绘,写出了那个时代的痛苦。语言的功力很深,力求将凝练﹑形像的文字放在最恰当的地方,摒弃对于生活抽象的议论。他苦心推敲和追求的精神,对于扭转当时普遍不重视诗之艺术的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田间被称为擂鼓的诗人。短促而富有鼓动性的诗行,传达出时代急促而紧张的节奏。继处女作《未明集》后,又有《中国牧歌》﹑《中国农村的故事》出版,抗战开始的1937年,他写了《给战斗者》,以全新的声音讴歌了人民的战斗。他的诗摆脱了记账式的叙写故事,注重运用意象和场景的直写,并穿透表象去直捷地把握生活。他同时又是街头诗运\动的倡导者和积极参加者。
艾青以在狱中创作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成名。诗中站起的是一位叛逆者的形像,把仇恨的诅咒投给不公道的世界。在全民奋起抗战的年代里,艾青写了《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吹号者》﹑《向太阳》﹑《火把》等等充满激情的战斗乐章。他的诗全然摒弃以往
革命诗歌常见的浮泛的喊叫,而在“给思想以翅膀,给情感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给颜色以声音﹔使流逝幻变者凝形”(艾青《诗论?诗人论》)的追求中,以内在的律动传达出整个时代和民族的情绪要求。他的作品中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沛的审美经验,伴之新奇的联想﹑想象﹑意象﹑象征而来,以不受格律拘束﹑自由流动的诗行,表现人们的情绪并给读者以暗示与启迪。
现实主义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主要流派,至30年代,选择了
艾青来总结它的实绩。
抗战诗歌
在30年代之后,街头诗﹑传单诗出现,诗歌与群众的联系空前密切。诗歌的主题基本转向国难的描绘与国防的呼吁,诗歌的旋律由柔婉变为雄健。倾心于激昂的战斗代替了对于纯美的追求,诗人们多以愤怒而乐观的调子歌赞这场全民族的生死存亡的抗争。
何其芳著有《夜歌》,
卞之琳写了《
慰劳信集》,王统照的《吊今战场》和
舒群的《在故乡》,堪称抗战诗歌的代表性作品。
柯仲平的《边区自卫军》,具体地展现了现实斗争的人物与场景。这首诗和《平汉铁路工人破坏大队》,均作于延安,力图以民间熟知的形式表现新的生活。
高兰以朗诵诗闻名,代表作《哭亡女苏菲》以个人的哀痛概括了民族的懮患。
抗战期间诗歌队伍有了很大发展。在重庆﹑
桂林市﹑
成都市等内地出现了《诗创作》﹑《诗垦地》﹑《诗星》等诗歌专刊和《七月》﹑《
抗战文艺》﹑《
文艺阵地》等大量发表诗作的文学杂志,
吕剑﹑
徐迟﹑
袁水拍﹑
胡风﹑
邹荻帆﹑
韩北屏﹑
苏金伞﹑
青勃﹑
臧云远等人,创作相当活跃。
力扬的长诗《射虎者及其家族》发出劳动家族的苦难历史的叹息,是这一时期有影响的作品。在敌后,以延安为中心,
晋察冀以及其他抗日根据地,
严辰﹑
公木﹑
光未然﹑
朱子奇﹑
萧三﹑
蔡其矫﹑
方冰﹑
陈辉﹑
魏巍(红杨树)等也都有丰硕的诗作,易琴弦为喇叭,显示了抗战诗歌的严峻﹑力度与真诚。
从抗战后期到整个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政治地图与战争区域的划分,40年代的诗歌活动大致上分为国民党统治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两部分,且各有自身的特点。但因解放区代表了全中国的新生和希望,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起著全局性的影响,解放区的新型诗歌同样成为全国的楷模并对国民党统治区诗歌有潜在的影响。
时代颂歌
1949年10月中国革命取得全国性胜利,诗人们歌颂胜利了的国家和人民。
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公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
