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坑村
石狮市回族村落
郭坑村又名郭坑回族村系石狮市4个回族行政村之一,是永宁镇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村落。位于永宁镇东北部。
简介
郭坑回族村位于永宁镇东北部,距镇区2公里。村居面积0.54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仅400亩,多为山地,且多是不毛之地。荒山僻野,依山而乏农田,傍海而无海域。由于穷山恶水,历史上郭坑人大多远涉重洋,到海外谋求生路,是以,郭坑村曾一度是小有名气的侨村。
历史人文
郭坑村现有住户218户,人口872人,旅居海外人口上千人。全村一姓郭氏皆回族。据郭氏宗谱记载:郭坑郭氏之远祖乃唐宋泉州港成为世界一大港口时,入闽经商的阿拉伯人
明代,因朱元璋“禁海”、“排外”政策使斯时阿拉伯商贾由鼎盛走向没落,大多返回本土,少数流徙到“天涯海角”的惠安百奇等地。至明末,百奇郭氏分支到晋江江的石湖。之后,又由石湖分支到前坑、郭坑等僻野荒村。郭坑村开基祖(名失考,因墓葬郭坑山仔,即历称山仔墓公)系石湖郭氏第三世祖(据墓碑文)。
郭坑郭氏历因异族成份而备受压迫、欺凌,无奈而隐姓瞒族,假姓郭氏,冒称唐汾阳王郭子仪之后代。直至上世纪80年代,始恢复回族成份。由于历史上诸多原因,郭坑村民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均无保留回族之人文特点。
可谓汉化,即与当地汉族完全相同。即便郭坑村郭氏宗祠,亦为汉式宗祠。历来陵墓,除开基公墓碑是月亮形的,碑文多为回文以及云彩装饰等回族特色外,其余陵墓皆为汉式陵墓。郭坑村西慧源禅寺建筑群亦均为汉式佛教寺庙。仅2005年所建的郭坑回族文化活动中心才具有民族特色。
自然资源
郭坑村主要资源是花岗岩石,无其他矿产。主要产业是农业,因可耕地全是旱地,无水田,故农作物无稻米,多是番薯。经济作物极少,品种仅限于蔬菜、瓜果而已。水利资源有郭坑水库及其他小池塘、大水井等可资农业灌溉。
发展建设
全村2006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50万元,人均收入9200元,村财收入近10万元。郭坑村水、电、路均初步完善,村民生活用水皆是自来水。全村生产生活用电量达840千瓦。
道路有南通永宁、北连下宅,7米宽3公里长的水泥大道,可通公共汽车,但车次少。村中有可通中小型汽车的水泥路,总长4公里,村中道路硬化率达92%。家家户户都装有广播电视,装机总数300多台。电话也家家户户都装上,装机总数(包括座机手机)有700多部,户均2部以上。电脑装机总数40多台,被定为泉州市信息化示范村。
企事业
现有石材、五金、服装、鞋帽等小型企业10家。均是民营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正常。商业网点有小超市2家,小店铺2户,村民有80多人能就近从业,还有做厂外加工的人员100多人。以上情况是郭坑村经济之现状。
郭坑村社会事业,亦有长足之进步。郭坑村原有回民小学、回民幼儿园各一所。后因生员太少而拼校,到永宁中心小学、永宁行实幼儿园就读。但入学率仍达到95%以上。
文体卫生
卫生事业也办得较好,现有卫生所一个,可承担、胜任小病小痛之医疗。全村98%村民参加农村医保。环境卫生设有专人负责制,保持长年整洁。近几年来,共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益事业。现建造回族文化活动中心一座,建筑总面积700多平方米。该大楼为老协和村民共同活动场所,内设办公室、会议室、大课室、电脑室、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健身室、戏剧台等。
该中心户外还建有灯光球场一个,文化休闲公园一个,公园配套健身器材。村间还建有多处读报栏、宣传栏,以及休闲绿地。同时还组建老人腰鼓队和“大鼓吹”等文化团体。2013年又创办村级老人学校,有学员60多人,正常上课,并成为石狮市村级老年学校示范校。
经济状况
郭坑村还集资20多万元为5户低保户(包括1户2女计划生育困难户)解决住房。本村计生工作开展顺利,最大程度杜绝超生、早育,名列全市计生榜首。郭坑村“破旧立新”搞得好,基本废除村民婚丧喜庆中之陋习。深入开展“六提倡、六反对”。
郭坑村还与石湖船运公司协调解决本村20多个劳力出路,安排为船员。每人月工资达2000元以上。总之,郭坑村近年来,坚持不懈推进改旧建新进程,因地制宜,立足村情,既不搞“全面拆旧”,又不搞“全面建新”。
实践证明此模式既美化村容村貌,又节约改造成本。郭坑村卓有成效果的新农村建设,不但连年获得市级先进单位之嘉奖,且于2008年列为全市新农村建设重点村。
所获荣誉
2020年6月29日,中共福建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六部门经研究认定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人文
自然资源
发展建设
企事业
文体卫生
经济状况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