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迟
文学家、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
徐迟(1914年10月15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徐商寿,别名唐螂、史纲,浙江吴兴(今湖州市南浔镇人,毕业于湖州市南浔中学、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于新时期任湖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
30年代以现代派诗人的身份身文学界,与纪弦并称为“诗坛双子星”,与友创诗刊《新诗》;抗战期间笔耕不辍,用文字抒发自己的爱国心,在香港联合青年学生及学者创办《文艺青年》,为宣传抗战做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亲赴朝鲜前线,踏遍祖国大江南北,写出了许多战地通讯和特写,先后任《人民中国》编辑、《诗刊》副主编、《人民文学》编委;70年代末发表《哥德巴赫猜想》,引起轰动,成为报告文学领军人物;1996年于武汉坠楼身亡。
徐迟在报告文学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引起为科学家立传的浪潮,促进了70年代末到80年代报告文学创作的发展,获得“中国报告文学特别贡献奖”,其作品《哥德巴赫猜想》获得“中国改革开放优秀报告文学”奖。代表作品有《二十岁人》《最强音》《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祁连山下》《生命之树常绿》。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4年10月15日,徐迟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成长于父亲徐一冰成立的贫儿院。
1922年徐迟丧父,生活愈发困难,四年后,跳级入读南浔中学读初中三年级,萌生做文学家的念头。
1927年,徐迟被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组织的南浔镇学联会推选为会长;同年夏,考入光华大学附属中学,徐迟在此校“实在不能学习到什么东西”,于是次年转学至江湾持志大学附中,但在此校亦是“鬼混”,为了“把高中读好”,徐迟在下一年考取了东吴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仍读高中二年级。
1931年徐迟成为苏州东吴大学中的一名大学生,攻读外国文学;时值中国战事爆发,徐迟不顾学校劝阻在学校内扎营盘,体验兵营生活;同年”九一八“事变后,徐迟参加了北上援助马占山的“青年援马团”;次年1月到达北平市时受阻,徐迟滞留北平;同年春借读燕京大学,投身于诗歌创作,在燕京校刊发表散文处女作《开演之前》;但同年下半年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在家,他集中地向《现代》杂志投稿,但多次遭遇退稿。
1932年5月,他的坚持不懈得到了《现代》编辑施蛰存的鼓励——“不要失望,再寄。蛰存五月四日”;6月在上海和施蛰存相熟,此后经施蛰存介绍又相继结识金克木戴望舒等诗人。
1933年8月,徐迟得到家里给的一笔钱并弄到一张假证书(证明徐迟已经在中国大学修学两年)后,考取了燕京大学,成为英文系三年级的正式生;好景不长,11月,徐迟报考的假证明被燕大注册处查出来了,徐迟退学回到东吴大学;次年上半年,他一边在东吴大学英文系二年级就读,一边写诗作文,在《现代》《矛盾》《时代画报》《新小说》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因为对课程没有了兴趣,加上家庭经济困难,要省些钱让他弟弟能在清华大学读到毕业,徐迟放弃了学期末的考试,自动退学。
退学后,徐迟回到家乡南浔镇教书奉母,先后被南浔高等小学和湖州市南浔中学(1935年9月)聘为教员,教语文、英文和音乐;1936年2月,在浔中的操场认识了陈松,二人与友摇船,徐迟被陈松迷住了,这日以后,他连写了10天的日记,每一篇都洋溢着徐迟对陈松的“爱”,在第11天,他向陈松表达爱意;次年元月1日,二人结为伉俪。
抗战期间
1936年1月徐迟和戴望舒纪弦(纪弦)三人筹办新诗社,10月创刊了诗刊《新诗》,这本刊物成为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期刊,10月1日出版他的第一本诗集《二十岁人》,11月出版《歌剧素描》。但转年“八一三”事件后,《新诗》停刊。面对日寇的入侵,徐迟选择留在上海,并且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用街头诗宣传抗日救国;以记者身份深入战区进行采访,写出一批揭露和谴责日寇暴行的战地通讯和小说。9月完成警世幻想中篇小说《三大都市的毁灭》,次年2月,创作完成了中篇小说《武装的农村》,4月发表了杂文《兵荒马乱做父亲》。
