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变到量变
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之一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新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引起新的质变,如此交替,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这就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
两种状态
(1)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2)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质变是事物超出度的界限的变化,是事物的显著变动状态,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因而又称飞跃、突变或革命。因此,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3)量变和质变都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引起的。当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还没有达到主次地位的改变时,事物呈现出量变状态。当矛盾双方地位发生改变,原有统一体破裂,事物便呈现出质变状态。
(4)量变和质变的区别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度。在度以内的变化是量变,突破度的变化就是质变。在这个意义上讲,二者的界限是确定的。但由于事物的范围无限广泛。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同一种变化在一种关系中是量变,在另一种关系中就可能成为质变了,反之亦然。量变和质变区分的不确定性还表现在部分质变既是质变也是量变。量变质变的区分所以是不确定的还在于世界上没有什么纯粹的量变和纯粹的质变。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从逐渐的量的变化到迅速的质变的过程。
辩证关系
(1)量变和质变互相依赖
①质变依赖于量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量的变化积累起来,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可避免地引起质变。这就是说,质变依赖于量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事物的质变不是偶然的,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量变为基础,是由逐渐的、不明显的量变所准备好的。楼总要一层一层地盖,布总要一线一线地织,饭总要一口一口地吃,路总要一步一步地走,这些普通的常识说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古人云:“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人的学问就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司马迁著《史记》,用了15年;查尔斯·达尔文著《物种起源》用了20年;卡尔·马克思著《资本论》用了40年。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著名哲学家道德经在《老子》一书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常言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即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到一定程度才有质变。
②量变依赖于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任何事物的量变都是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突破事物的度,引起事物的质变。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比如,液态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或者不断降低,当达到其临界点即沸点或冰点的时候,必然会变成气体形态的蒸汽或者固体形态的冰。我们平时所说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等,这些格言都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量变必然引起质变的道理。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两个著名的辩论,一个叫做“谷堆辩”,另一个叫做“秃头辩”。前者说的是“增加一粒谷子,能否造成一堆谷子?”回答是不能。那就再加一粒,还是不能。再增加一粒,还是不能。继续一粒一粒地增加,结果会怎样?我们说,最终会造成一堆谷子。也就是说,量变的积累最终会引起质变。“秃头辩”从相反的方向说明了同一个道理。当一个人的头发一根一根地少下去,最终会变为秃头的。
(2)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之中有质变,质变之中有量变。由于事物发展的复杂性和不平衡性,量变和质变往往不是以纯粹的形式进行的,而是互相交错、相互渗透的。就是说,量变之中有质变,质变之中有量变。这主要表现为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
①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又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情形。所谓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根本属性未变,而非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例如,一个人从童年到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和研究生,在生理上、心理上、知识上和素质上都会有变化,这些都是人一生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五四”运动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民主革命总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也是同一社会制度下的阶段性部分质变。阶段性部分质变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变化不平衡性的一种表现。所谓局部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全局性质未变,而某些局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如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块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相对于全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言,就是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在改革开放中,许多探索性的实践都需要经过试点,先搞局部试验,试验成功了再全面推广。这些试点和试验也是局部性部分质变的表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区及个人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制定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依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以及先后批准并实施的各种经济、技术开发特区和重点工程等,这些都是哲学上局部性部分质变原理的具体运用。局部性部分质变说到底是事物各部分发展变化不平衡性的一种表现。在理解部分质变时我们要注意,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同于单纯的量变,因为事物的某些属性和局部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也不同于根本质变,因为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全局没有发生变化,没有由一种质转变为另一种质。
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是指当事物的质变开始时新质并不是一下子同时出现,而是先突破一点或几点,然后在量上迅速扩张,最终完成整体质的飞跃。例如,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特别是三大战役,就是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表现。在理解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时我们要注意,质变过程中有量变的特征,这不属于量变的范畴,而属于质变的范畴。这里特别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与量变是不同的。量变在一定限度内并不产生新质,而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则每一步都产生新质。二是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与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也是不同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在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下发生的,它没有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则是在旧质向新质急剧转化过程中发生的,它本身就是事物根本的质变过程。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到质和由质到量的变化过程。事物的变化总是首先从量变开始,量变在一定范围内即不突破度时,就不会引起质变。但是当量变达到关节点时即突破了度的极限时,事物就会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它巩固和完成量变。