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田粘虫,属
鳞翅目,
地老虎,外文名Leucunia separata(Walker),别名东方粘虫、俗称剃枝虫,体长17-20mm,淡黄褐色或灰褐色,分布于新疆、
西藏自治区等地区,喜食花蜜,是稻作上间歇性、局部为害的害虫,
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稻区受害相对较重,寄主于麦、稻、粟、
玉蜀黍属等禾谷类粮食作物及棉花、
豆类、蔬菜等16科104种以上植物,低龄时咬食叶肉使叶片形成透明条纹状斑纹,3龄后沿叶缘啃食水稻叶片成缺刻,严重时将稻株吃成光秆,穗期可咬断穗子或咬食小枝梗,引起大量落粒,故称“
劳氏粘虫”,大发生时可在1-2天内吃光成片作物,造成严重损失。
体长
成都地铁17号线20mm,淡黄褐色或灰褐色。
前翅中央前缘各有2个淡黄色圆斑,外侧圆斑后方有一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一小黑点,顶角具一条伸向后缘的黑色斜纹。
馒头形,单层成行排成卵块。
美国白灯蛾6龄,体色变异大,腹足4对。高龄幼虫头部沿蜕裂线有棕黑色“八”字纹,体背具各色纵条纹,背中线白色较细,两边为黑细线,亚背线红褐色,上下镶灰白色细条,气门线黄色,上下具白色带纹。
东方黏虫是典型的迁飞性害虫,每年3月份至8月中旬顺气流由南往偏北方向迁飞,8月下旬至9月份又随偏北气流南迁。
中原地区内由南到北每年依次发生8-2代。在中国东半部,北纬27°以南一年发生6-8代,以秋季危害晚稻世代和冬季危害小麦世代发生较多;北纬27°-33°地区一年发生5-6代,以秋季危害晚稻世代发生较多;北纬33°-36°地区一年发生4-5代,以春季危害小麦世代发生较多;北纬36°-39°地区一年发生3-4代,以秋季世代发生较多,危害麦、玉米、粟、稻等;北纬39°以北一年发生2-3代,以夏季世代发生较多,危害麦、粟、玉米、高粱及牧草等。在1月等温线0℃(北纬33°)以北地区不能越冬,每年由南方迁入;1月等温线O℃-8℃(北纬33°-27°)北半部多以
美国白灯蛾或蛹在稻茬、稻田埂、稻草堆、丛、莲台、
禾本科杂草等处越冬,南半部多以幼虫在麦田杂草地越冬,但数量较少;1月等温线8℃(约北纬27°)以南可终年繁殖,主要在小麦田越冬为害。
成虫顺风迁飞,飞翔力强,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喜食花蜜。卵多产于稻株枯黄的叶尖处或叶鞘内侧,几十粒至一二百粒成一卵块。在适宜条件下每雌一生可产卵1 000粒,最多达3 000粒。幼虫孵出后先吃掉卵壳,后爬至叶面分散为害,3龄后有假死习性。
美国白灯蛾老熟后在稻株附近钻入表层土中筑土室化蛹,田间有水时也可以在稻丛基部化蛹。
发生数量与迟早取决于气候条件。成虫产卵的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为19℃-21℃;相对湿度低于50%时产卵量和交配率下降,低于40%时1龄幼虫全部死亡。成虫产卵期和幼虫低龄时雨水协调、气候湿润,
东方黏虫发生重,气候干燥发生轻,尤其高温干旱不利其发生。但降水量过多、特别是暴雨或暴风雨会显著降低
种群数量。
(2)也可用2.5%敌百虫粉或5%马拉松粉或2.5%辛硫磷或0.04%除虫精粉或0.06%
氰戊菊酯粉喷粉,每667㎡喷施2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