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伟伦
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院长
尹伟伦,男,汉族,1945年9月18日出生于天津市,原籍河北省,生物学、森林培育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杨树委员会主席,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
1968年,尹伟伦本科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1968年—197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甘河林场担任车间主任;1981年,获得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1981年—1987年,在北京林业大学生理教研室担任副主任;1985年—1986年,到威尔士大学生物学专业学习;1987年—1993年,在北京林业大学生理教研室担任副主任;1993年,担任北京林业大学林业资源学院副院长;1993年—2000年,担任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1994年,到安特卫普大学树木生理学专业学习;2000年—2004年,担任北京林业大学常务副校长;2004年—2010年,担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担任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院长。
尹伟伦长期在森林培育和生物学学科交叉领域开展科研教学工作。
个人经历
1945年9月18日,尹伟伦出生于天津市
1978年9月—1981年7月,在北京林业大学树木生理学专业学习,毕业后获硕士学位。
1981年6月—1987年10月,在北京林业大学生理教研室担任副主任。
1985年11月—1986年11月,到威尔士大学生物学专业学习。
1987年11月—1993年3月,在北京林业大学生理教研室担任副主任。
1993年4月—1993年11月,担任北京林业大学林业资源学院副院长。
1993年12月—2000年1月,担任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
1994年5月—1994年10月,到安特卫普大学树木生理学专业学习。
2000年1月—2004年7月,担任北京林业大学常务副校长。
2004年7月—2010年8月,担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2017年9月,担任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院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尹伟伦着力解决生产中急需破解的难题,从基础研究入手,用生物学和林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优势,研发创新理论和技术。针对植物死活判断的难题难题,发明植物活力测定仪,首创鉴别苗木和根系死活新技术,为保障造林苗木成活把关;针对缺乏抗逆、速生良种,林地生产力和生态效益低下的难题,创建林木抗旱、抗盐能力定量评价技术,找到抗逆极限值,为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筛选抗逆良种;建立评价苗木质量的生理指标体系,从生命活力本质筛选壮苗;建立光合性能预测生长潜力技术;攻克林木速生良种难开花、结实少、不能丰产良种的世界难题,人工促进速生优株早花、丰产,极大缩短育种周期;开辟了按植物生命需水信号调控的精准节水灌溉的新理论与技术;研发了苗木、草坪生长化学调控技术,提出地上枝叶与地下根系双向调控诱导的原理理论技术,实现了深根壮苗,提升生长潜力。
尹伟伦主持“农林业对大气PM2.5污染的影响及调控策略”“农林业土壤污染的战略对策”等战略研究,为中国提供了战略咨询公司
尹伟伦带领团队利用现代高通量测序、基因编辑、遗传转化、生理生化等先进技术手段,深入解析典型抗逆树木逆境适应性形成的复杂性状调控机理,分离鉴定调控的关键因子,推动树木种质抗逆性遗传改良,为中国干旱、盐碱等困难立地造林、森林生态恢复和重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奠定基础。
主要论著
据2020年4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尹伟伦发表论文200余篇,有著作10部。
科研获奖
据2020年4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尹伟伦获国家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共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
主要职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农学部主任;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法人;
中国杨属委员会主席;
国际杨树委员会执委;
中国植物委员会常务理事等;
潍坊科技学院名誉校长、特聘教授。
四川林业科技》名誉主编
个人观点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正是地球上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遗传多样性、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自然景观多样性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我们人类才有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和稳定的生存环境。
中国造林学和森林生物学学术带头人、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尹伟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生物多样性是实现林业良种战略、生物节水战略、能源替代战略的物质基础,林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有多样性才有森林的健康
尹伟伦说,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要有乔、灌、草等植物群落,还要有完整的食物网。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强,不仅可以持续提供实物产品,而且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
尹伟伦说,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结构完整、食物网健全的情况下,一般不易发生严重的病虫鼠害东北地区西部、华北北部、西北等地区,由于鼠类的天敌被过度捕猎、害虫的天敌数量减少、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导致森林病虫鼠害危害严重。大型食肉动物数量减少会导致食物链断裂、生态平衡被打破,使一些食草动物泛滥。大面积毁林开荒、大强度整地造林、不科学营林抚育,会导致土壤种子库破坏、乡土植物丧失、人工林中乡土植物缺失。
尹伟伦特别提醒,外来入侵种会导致基因污染,破坏遗传多样性。在造林时,把外来种与本地近缘种混植,会导致后者遗传侵蚀。在黄花落叶松华北落叶松产区种植日本落叶松,就可能造成本地落叶松基因资源污染。
尹伟伦说,中国栽培的速生树种中,有大量利用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基础人工培育出的造林树种,还有不少树种为短周期人工林培育提供了优良的植物材料。如对舞毒蛾有毒杀作用的杨属转化再生植株,抗干旱植物有小叶锦鸡儿、沙打旺、梭梭等。