同时,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在实现了质变以后,在新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这是由质变到量变的转化。质变引起的新的量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事物发生质变以后,旧质的量仍然存在于新质当中,但出现了新的状态,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事物的质态的变化中;另一种是随新质产生而出现了新的量即旧质没有的量的规定性,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事物由一种类型变为一种崭新的类型即事物发生了根本质变中。量变可以引起质变,质变同样也可以引起量变。这且,在一定意义上说,质变在事物发展中具有比量变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质变,才能把量变的成果肯定下来、巩固下来,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只有质变,才能打破事物旧质的局限,使事物的根本性质发生变化,从而使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使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所以,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形式的多样性
所谓量变就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原有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它不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因而也称渐变。量变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人们经常看到的统一、平衡、相持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过程中呈现的面貌。
(1)量变有两种形式。一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当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超出一定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质的变化。人们常说的“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成语都体现着数量变化和场所变更引起质变的情形。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顺序和结构方式上的变化。例如,同等数量和素质的军队,由于组织、协同、部署等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战斗力和不同的战争结局。又例如,乙醇(酒精)和甲醚这两种物质,它们每个分子中所包含的都是两个碳(C)原子、六个氢(H)原子和一个氧(O)原子,分子式都是C2H6O。但是,由于这些原子之间排列顺序不同,结构方式不同,就形成了两种不同质的化合物。甲醚是气体,几乎不溶于水;乙醇是液体,在78°C时沸腾,能以任何比例与水混合。它们之间的化学性质也很少相似。又例如,1、2、3、4、5、6、7七个音符通过各种不同的排列组合,既可以组成催人奋进的雄壮乐曲,也可以组成格调低下的靡靡之音。
(2)事物的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所谓爆发式飞跃,是指通过对抗的形式来实现的质变。一般是解决对抗性矛盾的质变形式。它是事物在量变的积累达到临界点之后,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所采取的剧烈的外部冲突形式。如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原子弹爆炸等;社会生活中的暴力革命和战争等。近代以来,西方资产阶级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主义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流血牺牲,推翻了压在自己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起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等等,这些都是爆发式飞跃。
所谓非爆发式飞跃,是指不通过对抗的形式,而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来实现的质变。比如物种的演变、从猿到人的转化、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根本改变;通过发展生产,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变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等等,都属于非爆发式飞跃。我国明朝药物学家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时间,他一点一滴地积累资料,写出一页又一页的初稿,越积越多,这就是一种渐变的过程。李时珍把平时日积月累的初稿,经过反复修改和提炼,最后写成了《本草纲目》这本完整的著作,最终实现了质的飞跃,这就是一种非爆发式飞跃。
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和外部联系的复杂性,飞跃形式往往也不是单一出现的,而是表现为错综复杂的情形。有时一事物总的飞跃过程是爆发式的,其中又贯穿着局部的、个别的非爆发式飞跃;有的事物总的过程是非爆发式的,但又可能出现个别的、局部的爆发式飞跃。由于外部条件不同,有时同一种性质的事物,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飞跃形式。
统一
量变与质量既是事物同一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又是同一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形式。量变和质变作为事物发展的两个阶段,表明事物的完整的发展过程就是由量变到质变这两个阶段的统一;同样,量变和质变作为事物发展的两种形式,则表明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就是量变和质变这两种形式的统一。所谓连续性,是指事物及其运动的毗连性和持续性,事物及其运动无差异地衔接和连贯在一起,各个部分等同,都彼此同一。所谓阶段性是指,事物及其运动的分立性与跳跃性,事物和运动分为许多层次和类型,各个层次各个类型都有差异,彼此各异。例如,河流持续地流动,风连续地刮着,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运动,这些具有持续性的事物和现象就都具有连续性。“抽刀断水水更流”,“剪不断,理还乱”,就是对事物连续性的文学描述。相反,植物的种子是一粒一粒的,细胞是一个一个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所谓的量子),基本粒子是一个一个的,原子核外的电子可以从一个能级跳跃到另一个能级,等等,这一切具有独立性和跳跃性的事物和现象就具有阶段性。客观世界中的每个事物及其运动过程都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客观世界总是从阶段中显示连续,又从连续中显示阶段。可以说,连续者,阶段之所依;阶段者,连续之所伏。连续性阶段性与事物的量变和质变是紧密相联的。事物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及其原理转化为方法就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各个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衔接,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辩证统一。例如,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确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这里边讲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就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我们不能急躁冒进和急于求成,只能扎扎实实、艰苦奋斗,一步一步地前进。但又要看到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是紧密衔接的,“第一、第二步”的基础打好了,才能实现“第三步”的发展目标。这“三步”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总的战略目标和具体部署。按照这三个目标和部署,我们将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三百年走完的路程。现在,第一步战略目标已经顺利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也已经基本完成。展望未来,我们应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抱有充分的信心。进而言之,我们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为了共产主义的大目标,所以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将眼前的工作同共产主义理想联系起来,忘记大目标,就不是一个清醒的革命者。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过程中,总的量变中存在着部分质变,所以社会主义也是分阶段的。我们目前就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想问题,定方针,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特点出发,不能犯超越阶段的急躁冒进错误。坚持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要求我们既不能离开革命发展阶段论,片面强调不断革命论,把将来才有可能做到的事情拿到目前阶段来做;也不能离开不断革命论,孤立地去搞革命发展阶段论,割裂各阶段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两种状态
辩证关系
形式的多样性
统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