1938年5月上旬,为了保障安全,徐迟和戴望舒两家和一批进步文化人乘坐“芝沙丹尼”号从上海来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在香港期间,乔羽曾任《星报》《中国作家》的翻译、编辑,前往昆仑关战役的前线采访,成立文艺通讯部,创办《文艺青年》,开办暑期文艺学习班,筹办“鲁迅先生诞辰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他和乔冠华、冯亦代袁水拍等一批文化人有着亲密的交往,徐迟的思想开始向左派作家靠拢,并将阅读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和《论费尔巴哈》的日子称为“觉醒日”,以纪念自己读完恩格斯著作后的“新生”;
1941年底,香港沦陷,徐迟跟随左翼朋友辗转桂林市、重庆等地开始积极投身全民族抗战之中。此后长居重庆,先后创作了具有左翼倾向的诗集《最强音》、长诗《一代一代又一代》,翻译出版《解放,是荣耀的!》《我轰炸东京》等。
1945年8月以“史纲”笔名发表《毛泽东颂》,在山城引起强烈反响;转天在中苏文化协会举办的鸡尾酒会中,周恩来将徐迟介绍给毛泽东,此后,由乔冠华牵线获得毛泽东墨宝——“诗言志”三个字和“毛泽东”的落款。
抗战胜利后,徐迟回到家乡南浔镇出任私立南浔中学教导主任,同时仍继续着文学创作及翻译。
新中国成立以后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徐迟与南浔进步人士促成了南浔和平解放,他亲率学生出镇迎接解放军。
时年7月,徐迟到北京出席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会后,到《人民中国》英文版任编辑,从事对外报导。
新中国成立之初,徐迟两次赴抗美援朝战争战场前方采访,写出《平壤被炸目击记》《走过那被蹂躏的土地》等战地通讯,还去过鞍山钢铁集团、武钢、包钢集团,奔走于长江大桥和黄河三门峡市水库工地,写下了许多战地通讯和特写。50年代中后期徐迟出版了三本诗集《战争,和平,进步》《美丽、神奇、丰富》和《共和国的歌》。
1960年,徐迟调湖北省文联担任专业作家,并当选为湖北省作协副主席。
1965年文革到来,徐迟经历了苦难的全过程——住牛棚、被批斗、受批判、下放到沙洋“五七干校”劳动。
10年后,得到平反,恢复文学创作。
晚年经历
徐迟晚年依旧不减创作活力,1977年至1981年间,先后出版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结晶》,其中有写李四光的《地质之光》,写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写周培源的《在湍流的漩涡中》,写蔡希陶的《生命之树常绿》,徐迟成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开拓者、领跑者。
1983年徐迟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当选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两年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名誉主席。
1985年发妻陈松因癌症去世。
在写完了《哥德巴赫猜想》之后,徐迟对计算机、高能物理、夸克等新出现的科学事物表现出了浓厚兴趣,1989年,开始学习电脑,并用一台286计算机创作出60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江南小镇》
1989年3月,徐迟参加珠海市的一个笔会上与陈彬彬相识,此后陈彬彬对徐迟展开追求,并于1992年夏天结婚;1994年1月两人因婚姻不和协议离婚。
1995年徐迟开始写作《江南小镇》续集。
次年12月12日深夜(13日凌晨),徐迟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6楼高干病房阳台跳楼坠地身亡。
主要作品
著作书目
作品来源:
翻译书目
作品均来源:
创作特点
徐迟一生在诗歌写作、报告文学写作、文学音乐评论、翻译等领域都颇有建树。
在1939年之前,他的早期诗作受到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表现为注重意象,诗味朦胧幽,以感觉、情思作为表现中心,情感充沛,色彩丰富,既跳跃又新奇。如他的《二十岁人》诗集中“都会的满月”一诗:“写着罗马字的/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X XI XII/代表的十二个星绕着一圈齿轮”,其中最富诗意的几句是:“短针一样的人/长针一样的影子/偶或望一望都会的满月的表面。”
