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皮部杆菌
韧皮部杆菌
韧皮部杆菌的命名与柑橘黄龙病有关,至上世纪50年代,华南农业大学林孔湘教授通过嫁接试验,首次证明了柑橘黄龙病是一种通过嫁接传染的病害,从而肯定了本病的传染性。
定义
1995年在第十三届国际柑橘病毒学家会议上,一致同意以“黄龙病”为正名。(柑橘属 Huanglongbing)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利用PCR方法对黄龙病菌的16S rDNA进行扩增,在克隆和序列测定的基础上,通过与基因库中其他细菌16S rDNA序列的分析比较后认为,黄龙病菌应该归为农杆菌,并建议命名为韧皮部杆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尖端出版社 )。
分类
根据韧皮部杆菌病原对热的反应、流行区域、虫媒种类等以及抗血清反应、克隆的脱氧核糖核酸片段的序列分析等特征,将黄龙病韧皮部杆菌分为:
亚洲种( 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
非洲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fricanus)
美洲种( 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mericus)
每个种对温度的敏感和侵害的症状有不同的表现,有些症状与果树缺少养分近似,黄龙病韧皮部杆菌的诊断主要有通过田间症状诊断、嫁接诊断、电子显微镜观察、PCR 检测技术等方法进行诊断。
危害
主要危害作物:柑、橘、橙、绿柠檬和柚类均可感病。尤其以芦柑蕉柑柑橘茶枝柑等品种的耐病力弱,感病后衰退快。橙类耐病力较强。感病不受树龄大小的限制。
因韧皮部杆菌引发的黄龙病是柑橘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最早在广东省潮汕地区发现,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主要发生在亚洲、非洲、美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为害包括橘类、橙类、柚类等柑橘栽培品种,传播蔓延迅速,对柑橘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据中南农业科技开发研究所果树黄龙病科研室资料介绍,柑橘黄龙病在我国已摧毁累计超过上百万亩的柑橘园。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为嫁接传播和柑橘木虱传播。
地理分布
我国主要病区为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在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等省的局部地区有发生,台湾省因韧皮部杆菌引发的立枯病亦为黄龙病。在泰国越南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也为害严重,非洲的青果病也属因韧皮部杆菌引发的黄龙病。
诊断方法
目前韧皮部杆菌诊断方法主要有通过田间症状诊断、嫁接诊断、电子显微镜观察、PCR 检测技术等方法进行诊断。
防治措施
至上世纪50年代,华南农业大学林孔湘教授通过嫁接试验,首次证明了因韧皮部杆菌引发柑橘黄龙病是一种通过嫁接传染的病害,从而肯定了韧皮部杆菌的传染性。田间病株和带菌的柑橘木虱是韧皮部杆菌的主要侵染源。为此,防控韧皮部杆菌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防治措施包括:
1、严格实施检疫,严格禁止病区的苗木及接穗引入新区和无病区。
2、建立无病良种母木园,培育无病苗木,是防治柑橘黄龙病的关键性措施。
3、挖除病株,是防止黄龙病蔓延的重要措施。
4、统一防治柑橘木虱,
5、加强管理,尤其是要加强结果树的水肥管理,增加土壤有机质,均衡营养元素,保持树势壮旺,提高抗病力,对于减少因韧皮部杆菌引发的黄龙病发生及因病造成的损失有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定义
分类
危害
传播途径
地理分布
诊断方法
防治措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