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清虚观位于
平遥县县城内东大街东段路北,坐北向南,前后三进院落,总占地面积5890.9平方米,是平遥古城内最大的
道观,按照道东佛西的传统布局安排,坐落于东大街东段路北。
原名太平观,始建于
李治年间,几经易名,至
清代复称“清虚观”至今。1989年,
平遥县文物局进驻清虚观。1996年1月12日,
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清虚观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
清虚观被开辟为平遥县综合博物馆。2006年05月25日,
清虚观作为元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发展历史
清虚观始建于唐
显庆二年(657年),原名太平观,宋治平元年(1064年)钦赐牒文,改太平观为清虚观。
元祐七年(1089)重修。
金明昌六年(1195)补修。
元初,赐名太平兴国观,蒙元
李纯二年(1252)易名太平崇圣宫并重修。
清代复称清虚观。元代之后的明成化、万历和清康熙、
雍正、
乾隆、光绪年间,均有过规模较大的补筑、修。原貌宏伟壮观,清代时为列县“十二景”之一。今存元、明、清三代遗构,山门前有木构木牌坊,二柱式,前后置戗柱,
歇山顶,斗拱七踩,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建。在中轴线上,先后由山门、
龙虎殿、献殿、
三清殿、
显佑宫形成三进院。主体建筑三清殿之左右有耳殿,东、西有廊殿。献殿两翼有八卦台,甬道两旁有碑亭。三清殿后,由玉皇阁和东、西廊窑组成后院。
清虚观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左右分布对称,外观壮丽,内涵丰富。观内现存元代以来的彩绘
泥玩具8尊,宋、元、明、清各代碑碣30通(方)。清虚观的建筑选址和建筑构思,充分体现了
中原地区古代恪守“礼制”的建置思路,在布局上追求“人、天地、建筑”之间的和谐。清虚观在古城内与集福寺(今不存)各居东西,对称排列,显示了
汉族的历史文化特征。不同时代的建筑遗构,在
清虚观展示出了一段中国古代建筑史,而且把
平遥县的地方建筑手法融人其中,从巧妙的结构、秀丽的造型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以致闻名遐迩,代代相传。在观内的附属文物中,以碑刻、
石雕最为珍贵,所存者如宣谕碑、文告碑、记事碑、经文碑、符篆碑、画像碑、题字碑(碣)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史料价值十分可贵。清虚观的殿堂配置,系列地标榜了
道教诸神,从中展示了道教全真派的
思想体系。清虚观兴建于崇尚道教的
李治在位期间,隆盛于元,元代初年,竟有
丘处机的亲传弟子
尹志平(道号清和子)一度住持于此。丘处机是被
成吉思汗称之为神仙的“国师”,继丘处机之后的第一任全真掌教人即是尹志平。
清虚观(当年称
太平兴国观)在全国
道观中的地位和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清虚观的历史沿革和文化遗存,为
道教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实物资料。
古代,清虚观常规性的保护管理长期由道门中人负责:早期的建筑虽不多见了,建于元末明初的五祖殿、七真堂以及玉皇阁等均失存已久,然现存规制却也可观。清光绪末年,观内兴办学堂,民国后改为学校。民国15年(1926)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又作军营、军队留守处、
粮库。1949年以来,粮食部门占用期间,大殿
塑像遭毁。1973年11月15日,
平遥县革命委员会公布
清虚观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冬,平遥县文物管理所进驻其中,此项文物始得有效保护。1985年,粮食部门彻底腾迁,