胡风的《时间开始了》等作品,在对历史性场景的描绘中宣泄了与新时代序曲相呼应的喜悦。
随著时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转移,新诗的颂歌题材勃兴,成为50年代中国诗歌的主流。在革命和建设的热潮中,大批诗人从各条战线传来了描摹现实生活﹑格调激昂爽朗的歌声。新诗和时代﹑现实保持紧密联系的传统,在这时期得到发展。
张志民﹑阮章竞﹑
徐迟等都有关于农村﹑边疆﹑工厂﹑矿山建设新貌的颂歌。善于表现建设者豪情的
邵燕祥,他的《到远方去》﹑《中国的道路呼唤著汽车》刚健而清新。公刘的《黎明的城》和《
在北方》,现实的思想内容和清新的表达方式有完好的结合。
李瑛作为一名中国士兵歌唱,他的《寄自海防前线的诗》等作品,从炮火的红光获得色泽,
傅仇的《告别林场》,胸襟开阔,神情俱美。
严阵的《老张的手》,从历史进展的角度为翻身觉醒的中国农民
造像。未央引人注目,是他自由体的反映朝鲜战场的诗篇,《枪给我吧》﹑《驰过燃烧的村庄》都是英雄主义和
国际主义的战歌。
石方禹的《和平的最强音》,则从恢宏而广阔的世界历史的背景上,塑造了热爱和平生活的新中国巨人形像。这些颂歌大多真挚乐观,但有时也有把生活看得过于单纯的时代局限。
1955年错误地批判所谓“胡风集团”,1957年扩大化了的
反右派斗争,先后使
鲁藜﹑
曾卓﹑
绿原﹑
牛汉和
艾青﹑
吕剑﹑
公刘﹑
白桦﹑
邵燕祥等一批有才华的诗人受到冲击,中断了歌唱。
1958年掀起的“
大跃进”
民俗音乐创作,最初还有一些反映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英雄主义情绪的作品。但不久酿成“运动”,出现了廉价的颂辞和浮夸的赞歌,以对民歌的狂热推崇与简单模仿代替了诗的创造,尽管如此,作为以表现新的世界﹑新的生活为特征的新中国
社会主义诗歌,在50年代还是获得了较大发展。除了大批真诚的颂歌和有才华的新人涌现外,尚有少数民族诗歌的兴旺和诗歌广泛的群众性。纳?
纳·赛音朝克图﹑巴?布林贝赫﹑
饶阶巴桑﹑克里木?霍加﹑铁依甫江?艾里耶夫﹑
韦其麟﹑
包玉堂﹑晓雪﹑金哲﹑
汪承栋﹑
康朗甩﹑
康朗英﹑吴琪拉达等人的作品,丰富了中国多民族的新诗创作。《阿诗玛》﹑《格萨尔王传》﹑《嘎达梅林》﹑《百鸟衣》等民间叙事史诗,得到了发掘和整理。新诗通过大量发行和朗诵活动走向基层,走向群众。一批来自工人农民的业馀诗人如
黄声笑﹑
王老九等,他们坚持一边劳动一边歌唱。
50﹑60年代之交,以
郭小川﹑
贺敬之﹑
闻捷﹑
李季为代表,把诗歌创作推向到一个新的水平。郭小川被誉为“战士──诗人”,他的诗以思想敏锐﹑善于思索﹑富有号召力与鼓动性著称。他最初引起强烈反响的诗集《致青年公民》,充满了政治激情,启示青年对生活和理想进行严肃的思考。他的诗语言清新﹑豪放自由,讲究音韵。他还在艺术形式上不断进行试验并实现新的突破,写过《向困难进军》那种参差排列而气势雄伟的长句,《春暖花开》那样节奏轻松的短句,格律整齐的叙事诗如《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兼散曲和
民俗音乐之长的抒情诗如《林区三唱》,还有《甘蔗林──青纱帐》那样借鉴赋体而有所创新的新诗体式。70年代中期于逆境中所作《团泊洼的秋天》,表现了诗人的坚贞。
与
郭小川奔放豪迈的风格相近的
贺敬之也是擅长于抒发革命激情与理想的诗人,他是
歌剧《
白毛女》的作者之一。开国后写有《回延安》﹑《
放声歌唱》等诗篇。60年代初的长诗《雷锋之歌》是他的代表作,洋溢著时代昂扬进取的精神。贺敬之创作态度严谨持重,关注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以饱满的政治热情为新的世界﹑新的英雄歌唱。从诗集《
放歌集》中,可以看到他在学习
民俗音乐﹑古典诗词方面的创造性努力。他能把一切有用的营养溶进自己革命
浪漫主义倾向的作品中。
闻捷和
李季对新诗的
