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松鼠
哺乳纲啮齿目动物
狐松鼠(学名:Sciurus niger)是一种大型体粗的树栖松鼠,臼齿(包括前臼齿)在颌的两侧各为5/4﹐上臼齿5枚,前后肢间无皮翼,长着毛茸茸的长尾巴。狐松鼠的栖息地选择非常多,但最常栖息于40公顷以内的森林区,或在城市街区的树木上。在冬季储存食物,如坚果红橡木野核桃,核桃仁和松树的种子、果仁。不冬眠。多在山坡﹑河谷两岸林中觅食。白天活动,清晨最为活跃,善于在树上攀爬和跳跃,行动敏捷。群居和顽皮,经常在树木和林间空地互相追逐,在树上筑巢或利用树洞栖居,有贮备食物越冬的习性。每年春、秋季换毛。分布于北美洲
外形特征
狐松鼠是一种大型体粗的树栖松鼠,体形比普通的灰松鼠大,总体长45~70厘米,尾长20~33厘米,体重范围从500~1,000克。没有两性异形、大小及外观上的差别。
有三个不同的地理的皮毛着色差别:在大部分地区的狐松鼠是棕灰色至棕黄色,而在东部地区的狐松鼠,头部经常有黑色斑纹,鼻子、耳朵、爪子白色,如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狐松鼠有更醒目图案的深褐色、黑脸和尾部的白色条纹。在南方可以找到统一的具黑色大衣的孤立的亚种。中西部的皮毛颜色由棕灰色至棕黄色,皮毛颜色随季节可变。
为了便于帮助攀爬,它们具有锋利的爪子、前臂屈伸肌和腹部肌肉。狐松鼠具有发达的感官,包括良好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它们用气味标记和与其他狐松鼠沟通。狐松鼠也有几套的触须,厚厚的发毛或触摸受体用于感知环境的胡须。这些分布于眼睛的上方和下方,其下巴和鼻子,每个前臂上。狐松鼠与灰松鼠的主要区别在于腹部颜色:灰松鼠腹部为白色,狐松鼠腹部为橘红色,类似赤狐,故名。共有十种亚种,主要区别在于颜色的不同。
(注:狐松鼠图册网址)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狐松鼠生活于疏林,林下植被,理想的栖息地是位于农田中大树的枝叉上,多选择松树橡树。通常也占据了森林边缘的栖息地。狐松鼠的巢穴一般选择树洞,有一巢,也有分别在不同树上建两个巢穴,相距不远。在冬季当树木的叶片稀少时,巢建在高出地面约9米的落叶乔木上。作为树窝点使用的一般是自然树洞或树木的枝杈口。
生活习性
狐松鼠适应树上生活,它们使用像长钩的爪和尾巴倒吊树枝上。在黎明和傍晚,也会离开树上,到地面上捕食。在山坡﹑河谷两岸林中觅食。白天活动,清晨最为活跃,善于在树上攀爬和跳跃,行动敏捷。平时多1~2只活动,但在食物极端贫乏时有结群迁移现象。在树上筑巢或利用树洞栖居,喜单独,在树林中居住,有的也在树上搭窝。白天善于在树上攀登、跳跃,蓬松的长尾𫛭起着平衡的作用。跳跃时用后肢支撑身体,尾巴伸直,一跃可达十多米远。不冬眠,但在大雪天及特别寒冷的天气,会用干草把洞封起来,抱着毛茸茸的长尾取暖,可以好几天不出洞,天气暖和了再出来觅食。在秋天觅得丰富的食物后,即会利用树洞或在地上挖洞,储存果实等食物,同时以泥土或落叶堵住洞口。
狐松鼠喜欢吃素,偶尔也吃荤。食物主要以果子松云杉冷杉属落叶松樟子松榛子橡果干果以及果树种子为主,也包括树芽、昆虫、蚂蚁卵、块茎、球茎、根状茎鸟卵、水果、胡桃属黑桑葚、蘑菇、真菌和浆果等。农作物,如玉米、大豆、燕麦、小麦。在食物青黄不接的情况下,松鼠另有选择。春季吃树芽,夏季吃蘑菇、托盘和越橘等浆果,到了秋季食物极大丰富,吃喝不愁,想吃啥就有啥,但最上口的还是红松果仁。采红松果是狐松鼠的长项,无论树木多高,球果长在何处,都能口到食来。具体过程是:它先将成熟的球果咬断落地,再从树上下来,像灵长目那样,用前足扒开球果鳞片,咬碎种皮,取出种子,以松仁为食,有趣的是松鼠受到惊吓时也不轻易放下食物,而是叼着球果逃跑。
狐松鼠有贮备食物越冬的习性。冬季储存食物包括坚果,如栎属胡桃,核桃仁和松树的树种。每年春、秋季换毛。
亚种分化
繁殖方式
雌性美东狐松鼠进入发情期初次在12月中旬或1月,再次在6月。通常一年生产两窝,一岁龄的雌性可能只产生一个。雌性性成熟的年龄在10~11个月,通常在一岁时,会生产第一胎。妊娠期在44~45天期间。最早窝出现在一月下旬,大多数出生在三月中旬和七月。平均产3仔,可以根据不同季节和食物条件决定产仔的数量。
相比生长较缓慢松鼠等啮齿动物,狐松鼠出生时是盲目和弱小的,没有任何生存能力。在4~5周的时间才有听力并睁开眼睛。断奶期需8~10周,但通常要在窝里直到12周。通常在9月或10月分散,但可能会窝在一起,第一个冬天或与它们的母亲在一起。
狐松鼠的最长寿命12.6岁,通常平均年龄8.6岁。
保护级别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外形特征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亚种分化
繁殖方式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