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
上海市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该流派的代表诗人包括
穆旦、
杜运燮、
王辛笛、
王佐良、
唐祈、
陈敬容、
郑敏、
曹辛之、
袁可嘉、
金克木、马逢华、
李白凤、
李瑛等。他们注重诗歌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追求现实与艺术、感性与理性的平衡之美。
中原地区新诗派的诗人中,有些早在30年代便开始了诗歌创作,如辛笛、穆旦、唐祈等人。而其他人如杜运燮、陈敬容、郑敏、杭约赫、袁可嘉等则主要在40年代中期开始他们的诗歌生涯。他们的作品体现了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诗歌艺术形式的探索。
编撰《中国新诗:1916-2000》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为了避免因追求全面而导致的诗人选取过于广泛的问题。编者认为,尽管尊重文学史实况十分重要,但也应考虑到一般读者的理解难度。因此,本书选择了相对有限的诗人和作品,以便更好地引导读者进入诗歌的世界。
在选择诗人时,编者力求选出能够让读者眼前一亮的作品,而非简单地追求全面覆盖。尽管如此,《中国新诗:1916-2000》仍不可避免地遗漏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诗人及其作品。然而,这也反映了不同读者对诗歌的不同理解和偏好,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诗选。
所选诗作被置于其诞生的时代和文学史背景下进行解读。作为跨越近一个世纪的选集,它试图通过作品反映出文学史的基本情况。然而,编者的目的是让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走进当代读者的心中,而非单纯地要求读者了解文学史。
由于不存在绝对的评判标准和统一的审美趣味,编者在选诗时有意打破了某一时期所谓诗史“主流”的观念和作品“定位”。尽管带有个人主观色彩,但仍致力于展现多样化的诗歌观点和风格。
在漫长的选编过程中,编者得到了师友的鼓励和支持,这对于个人而言已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不仅是对个人的支持,更是对一项事业的支持,即以中国新诗为核心,将许多人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