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玮德(1908~1935,字重质,安徽桐城人,新月派后起之秀(《
新文学史料》1991年01期)。
方玮德(1908—1935),安徽桐城人,新月派后期有影响的青年诗人。1929年在南京
中央大学外文系读书时,就在《新月》《文艺》《
诗刊》等刊物发表写诗,受到
闻一多、
徐志摩的赞赏。大学毕业后,于1933年赴
集美大桥学校任教,并从事创作和翻译。1934年到北京,次年因患
结核病去世。著有《玮德诗集》《秋夜荡歌》《丁香花诗集》以及
陈梦家编的《玮德诗文集》。
6岁入家塾,11岁丧母,祖父
方守敦亲加垂教,为其打下坚实的古文根基。稍长,进入
安徽省桐城中学,兼学英文。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外国文学系,专攻英国文学。受徐志摩诗歌理论的影响,开始用新格律写诗,并与陈梦家等诗坛新秀一道,在
南京市结成小文会,相互切磋,其诗歌创作由此进入盛期,逐渐形成清纯轻灵、韵律和谐的风格。他与陈梦家同题唱和的长诗《悔与回》,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当时一代青年人不满于社会的沉郁、焦急和愤懑的情绪,引起青年人的热烈反响,是一首富有社会意义的诗。此外,《海上的声音》、《幽子》、《秋夜荡歌》、《微弱》等诗,亦称誉一时。1932年,方玮德大学毕业后,赴厦门集美学校任教。其兴趣虽由写诗转向治明清史,然这时期的诗较之以前更显成熟,更富个性,读者从中可感到青春和生命的张扬。
其代表作有《我爱赤道》(第二稿》等。1935年5月9日,因病逝世于
北平市。1936年,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玮德诗文集》,收入其大部分作品。
1935年5月9日,与病痛交战了多年的年轻诗人方玮德在北平病逝。带着他的浪漫才情和一腔不舍永别人间。第二天,他的灵柩在亲人和朋友们的护送下用马车载至
法源寺暂。“是日风雨如晦,状至凄惨。送丧者
孙大雨、
吴宓、
闻一多、巫宝三、
孙毓棠、
靳以、
孙洵侯、卢寿丹、潘家麟、郝昭宓、
林庚、
曹葆华、瞿冰森、琦德、珂德、宪初、六姑、佛同、梦家等20余人”。方玮德得到了文坛师友的厚爱,送葬的队伍囊括了上世纪30年代新月诗坛的重要诗人,也映照了当年的诗坛盛况。
在这里,吴宓应该是一个异数。按照常规来审视30年代的文坛,吴宓与方玮德绝对分属两个阵营。“新”与“旧”即是一道鸿沟,吴宓以“守旧”知名,是新文学的异类;方玮德则是“新月”中坚,新诗坛上升起的一颗耀眼的新星。但是,在方玮德冰凉的生命终点,却有来自
吴宓如此深切的相知。吴宓为他写下了数组挽诗,他捕捉到了这位只有27岁的新月诗人如
流星般短促生命中最为璀璨的一瞬。吴宓与方玮德的友情,是因诗歌而诞生的。他们因诗而相识,因诗而相知,以至真至切的诗情、友情、生命之情相互体悟着的生命绽放出的华美乐章,也留下了许多往来论诗的文字。 “论诗片语入精微”,是吴宓对方玮德诗论的赞美,更表达了这位“忘年契友”能够深切理解自己诗歌的欣慰。“旧巷重经景已非,生偷死寄等无归。网遮浅水鱼群泣,风急寒林鸟倦飞。求爱千程知病苦,论诗片语入精微。桌头尚看遗容在,玉
千手柱间凭对夕晖。”方玮德离世数月之后
吴宓写下了这首《过背阴胡同有怀方玮德》,他已经把方玮德视为灵魂的同道。
吴宓与方玮德的友情缘起于他们共同的朋友
徐志摩。此时徐志摩已驾鹤西去,但他却成全了这两位朋友的友情。1936年,吴宓曾经撰文详细追述过他和方玮德友谊的始末,表明这个比他年轻14岁的小友在他那段人生中的重要影响:“在我与志摩中间作联锁的公共朋友,当时是
张歆海君;志摩死殁后,则为方玮德君。”
吴宓与方玮德通信不断。歌德逝世百年,吴宓邀方玮德写文《诗人歌德全人生的意义》以示纪念。方玮德折服于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全人生的意义中,用一种驾驭矛盾的本领来调和人生中的矛盾,能够使浪漫与节制共存的人格之美。这篇文章再一次表明
吴宓与方玮德心灵的相合之处。“
徐志摩逝世的一周年到了。那时方玮德已经北来,成为我的知友了”。1935年,凝聚着吴宓半生文学心血的《
吴宓诗集》出版后,吴宓邀请了对他影响最大的师友多人做序跋。此时方玮德已经去世,吴宓把方玮德给他的书信节录于书后。
作为成长于五四文坛的新诗人,方玮德却深深理解吴宓在旧体诗革新上的良苦用心,也能强烈地体悟吴宓身上新人文主义文学观与
浪漫主义的诗人情怀的并存。“诗序迟刊就,衡识内心”。方玮德没能看到《吴宓诗集》的出版,但他对吴宓诗歌精神内涵的体悟使吴宓倍感欣慰。
吴宓说:“故若不知旧物,则决不能言新。凡论学论事,当究其终始,明其沿革,就已知以求未知,就过去以求未来。”方玮德自己的诗歌创作也是在这样的一条路径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