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萼卷瓣兰
角萼卷瓣兰
角萼卷瓣兰(学名:Bulbophyllum helenae (Kuntze) J. J. Smith)是兰科石豆兰属的一种植物。
形态特征
角萼卷瓣兰的根状茎粗壮,直径约为6-7毫米,覆盖有鞘腐烂后的网格纤维。假鳞茎在根状茎上疏生,间隔距离为3-6厘米,形状为长卵形,长度为3-6厘米,底部粗11-15毫米,基部被带有网格状的纤维所包裹,顶部生有一枚叶。叶革质,长圆形,长度为27-30厘米,宽度为2.8-4厘米,顶端钝,基部收缩变窄;叶柄长度为5-6厘米,两侧折叠。花葶由假鳞茎基部长出,数量为1-2个,直立,长度为14-18厘米,伞形花序上有6-10朵花;花序柄被3-4枚鞘包围;鞘长度为12-15毫米,顶端锐利;花苞片形状为披针形,长度约为6毫米,顶端渐尖,花梗和子房长度为11毫米;花朵颜色为黄绿色,带有红色斑点;中萼片为卵形,凹陷,长度约为6毫米,中部宽度为3.2毫米,顶端钝,具有5条脉,边缘具有细齿;侧萼片为披针形,长度为3.2厘米,宽度为3毫米,具有5条脉,基部背面具有细乳突,基部上方扭转,两侧萼片的上下侧边缘分别相互粘合形成角状。花瓣形状为卵状三角形,长度为3毫米,基部宽度为3毫米,顶端细尖呈芒状,基部大约1/3贴附在蕊柱足上,边缘具有平邑雪萝树,具有3条脉,仅中肋达到顶端;唇瓣质地为肉质,接近卵状披针形,长度为3毫米,中部宽度约为0.7毫米,向顶端渐尖,基部具有凹槽;蕊柱粗短,长度约为2毫米,蕊柱翅稍微向前扩张;蕊柱齿形状为钻状,长度为0.5毫米;蕊柱足长度约为3毫米,其分离部分长度为2毫米;药帽前端边缘平整,上面略微具有细乳突。花期为8月。
分布范围
角萼卷瓣兰产于中国的云南省南部地区,包括勐腊县勐海县景洪市等地。此外,它还分布在西喜马拉雅山脉尼泊尔锡金王国、印度东北部以及缅甸。模式标本采集自印度东北部。
生活习性
角萼卷瓣兰一般生长在山地林中的树干上,海拔范围为620-1800米。兰花喜欢生长在深山幽谷的山腰谷壁,偏好透水性和保水性良好的倾斜山坡或石隙,稀疏的山草旁,次生杂木林阴下。或者是在有遮阴,日照时间短或仅有星散漏光的地方。空气湿度大且空气能够流通的地方,有时也会出现在山溪边的峭壁上。兰花适宜种植在空气流通的环境中。性喜阴,忌阳光直射,喜好湿润,忌干燥,最佳生长温度为15℃至30℃。当温度高于35℃时,生长会受到影响。当温度低于5℃时,兰花会进入休眠状态。如果气温过高再加上阳光曝晒,会导致叶片灼伤或枯焦。相反,如果气温过低且未及时转移到温暖的环境中,可能会遭受冻伤。
土壤要求
兰花是肉质根,最适合使用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排水性能必须良好,建议使用腐叶土或含腐殖质较多的山土。微酸性的松土或含铁质的土壤是最理想的,pH值以5.5-6.5为宜。
繁殖方法
分株
角萼卷瓣兰可在春秋两季进行分株,一般每隔三年分株一次。当植株生长健康,假球茎密集时便可进行分株。分株前应减少灌溉,使盆土较为干燥。分株后,每个簇群至少应包含5个相连的假球茎。分株前,应减少浇水,使盆土较干。分株后,上盆时,首先在盆底孔上覆盖碎瓦片,再铺上粗石子,占据盆深度的1/5至1/4,之后加入粗粒土和少量细土,然后使用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进行栽植。栽植深度应确保假球茎刚刚埋入土中,盆边缘预留2厘米的空间,上层覆盖翠云草或细石子,最后浇透水,置于阴凉处10-15天,保持土壤湿润,随后逐步减少浇水,进行正常的养护工作。
播种
兰花种子非常细小,种子内部只有一个发育不完全的胚,发芽率较低,由于种皮不易吸收水分,因此常规方法难以使其萌发。为了提供养分,需要使用兰菌或人工培养基。播种时最好选择尚未开裂的果实,表面用75%的乙醇消毒后,取出种子,用10%次氯酸钠溶液浸泡5-10分钟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然后播于盛有培养基的培养瓶中,置于暗培养室中,温度保持在25℃左右,萌动后再移到光线下即可形成原球茎。从播种到移植,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组织培养已经获得成功,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繁殖。
栽培技术
兰棚
兰棚及兰房应选择背西朝东的方向,东南方向空旷,西背方向有高墙或大树。既能见到初阳,又能阻挡强烈的阳光照射。周围小环境空气清洁,有一定的湿度保障的院落。注意通风、接受露水、避开强烈阳光、忌讳烟雾等。如果建造在屋顶或楼层阳台,除了上面遮荫外,靠近西北方向的主要位置应悬挂帘子以防午后落日斜照灼伤草叶。兰棚下方最好使用泥地或设置清水池,以保持兰棚周围空气潮湿。同时注意地面清洁,防止病虫害滋生。当室外气温降至0℃左右时,须将兰盆移入室内,以防冻伤兰根。