清虚观建筑群的原貌渐趋恢复。1989年,平遥县文物局设在清虚观。1992年,复修后院西廊窑,翻修
龙虎殿、中院东廊房屋顶。1996年1月12日,
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清虚观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中院西
骑楼落架大修,
三清殿拨正梁架,更换折裂构件,翻修屋顶,补配脊饰。1996年,在清虚观筹建了
平遥县博物馆,1998年,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1999年,重修后院东廊窑。清虚观的历史原貌将全面恢复。
如今,清虚观向我们展示三部分内容:中轴线上
道教遗存向我们充分立体地展示中国道教文化,东西厢房的
平遥县城史文化,展示了平遥从远古城的洪荒时代开始的悠悠历史、灿烂文化,文化珍品异彩给呈,展示它们独特的艺术魅力,不同的艺术风格。
主要景点
清虚观共有十座建筑,前后三进院落,在中轴线上有牌楼、山门、
龙虎殿、
三清殿、
纯阳宫、
玉皇殿。观院门牌楼,竖于两柱,并由八字形叉柱稳固,上有
乾隆三十六年题"清虚仙迹"的
匾额。
龙虎殿、三清殿均为元代修建、明代重修,龙虎殿面宽五间,进深六,采用"悬梁吊柱"的奇特结构,殿下面东西廊分塑
青龙、
白虎二神像,高达5米,骨骼雄健,怒目而视,手持戟剑,神态勇猛,体态完好,为明代作品。壁上有青龙、白虎形象,其中白虎抽象造形颇奇特,这组
塑像为元塑中不可多得的佳品。三清殿于明万历年间重建于中院北面,面宽五间,进深十一椽,上起五脊六兽歇山项,结构奇特,殿宇高大壮观,殿内三清等
泥玩具已荡然无存,仅殿内西侧竖记述元代建殿蒙文碑一通。大殿东西两旁各筑有耳殿三间。三清殿前高
台基上筑有一处包厦接
卷棚顶,即献殿。阁内楼上有
吕洞宾泥塑,又名
纯阳宫。
纯阳宫重建于清光绪年间,时代属晚,装修颇精,观内遗存宋、元、明、清碑碣近30通,是研究
道教史迹和书法艺术的珍品。中院东西各有配殿十一间,院中通道左右各建有小碑房一处。
三清殿之后即为后院,正位十字式拱窑3间,供
真武大帝及二侍者
塑像;
窑顶原有
静福寺5间,回廊环绕,明代建造,
清代后期毁于火灾。后院东、西两廊,各有
窑洞5间加前廊,为当年羽上库厨和迎客之所。
龙虎殿
龙虎殿是清虚观的山门,修建于元代初年。山门在
道家眼中象征
三界,跨入山门,就意味着跳出了三界,不受世俗的烦扰,可以清静修炼。
山门龙虎殿,元代风格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椽,体量宏大。柱子排列规整,
柱头收分明显,
转轴倾角显著,柱头带卷刹,柱楚表面,柱子用料硕大,给人以宏大厚重的感觉。屋檐斗拱四铺作,补间一杂,结构粗大,造型美观。梁架四椽,梁架四角置抹角梁于二层井口枋上,以“悬梁吊柱法”承托平梁与老角梁后尾,这一地方建筑手法引起了许多人驻足深思;这种作法,既省料,又扩大了室内空间,同时,也体现了元代建筑风格中的灵活多变,大胆创新。
屋顶形式是
歇山顶,也叫九脊顶,正脊与垂脊交界处的“
吻兽”,既能起连接作用,又可装饰屋顶,更重要的是表达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兴水灭火”。屋顶上
琉璃瓦与灰瓦相间的手法,看来清丽不俗,可见琉璃瓦的使用,能够增加色彩变化,增强建筑物金碧辉煌、庄严大方的艺术效果;屋檐处的
瓦当、滴水,不禁使人联想到雨天的“雨滴台阶下,人在屋中憩”的美学意境;屋檐出檐深远,影响室内采光,因而飞起屋顶四角,斯翼如飞的样子,使沉重的屋顶显得更加生动有力,飘逸轻盈。整个
龙虎殿给人一种孔武有力、粗犷率真的感觉,恰似当年横扫亚欧的
蒙古族性格,使建筑美和人的向往在这里形成完美的画卷,达到“
天人合一”。
檐下是两尊具有元代风格的彩塑;东青龙、西
白虎,它们是
道教中的守护神,既保护
寺院,又教导人们
皈依道教。通高达5米,面部圆润,剑眉怒目,鼻翼扩张,手握兵器,两手撑开,大块的体量和舒展的加热表现他们魁梧刚健的气魄,气吞山河的气概,与周身飘舞的彩带互相衬托、对比,更体现出武士的英气内敛,内张外驰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生命力,仿佛站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冰冷的泥士,而是活生生、有血肉的