六七十年代开始报告文学创作,其作品在题材方面,最先涉足科技领域,为献身事业的科技工作者立传;在语言方面,一方面将枯燥的专业文章变得生动、具体、通俗易懂,增强科技题材作品的可接受性;另一方面又有诗意式的清新、凝练和文采,使得作品在语言上更具美感;在内容方面,选取写作对象身上与他人的相异点,表现人物身上的独特个性,挖掘人物最为闪光的品质。
他的翻译作品注重保留原文的意境,结合平和与激情两种语气;运用直译和异化等翻译方法保证语言的精确性,但有些部分带有他那个时代的印记;同时注重文字的美感,语言诗化、优美,既简洁又有音乐节奏。
(以上参考)
主要成就
在中国报告文学史册上,徐迟是赫然醒目的存在。“文革”刚结束,他就推出《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等作品,以非凡的艺术成就和开拓精神为报告文学书写下一页辉煌。徐迟的成就和贡献在于,在遵循真实性原则基础上强化报告的文学性,并在题材开拓和开掘、科学家形象塑造、情感表现和诗性报告等方面取得诸多突破,有力地促进了报告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相关人物
荣誉奖项
奖项
2002年,徐迟获“中国报告文学特别贡献奖”。
2009年,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获得“中国改革开放优秀报告文学”奖。
称号
“诗坛双子星”
20世纪30年代,同为中国“现代派”诗人,徐迟与纪弦被誉为诗坛双子星。
“三剑客”
20世纪50年代,由于徐迟和冯亦代、袁水拍经常一起同出同进,搞活动、开大会,三人被合称为“三剑客”。
人物评价
徐迟同志治丧委员会:徐迟同志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和光明的一生,是献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科技进步的一生,是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生,是在文学艺术上孜孜勤奋、永不懈念的一生。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冯亦代(中国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一颗明星的陨落——哭徐迟》:除了打开话盒子谈文学、诗和音乐,徐迟是十分木讷的,他有些内向,也许他的中耳炎妨碍了他听别人的话语,但是我发现他是个有韧性的人,一旦他要做一件事,他会不顾一切非把它完成不可。回想他写《地质之光》和《哥德巴赫猜想》,他硬是啃了一摞一摞关于地质学和数论的书籍,最后硬是啃了下来,他自嘲说赛过打了一场淮海战役。……也许他就是民间传说500年才出现一个的人才,然而他之不幸去世,是令友人和读者们所痛心而且不能接受的。
熊召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纪念徐迟的意义》:他是一个想象力丰富且又诗人气很浓的作家。我们经常说艺术人生,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却没有几个人,但这个词可以当之无愧地用在徐迟身上。
邵燕祥(当代诗人):徐迟是一位纯粹的诗人,他的报告文学,也是当诗来写的。‘诗人’不仅是徐迟的第一个身份,也是最根本的身份。他的诗学转型乃至人生选择,都体现出了一个诗人的秉性和气度。
铁凝(当代女作家):徐迟先生为人清正、率真、豪爽。他对文学深怀虔敬,艺术上孜孜以求,从不懈怠。他的写作,下的是苦功夫、笨功夫,也正由于这份苦心孤诣、这份倾注心血的笨,他的作品才历久不磨,成为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后世纪念
设立“徐迟报告文学奖”
2002年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为纪念徐迟在报告文学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创立了"徐迟报告文学奖",作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学会奖,专门用于关注和奖励中国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优秀作家作品。
首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对1978年至2000年正式发表的报告文学作品进行全面回顾,评出新时期报告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佳作。以后该奖每三年评选一次,不断对优秀的新人新作给予褒奖。
徐迟纪念馆