现实主义传统作了新的开拓。他们的诗中留有现实生活演进的具体性和丰富性。闻捷作为一名优美的抒情歌手,50年代初就以诗集《天山牧歌》中健康活泼﹑富有情趣的情歌,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反映了新生活的理想与追求。他对叙事长诗的繁荣发展也做了贡献。《复仇的火焰》以广阔的历史背景﹑复杂的现实斗争﹑富有色彩的风情民俗的描绘,以及浓重的抒情手法,成为中国新诗史上少有的一个民族翻身觉醒的史诗。李季是一位热爱群众生活﹑并善于从
民俗音乐中吸取养料的诗人。他把自己建国以后创作的诗称为“石油诗”,对中国石油工业的成长发展作了写实性的记录。有《玉门诗抄》﹑《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等多部诗作结集。集中了他的努力的是叙事长诗《生活之歌》和长篇叙事诗《杨高传》。他致力于以群众化的语言和新的格局来表现新的生活和人物,诗风明朗而朴实。
80后的诗歌,已开始走向成熟和大气,以走在现代诗歌的前沿,著名创作型诗人葛冬冬(咫尺天涯爱不老)、台湾著名诗词创作人
方文山为代表的新型创作流派,此类作品以其自然、灵动、大气和赋有音乐节奏而契合着时代的精神风貌,该类作品作为文学新尝试,80后正以其独特的思维和风格,将新诗的概念和潮流大胆而勇敢地推向人们的视野。创作型诗歌作为现代诗歌的领衔之作,诗作着力注重创新并逾越于现代普通诗体之上,追求诗与歌共通性的一种音乐之美。在此基础上,80后诗歌更倾向于表达真挚情怀与朦胧婉约之恋,更深刻地捕捉人性的灵魂深渊和爱与被爱的情感巅峰,以其更为深沉和老道的笔耕深切提炼,力挣使笔下诗作以更精更准的力度表达情与物的灵性。
上述诗人给予新中国诗坛的贡献在于作为真诚的诗人,首先是以历史的主人公的身份走在生活的前面,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讴歌新的生活,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他们又常常通过自己的抒情个性达到为人民﹑为
社会主义歌唱的目的。在
郭小川和
贺敬之的影响下,政治抒情诗的创作成为风气,但有些作者只学其皮相,热衷于慷慨陈辞,遂使某些诗篇沦为政治概念的图解。
代表作品
雨巷
撑着油纸伞,
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踟躇(chì | ch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歌流派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出现的最重要的诗歌流派有:
* 20世纪初至1920年代:尝试派、
文学研究会(人生派)、创造社(早期
浪漫主义)、湖畔诗派、新格律诗派(新月派)、中国早期象征诗派
* 19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群、七月派、汉园三诗人
* 1940年代:中国新诗流派、九叶诗派
* 195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新现代主义(现代派诗群)、蓝星诗群(蓝星诗社)、创世纪诗群(
创世纪诗社)
* 1970年代:朦胧派(今天派)、
白洋淀诗群、中国新现实主义
* 1980年代:新
边塞诗派、大学生诗派、第三代诗群(
新生代诗群、新世代)、莽汉主义、整体主义、海上诗派、圆明园诗派、撒娇派、他们诗群、丑石诗群、非非主义(红色写作)、神性写作、新乡土诗派、知识分子写作诗群
* 1990年代:网络诗歌(网络诗人)、民间写作、第三条道路写作、中间代、信息主义、70后诗人
* 21世纪初:新新诗词文学派、窗诗派、泰戈尔体诗歌、灵性诗歌、新
江西省诗派、80后诗人、边缘诗派、春草派诗歌、90后诗人、素颜派诗人、简文派、流萤诗派、新传统派
80后代表诗歌
荒原 古昊鑫
一饿我就成了清香的笋子
仿佛飘着墨香的古籍
一牍熟了
这是从哪里偷来的
薄薄的身体
全都被覆盖
假使贪食能称作乐趣
不可以吗?