门神武士。
纯阳宫
纯阳宫“纯阳”二字,为洞宾之号,“宫”为祀奉神仙的宫殿。
纯阳宫,因供奉
吕洞宾而得名。
纯阳宫建在观中甬道尽头的高高月台上。面宽三间,六卷棚式,悬山顶,前有抱厦,斗拱五踩,双昂,补间一攒,屋面装饰繁官,色彩华丽,整体风格趋于小巧轻盈,而又有几分柔性之美。
纯阳宫内设有神。金形泥质、道骨仙风的吕神端坐神龛内。由于
吕洞宾高高在上,人们必须仰视才可观其貌,更可以体现出人们对吕洞宾的敬仰之情。据《
县志》载:吕洞宾在
清代时曾有清虚观显灵,留下“
一心二人仁”的仙迹在
静福寺柱子上,因此清代知县增修这精巧典雅的
纯阳宫供奉
吕洞宾。千百年来,这里香火一直绵延不绝,尤其是每年四月十四,吕仙诞辰,更是香客如云,极大地缩短了清静
道观与喧闹世俗间的距离。
纯阳宫外的楹联:“一元道气远超天地外,三十功名常伴梦幻中”,将
道教追求的祥和超然一语道破,清代石狮、道符,端立宫外,镇宅避邪。
整座宫殿,成为清虚观的主体建筑之一,也是道教文化体系的见证之一,更是研究道教文化的实例所在。
三清殿
三清殿在
纯阳宫后面,面阔5间,进深9椽,单檐
歇山顶,四檐斗拱五踩,补间一攒,内、外檐斗拱做法相同。拱眼壁上悬塑龙凤,若飞若动。殿顶
琉璃方心、剪边。殿内梁枋间有“大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修”题记。神台上原有“三清真人”、“二十八宿”神像。
三清殿两侧有东、西耳殿各3间,原供“三官”、“四圣”、“
五岳”、“四渎”;东、西廊殿各11间,硬山顶造,原供“九天圣母”、“九曜星君”、“七十四司”。民国18年(1929),耳殿及廊殿的
塑像均遭毁坏。
在三清殿内竖立有一透灵神碑,原叫蒙汉碑,通高205厘米、宽90厘米、厚23厘米,为元代作品,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碑之正背两面都刻有文字、记录着
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正面文字是用
蒙古国初期沿用的
八思巴文记录;背面是用
文言文楷书对此碑正面记录的翻译,故称蒙汉碑。此碑质地多
玛瑙沉积而成, 石碑表面光滑透亮,触摸凉爽,多有观光游览的善男信女用于接摸其上,顿感一股奇特的神仙灵气,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精神慰藉,故俗称“透灵”碑。据专家考证,这种碑保存下来的现已屈指可数,它既是信奉者很好的精神依托,也是研究蒙古历史文化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收藏珍品
清虚观如今已建为
平遥县博物馆,馆内藏有丰富的展品,有
隋唐时代的佛头、
阿罗汉头;明清时代的大型
袁嘉谷;
北魏时期的造像碑;有
唐朝铁铸佛头、宋代坐佛、金元毗卢佛;明清时代的寺庙供器;明代的二十余尊珍贵木雕像。
水陆画
水陆画,平遥县博物馆陈列的展品之一,属明末清初作品,基本保存完整。所谓水陆画,是指宗教活动超度水上陆地间一切鬼魂时所悬挂的道具。其绘画内容取材于宗教的教理教义,如“巡圣土地、
三界持符”等。这些作品的绘画手法继承和弘扬了
中原地区传统的绘画艺术手法,即工笔重彩。其绘画手法大致是:先把人物的轮廓构画在绫或绢上,再层层堆色,最后压金线。这种绘画手法的特点是: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丰富,刻画细腻,给人一种真实感。绘画的颜料采用自然
矿石经提炼而成,即使再过几百年这种颜料都不会逊色退化,仍然光彩鲜明。
水陆画保存至今十分珍贵,是研究、学习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实物资料,也是供游人观赏的文化瑰宝。
纱阁戏人
平遥县的纸扎陈列工艺品“纱阁戏人”。现珍藏在
平遥县县博物馆的“纱阁戏人”出自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平遥“六合斋”纸活铺民间艺人许立廷之手。
“纱阁戏人”也叫“纱阁人人”,本是