2014年设立湖州市南浔镇区徐迟纪念馆,坐落于南浔文园,是南浔首家民间注册的博物馆,馆内有200多幅照片和大量图文资料、手稿、著作等实物,向人们展示了徐迟先生笔耕不辍的一生以及他那为故乡、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的家族。
人物轶事
徐迟与哥德巴赫
1977年7月,为了迎接全国第一次科学大会的召开,刚刚复刊的《人民文学》决定写一篇关于知识分子的特写。1962年徐迟在《人民文学》发表的一篇报告文学《祁连山下》,广受好评。《人民文学》的编辑们认为徐迟的文笔十分适配知青,于是敲定徐迟来写陈景润——这位古怪的数学家。
收到邀请,已然准备退休的徐迟喜出望外,欣然应允。徐迟从武汉来到了北京,编辑周明陪同他与陈景润见面。三人畅谈半日,徐迟深深为他的刻苦精神所感动,徐迟对周明说:“周明,他多可爱,我爱上他了!就写他了。”年逾花甲的徐迟在中关村住了下来,两个多月后,徐迟创作出了轰动全国的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
浪漫爱情
1936年2月的某个清晨,徐迟在操场上遇到了学生——陈松,这位美丽而轻盈的少女俘获了徐迟的心,“好像一个钢琴家在抓着一架大钢琴的键盘,一抓就是大把大把的琶音,一放又是一串一串的颤音。笑声把整个田野、流水和晴空都震动,且为之欢乐无涯了。徐迟说:“这样美丽的笑的乐音,听得人毛孔畅通,连气流也被感染得欣欣然。”他特地买了一本新的日记本,记下这天上午与陈松玩乐的情景,又很快地以《六十四音符》为题,写下一首咏赞陈松的笑声之美之迷人的诗。
1936年3月初,徐迟与陈松的订婚启事登上了《南浔周报》,在“怡丰园酒家”办了两桌酒。
1937年元旦,徐迟与陈松二人结为伉俪,他们的婚礼废除了所谓”行礼如仪“的结婚仪式,没有礼服、白纱、千篇一律的结婚照,买了两张结婚证书,举行了一场婚宴,二位接受新思潮洗礼的新人的便礼成了。
江南文坛佳话
1933年,年仅19岁的徐迟前往上海拜访时任杂志《现代》的主编施蛰存,二人促膝长谈。经此会面,徐迟加深了对现代派诗歌的认识和理解,他的视野也大大拓展,点拨扶持了徐迟;施蛰存则成了这位文学青年的“庇护人”。徐迟与施蛰存着亦师亦友的友谊,也一直保持到晚年。
1934年,经过施蛰存的来信介绍,徐迟结识了青年诗人金克木,二人成为通信朋友。1936年夏天,金克木从北平市南游杭州市,徐迟邀他到他南浔古镇的家中住。他们海阔天空地谈诗,谈宇宙星空,谈音乐等等。
1936年,也是通过施蛰存的介绍,徐迟又结识一位新友——杭州诗人戴望舒。二人一见如故,成为好友。5月,徐迟作为男傧相参加戴望舒和穆丽娟的婚礼。
这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文坛的一段友情佳话。
以上内容参考
徐迟与计算机
计算机十分不普及的年代,徐迟就已经开始用电脑进行创作,有朋友问他:“计算机为何可以振兴中华?”徐迟回答:“……确实,它是一个了不得的家伙。垄断了一切,从最起码的写作、中文打字、到市场管理、工业生产、信息高速公路、生物基因、航空航天……什么也离不开它。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它都能操纵,各行各业离不开它。振兴中华,绝对离不开它……没有掌握好计算机,肯定是输家,赶不上时代,要完蛋,要吃苦头。计算机非精益求精不可,技术不精,也是很危险的……”
徐迟还说:“唯独高科技才能拯救人类,就看他们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了。”
相关作品
《难忘徐迟》
徐迟去世之后,周明和向前合编了一本《难忘徐迟》怀念集。
参考资料
徐迟.中国作家网.2023-04-29
徐迟.共产党员网.2023-04-29
徐迟的香港岁月.中国作家网.2023-04-29
新诗.全国报刊索引.2023-04-29
徐迟散文选集.豆瓣读书.2023-04-29
..2023-05-08
江南小镇.豆瓣读书.2023-04-29
走进南浔文园,“解读南浔的序”.微信公众平台.2023-04-29
湖州市南浔区徐迟纪念馆.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系统.2023-04-29
难忘徐迟(周明).中国作家网.2023-04-29
难忘徐迟.豆瓣读书.2023-04-2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抗战期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
晚年经历
主要作品
著作书目
翻译书目
创作特点
主要成就
相关人物
荣誉奖项
奖项
称号
“诗坛双子星”
“三剑客”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设立“徐迟报告文学奖”
徐迟纪念馆
人物轶事
徐迟与哥德巴赫
浪漫爱情
江南文坛佳话
徐迟与计算机
相关作品
《难忘徐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