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范兆飞,1978年生,
芮城县人,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教授,兼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研究旨趣集中于中国中古时期的家族与社会、
北朝政治社会史。2007年毕业于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导师:
韩昇教授)。2008年3月任职于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9年10月晋升为副教授。2014年12月晋升为教授。2015年8月调至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2011—2012年任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导师:
阎步克教授)。2012-2013年任
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导师:
伊佩霞教授)。曾获
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2013)、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2013)、
山西大学青年英才(2012)等学术荣誉。近年主持并完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早期
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译著)、“汉唐之际
太原市士族群体研究”(专著)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魏晋北朝并冀二州士族群体比较研究”1项。出版专著《中古太原士族群体研究》(中华书局,2014年)、译著《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原作者P. Ebrey教授,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2011年,获
山西省第八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
一等奖),并在《
中国史研究》、《
中华文史论丛》、《
学术月刊》、《
复旦学报》等重要期刊上发表系列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
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教育背景
1997年9月—2001年7月,雁北师范学院
历史学系,历史学
学士。
2001年9月—2004年7月,
山西大学历史系,历史学硕士学位(导师:
李书吉教授)。
2004年9月—2007年7月,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博士学位(导师:
韩昇教授)。
2011年9月—2012年6月,
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访问学者(导师:
阎步克教授)。
2012年6月-2012年12月,
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学系访问学者(导师:
伊佩霞教授)。
工作经历
2007年7月—2009年8月,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2009年9月—2014年11月,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2014年11月—2015年7月,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2015年8月—至今,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学术成就
重要获奖
2.“早期
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译著),
山西省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一等奖,2014年。
1.“
郭泰传”,山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百部篇工程”一等奖,2010年。
曾获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2013)、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2013)等学术荣誉。
学术兼职
2011年10月—至今,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
2014年3月—至今,《中国中古史集刊》编委。
主持项目
6.“汉唐之际
太原市士族群体研究(专著)”,2012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2FZS014),已结项。
5.“早期
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译著),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09FZS005),已结项。
4.“
魏晋北朝并冀二州士族群体比较研究”,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10YJC770024),已结项。
3.“中古时期的家族与社会”,2013年
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支持计划。
2.“身份、阶层与地域:华北地区北朝遗存的调查与整理”,2014年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
1.“太原历史文献辑要(魏晋南北朝卷)”,2012年山西省
太原市社科院企事业合作项目。
专著译著
5.《茂林风骨:图说魏晋南北朝社会》,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5年,待出。
4.《中古太原士族群体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
3. [美]
伊佩霞(Patricia Ebrey)著,范兆飞译:《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剑桥中华文史丛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2.《郭林宗传——汉末名士的历史世界》,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1.《太原历史文献辑要·魏晋南北朝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
代表论文
21.《中古太原士族群体的流动与秩序》,《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2月17日第681期。
20.《魏末城民新考》,《
中华文史论丛》2014年第1期。
19.《权力之源:中古士族研究的理论分野》,《
学术月刊》2014年第3期,转载于《
新华文摘》2014年第11期;《
光明日报》2014年4月16日第14版“论点摘编”。
18.《唐代太原士族的通婚关系及门第消融》,《第五届中日学者中国古代史论坛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17.《魏晋北朝山西人口分布的历史演变》,收于
李书吉主编:《中古时期的汾河流域》,
三晋出版社,2013年。
16.《史料批评、文本解读与中古士族政治史研究——以\u003c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u003e为中心》,《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4期。
15.《中古郡望的成立与崩溃——以太原王氏的谱系塑造为中心》,《
厦门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转载于《
新华文摘》2013年第24期。
14.《北魏鲜卑丧葬礼俗考论》,《学术月刊》2013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
13.《北魏城市与农村关系新论:一体融合抑或二元对立》,《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11期“论点摘编”,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13年第4期全文转载。
12.《东汉时期的庇护者与托庇者关系考论》(译文),《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1期。
11.《两魏齐周时代的家族分流与政权对峙——以墓志所见太原士人为中心》,《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2012年。
10.《论北魏太原士族群的集体复兴》,《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期,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5期。
9.《两晋之际的士族生态与幽冀形势:以王浚为中心的考察》,《学术月刊》2011年第3期。
8.《十六国北魏时期的坞壁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2期。
7.《汉魏之际的人物评论与士风变迁》,《
人文杂志》2010年第5期。
6.《魏晋之际的党派分野和士族升降——以淮南三叛中的太原士族群为中心》,《
复旦学报》
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10年第1期。
5.《西晋士族的婚姻网络与交游活动——以太原士族群为中心的考察》,《
南都学坛》2009
年第5期。
4.《东夷校尉与汉晋东北亚国际秩序的变迁》,《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3期。
3.《永嘉乱后的并州局势——以刘琨刺并为中心》,《学术月刊》2008年第3期。
2.《从墓葬地看隋唐时期太原郭氏的迁徙》,《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1辑,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6年。
1.《西晋社会整合的新视角:再论齐王》,《
兰州学刊》2005年第6期。
主要会议
1. 2011年7月,
武汉大学,“
唐长孺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暨
中国唐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提交论文“两魏周齐的政权对峙与士人分流——以墓志所见
太原市士人为中心”。
2. 2011年10月,
山西大学,“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魏末城民身份辨析”,[作为主办方参加]。
3. 2013年7月,
华东政法大学,“古代中国与东亚世界”国际讨论会,提交论文“中古郡望的成立与崩溃——以太原王氏的谱系塑造为中心”。
4. 2013年8月,
陕西师范大学,“第一届中国中古史前沿论坛”,提交论文“中古郡望的成立与崩溃——以太原王氏的谱系塑造为中心”(发表于《
厦门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新华文摘》2013年第24期转载),同时担任小组主持及评议人。
5. 2013年8月,
湖南大学,“第五届中日学者
古代史高层论坛”,提交论文“魏末城民的身份属性与政治社会”。
6. 2014年3月,
南京大学,“
皇帝单于·士人:中古中国与周边世界”国际青年学者工作坊,提交论文“魏末城民新考”(发表于《
中华文史论丛》2014年第1期)。
7. 2014年5月,
首都师范大学,“中古
中原地区的政治与制度”学术讨论会,评议王安泰论文“中国中古时期
乐浪郡形象的变迁——以官爵号为中心”。
8. 2014年8月,
华中师范大学,“第二届中国中古史前沿论坛”,评议牛敬飞论文“中古狄道辛氏研究”。
9. 2014年8月,
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国际讨论会,提交论文“土命氏:汉魏士族形成新解”。
10. 2014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胙土命氏:汉魏士族形成新解”,担任小组主持及评议人。
参考资料
范兆飞.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2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