元宵节闹“社火”,陈设在县城中心市楼供人观赏的。所谓“纱”是用纸或泥加工成的专用材料,“阁”是陈设戏人的小木阁房子。一阁一戏,每阁3-4个戏剧人物造型,尤如小小舞台,择剧中精彩场面,展现刹那间的剧情。它所表现的内容,多取材于当时百姓熟知的晋剧、
京剧、
昆曲舞台上的传统剧目。
纱阁戏人的制作程序大致是搭
BOBBIN、制泥头,按体型、
行当、姿态搭制,达到适度的夸张、合理、协调,画
脸谱、装安头及四肢、穿服饰、贴
刻花等。骨架,预先要按人物的性别、主次要人物有所侧重;头,是用模具出脱后修改面部表情成形;手足是直接捏成的。纱阁戏人完全用石质颜料着色,色彩十分绚丽。它的脸谱性格鲜明,光彩照人。最后按先内后外的顺序给戏人装饰服装、头面。这样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戏剧人物就诞生了。纱阁戏人当时就以它的生动形象名震
山西省。
目前在
平遥县博物馆展出的“纱阁戏人”共28阁,内容广泛,有神话故事,宫廷历史,民间生活、侠义传奇戏等等;形式有文戏、武戏、莽靠戏、短打戏阁阁不同生、旦、净、末、丑行当俱全。这些“纱阁戏人”一个个身材俊美,
脸谱逗人,唱做念打栩栩如生,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喜怒哀乐充满舞台,叫人看得入迷。一个纸扎艺术品如此赏心悦目,说它是“中华一绝”当之无愧。
木雕
在平遥县博物馆里陈列着二十余尊正襟端坐、面容慈祥、神情各异的木雕神像,都是以
道教中的
五岳山神及男女
供养人为题材,系宋元作品,颜色、配饰至今仍保留宋元风格,极为珍贵。
造像材料为
柳木,采用圆雕立体手法用削刻而成,用这种手法雕刻出来的作品生动、传神、细腻、逼真,是一种写实的
造型艺术,在工艺上也较为复杂,它要求人体各个部位的比例协调,面部表情、动作的搭配、衣纹线条的处理等在设计与操作时都需要通盘考虑,准确表达。木雕像与
石雕、铁铸像相比,除了在材料性能和刀技上有所不同之外,它还能使造型镂空展开,体面棱角更为圆转、柔和。
历史轶事
皇帝测字
据平载: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润八月,曾有
光绪帝与
慈禧西巡途中,路宿
平遥镇,皇帝亲临清虚观问“道”测字的记载。留下了永垂史册,流芳百世的典故。光绪皇帝进到观中,行至
纯阳宫的月台。
道长问道:“施主可否问道?”
光绪曰:“吾只测一字,‘山’,你看甚意?”
道长看到是“山”字,上下打量了一番施主道:“山不见水,无根基,想必施主问得是江山如何?”
光绪佩服地点头说:“好。”
道长接着说:“你问我,我问谁,满朝文武都是贼,若要江山保平安,除非日后贼杀贼。润八月天年不佳,国有大难,民有大祸,不过劫难将过,来年看好。”
光绪帝听后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希望日后有所转机。至此,清虚
道观问“道”美名,扬及全国,经久不衰,吸引着许多中外游人前来问“道”测字。
清虚仙迹
传说清
康熙的一天,曾有一位其貌不扬的老人出现在清虚观,并在
静福寺的柱子上留下“一心二仁人”五个字,当时的住持根据字迹和相貌考证,认定这位老人应该是
道教八仙之一的
吕洞宾,由此有了“清虚仙迹”的动人传说。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住持赶修了
纯阳宫,用作奉祀神灵宫殿。这座宫殿,造型秀巧华美,宫内的“
吕洞宾”彩塑端坐于神龛,面目慈祥,安稳,虎体
龙眼凤目朝天,头戴纯阳甲衣着黄衫,宽袍深袖,为一副神仙模样,每年农历四月十四“吕祖”诞辰日,为纪日香火旺盛而形成了清虚观的庙会纪日。据平遥城的老人们讲,从前每逢清虚观庙会,平遥城便会张灯结彩,鼓乐齐鸣,热闹非凡,从午夜的子时开始,善男信女们就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前后簇拥,熙熙攘攘,
占卜仕途期盼“吕仙”的保佑,这虽然带有一些
迷信色彩,却反映了人们对祥和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一种精神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