冬季如天气晴朗,兰房内的温度可能超过15℃,只需在阴雨风雪天气时提高室温,保持在5℃左右。加温时应注意,必须增加光照,但不应持续24小时不间断加温,以免缺乏温差。此外,加温温度不宜超过25℃。
装盆
上盆(或翻盆)的最佳时间为春季3-4月或秋季10-11月。花盆的选择应以口小、盆深、底孔大的为佳。新从山上挖掘的野生苗需种植于瓦盆(泥盆)中,以便兰花泥易于干燥,通气性好,有利于发根。2-3年后才可更换为紫砂盆或瓷盆。兰花种植(在盆中)的方法与其他花卉不同,尤其是名贵品种,翻种移盆必须清洗根部。具体操作为将根浸入清水中,用旧牙刷或毛笔轻轻刷洗,注意不要用力过度损伤根部;用剪刀剪去残留的叶子、黄叶、断裂的根和发黑腐烂的根,注意不要伤害幼芽。然后将处理好的植株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直到根部呈现白色并显示出细小皱纹变得柔软时,再植入盆中。
浇水
浇水应在兰花生长旺盛期,夏季一旦缺水,则盆兰生长不良,兰花需八分干、二分湿。浇水应遵循“干则浇,湿则停,适当偏干”的原则。浇水次数可根据盆兰的植料种类而定。如火山石、红砖粒、浮水石等硬质疏水植料,每天可供水1次;塘泥、腐殖土等吸水性强的植料,则可两三天供水1次。浇水一般在清晨或傍晚进行,切忌在中午浇水和当头倾注。应使用清洁无污染、微酸性水(pH值5.5-6.5)。兰花烂根,叶面出现黑点,叶芽腐烂等病态,多与供水不当有关。
花卉植物栽种后,第一次浇水被称为“定根水”。定根水必须浇足浇透。一般上盆后要连续浇水两次,第一次浇水,见水从盆底孔流出后,再重浇一次。选择适宜的浇水方法。通常采用喷浇法,既能增加空气湿度,又能冲洗叶面灰尘。但对于叶片有绒毛或正在开花的花卉,不宜喷浇,而应将整个花盆放在水盆里,做到水不淹盆口,利用盆底孔渗水,使盆土湿润。注意水温。如果水温与土壤温度相差较大(超过6℃),冬季先将水放置在室内一段时间,或稍加热水,使水温升到15℃左右再浇花;夏季应避免在烈日暴晒下和中午高温时浇水。浇水时间。在春、秋、冬三季,上午10点左右和下午4点以后是浇花的最适宜时间。
施肥
农家肥是很好的有机肥,但一定要堆放腐熟一年以上才能施用。可用这种肥液对水10-20倍浇施,尽量施在盆沿处,不接触根部,不沾兰叶。施用化肥时,要注意氮、磷、钾的平衡,并严格控制浓度,叶艺苗要控制叶绿素的合成,不宜施氮肥,也不可施含锰、镁的肥料(如钙镁磷肥等),因为锰、能加速叶绿素的合成对花艺兰,如果培育大瓣型花,可适量增施氮肥。
叶面喷肥为主,叶面喷肥既可通过兰叶吸收补充兰株的营养,又不会使肥接触根部引起肥害,对兰花来说是一种最好的施肥方式。只要在生长发育期,坚持10天左右进行一次叶面喷肥,完全可以养好兰花,不需要往盆里施肥。可用1∶1000的磷酸二氢钾和1∶1000的硼肥,也可用芦荟液。因为芦荟中含有大量的多糖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并含有二十多种矿物质,可满足兰花所需要的养分,且芦荟里含有遥芦荟酊几乎可杀死所有的病菌和病毒,施用后无需再施农药防病。
施肥要勤施薄施,少吃多餐:兰花在发育生长期需要的肥料不多,对生长旺盛的健壮兰株,可每隔10-15天施一次稀薄液肥。以天然有机化合物为主。天然有机肥营养元素比较全面,不必再施其他肥料,且性情平和,对植物没有副作用,而化肥容易使基质板结,且化肥大多为酸性,长期施用,会造成基质过氧酸,引起病害。
病虫防治
鞘锈菌
通常在叶的上下表面,较少在茎上出现凸起的小疱,内含黄色、橙色、锈色或甚至紫黑色的粉状孢子。锈病并不致命,叶亦不至死亡,但使植株生长衰弱。防治方法除剪去病叶外,可用65%代森锌粉剂500-600倍液或含铜杀菌剂喷洒。
白绢病
多发生在梅雨季节。初发病时、叶基布满白色茵丝.导致根状茎腐烂。防治方法:去掉带菌盆土,撒上五氯硝基苯粉剂或生石灰。根治方法:注意通风透光,盆土排水良好。严重的病株要烧毁。
炭疽病
终年都有,高温多雨季节更为猖獗,而以建兰感染尤多。病斑先从叶尖向根茎处延伸,初为褐色,然后逐渐扩大增多,出现许多干黑点,严重时导致整株死亡。防治方法:除积极改善环境条件外,在发病期内,可先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500倍液喷治,每7-10天一次;然后再辅以1%等量式波尔多液,每半月一次,连续喷3-5次。
介壳虫
俗称“兰虱”。在高温多湿、空气流动不畅的情况下,繁殖最快。可于孵化期内用1%氧化乐果或1500倍50%马拉硫磺喷治。如盆数不多,亦可人工刷除。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土壤要求
繁殖方法
分株
播种
栽培技术
兰棚
装盆
浇水
施肥
病虫防治
鞘锈菌
白绢病
炭疽病
介壳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