假使欲念仅为了存活
那让葬曲为我奏起
不可以吗?
假使执笔仅为了珍馐
那让我就此缄默
让小米、窝头
让我的口音
我的灵魂
不可以吗?
许一世柔情
作者:葛冬冬
千年的誓言
不堪被流年的折磨
遍体鳞伤
似乎早已注定
等待了千年
只为这命中的相遇
许一世柔情
拥你入怀
草根的自白
作者:葛冬冬
纸醉金迷的日子里
从来都只有香烟和美女
浮夸的空气中
仍然残留着铜臭味
是什么让纸变成了
万能的神啊
是欲望
还是贪婪
寂静如同死亡一般
选择沉默
无力挣扎的我
犹困兽之斗
放弃吗
不,不,不
纵使我衣衫褴褛,穷困潦倒
我也要——高贵的活着
致青春
作者:葛冬冬
流年太过骄横
野蛮的夺走了时间
却把回忆落下了
仓促捡起回忆
莫名的伤感刺痛全身
在疼痛中,仿佛才有了青春的快感
泪水
杨若鹏
你猛然从眼角滑落
划出大地的纹络
流向,滚滚的长河
去遥远,遥远的荒冢
迷途的羔羊遐想于
江岸上,不知远方
也不知,这种泪水是什么
你从天上飘落?
永远记得你
王茂
每一次遇见你都佯装欢喜
生怕时光太钝磨损了记忆
醒来后误以为你近在咫尺不离不弃
你的美定格在二十四岁的写真里
百般俊俏的摄影姿势引人着迷
千种卖萌的表情诠释你天使样的淘气
像孩子,你借洛丽塔演绎花开荼
像老妪,你沧桑落笔泣鬼神惊天地
许是精灵,伤神于你的古怪与神秘
可不可以未经允许写一百首情诗给你
续到第八十八期已痛到无法呼吸
佳人如云,谁能轻易将你代替
不见竹马,竹马老去,相思万里
从此,我爱上的人都很像你
你哀泣,风一样的女子怎会惹人掂记
你看,你赢得多么彻底
我独哼恋曲,永远记得你
假如我是一道光
——灵遁者
假如我是一道光
我的思想也许就不会等于零
我也就不会像个孩子一样痛哭
我会被你们所有的人嫉妒和羡慕
我仅有的一秒钟就是你们眼中的永恒
我可以穿越很远的梦想
不管那是寒冷还是炎热的时空
假如我是一道光
我的爱情就不会停止和冷却
它会始终自己照亮自己
它会始终在旅行的路上
可是假如我是一道光
我害怕我不知道时间的意义而无聊
我害怕我不知道旅行的方向而孤独
我害怕在你还没有看到之前我早已远去
可是我依然愿意自己是一道光
即使在虚无的空间中骨碎消散
也能从虚无中再次回来
哪怕是亿万年,亿亿万年的等待
我都不会下跪
绝对不会
这就是我想作为光而存在的意义
你只是看到了我
你却永远也捕捉不到我的足迹。
冯柏月诗词《农村与城市》《迷茫人生》《不知心愁》《家落时》等180几首诗词
请你告诉我
作者:张伟
水天为何如此荒凉
花变得衰败 草变得衰败
霜点缀的大地
几缕清风 几耸山脉
请你告诉我
秋叶飘零
枯树是否还等待
请你告诉我
人儿远去
心儿为何偏依赖
世界为何如此奇怪
爱成了伤害 恨成了伤害
苦压抑的热血
几点懊悔 几丝无奈
有人告诉我
双飞也伴随大爱
有人告诉我
忘却旧人
毕竟也不会太快
90后代表诗歌
《永福的樱朵》
作者:林成武
三月的春天,
永福的樱朵;
我站在茶道两旁,
远远的望去,
观赏着初绽艳丽的樱朵;
跟随着春风飘来了的,
一阵阵幽香;
雨露灌溉着樱朵,
缓缓舒展的樱朵,
粉嫩的花瓣,
宛若新娘一样,
披上最柔软的纱;
翠绿的枝叶,
鹅黄的花蕊,
花期虽短而暂的樱朵,
飘落时思念如潮,
忘不掉的是,
那漫天飞舞的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