尹伟伦说,健康苗木的培育、造林成活率的提高,离不开植物根际微生物的作用。以往苗圃地的消毒工序,造成了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消失,很多撂荒地也缺少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土壤生物群落。实践证明,北方林区大面积营造的落叶松纯林普遍存在早落病、枯梢病,华北地区广泛种植的油松林存在严重的松毛虫害。尹伟伦说,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多样性可以保证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树种混交造林不仅可以相互促进生长,而且可以预防病虫害。
价值:
尚未真正被人类认识
尹伟伦说,人们对生物多样性并不陌生,但尚未真正认识其无比重要的价值。生物多样性不仅具有直接和间接的使用价值,还具有选择价值、遗产价值和存在价值;不仅具有实物产品价值,还是巨大的无形资产。今天,没有人敢确定还未被利用的物种将来所具有的利用价值。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也很难确定。一个物种的存在价值有多大,它的消失究竟会带来多大的损失,人们也难以准确评估。
关注:
期待金融工商界参与
尹伟伦认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应只是引起科学家和专业人士的注意,更应该引起金融界和工商界人士的关注。应采取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发行生物多样性彩票等多种措施筹集资金,用于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所具有的各种价值、生态功能,以及形成的自然景观,就是自然资本。应该把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使用价值列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统计系统中去加以严格管理,防止自然资本贬值和国有自然资产流失。
保护:
建保护区是最佳途径
中国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分布有维管植物3万多种,脊椎动物6300余种,无脊椎动物、原植体植物和真菌、细菌、放线菌等种类更为繁多。尹伟伦说,大部分生物种类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对生物多样性展开大规模、深入持久的调查,弄清野生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濒危状况,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物种被过度开发,栖息地萎缩并且片段化,普陀鹅耳枥仅存1株,华盖木仅存5株,野生东北虎也仅剩几只。130多年保护区建设实践证明,保护区是永久性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最佳途径。
创新教育
尹校长一直把自己的职务定位于教师。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在多年从事教学管理实践中,他总结出了许多心得和体会。他领衔完成的“森林资源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也是全国林业院校中惟一获得一等奖的项目。至此,他所在的学校已连续三届获得这一殊荣。尹伟伦特别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他说,全社会都很关注、很重视创新教育,是因为创新是国家是否具有活力的根本所在,也是国家是否能在世界科技之林拥有自己地位的重要条件。创新教育应该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培养人才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他认为,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帮助被教育者树立为国家、为民族有所作为的远大理想。没有远大理想,不想有所作为,何谈创新?要使学生树立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抱负。有志气、有志向,有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抱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启蒙。这个观念应该成为创新教育的切入点。其次,创新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要引导学生不怕艰辛,战胜困难,在奋斗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来,而不能一蹴而蹴、浅尝辄止。再次,创新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没有日积月累,就不可能品尝到创新的快乐。
具体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他强调抓好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教育。要尽量启发学生,让学生知道前人在创新中是如何思维的。不但要告诉学生,前辈们发现了什么、发明了什么,还要告诉他们前辈们发现、发明这些新东西时的思维方式。不要只告诉学生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什么,还要向学生解读他是如何发明的。只谈一些结果性的东西,忽视了创新思维、理念的推介,就很难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来。在教学中,他除了传授知识,在讲一些经典的内容时,都尽量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思维方法和实验设计方法。
他倡导要帮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上,运用新的思维,创造新的事业。他说,要多开设一些对学生思维训练有帮助的课程,不断建设新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新的思维方法、方式。尹伟伦认为,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较好、较快地接触创新工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尽早参加科研活动,以培养创新能力。他常说,大学教育要给学生足够的自我发展的学术空间。课上如此,课下更是如此。他特别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将其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使其成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延伸和完善,让学生在个性发展中调整自己的方向。
个人哲学
尹伟伦从事的林业行业,在社会上不是热门行业。尤其是前些年,林业的社会地位不高,不少人看不起、或者说不了解林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自己该何去何从?他的回答是,既来之,则安之,则努力奋斗之。他想用自己的行动,来验证从老人那里听说的老话—“行行出状元”。
当年,他考入北京林业大学(现北京林业大学),林业专业并不是他的第一志愿。但既然学了,就要努力学好。在绿色的校园里,到处都有他学习的榜样。老一代的林业大师汪振儒范济洲,年轻些的林学家沈国舫王沙生、高荣孚,都给过他许多教诲和帮助。从他们身上,他学到了许多东西。他明白,在林业这个相对落后一些的专业领域里,在较为困难的工作环境中,需要付出得更多,需要更加地努力。
学习是他永远的追求。尹伟伦大学生毕业后,正逢十年动乱。他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失去了深造的机会。在学而无用的社会环境下,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都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远离了所学的森林生物学专业,走进了基层林业局的机械修理厂,开始整天和扳子、钳子打交道。但凭借着扎实的基础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恢复招生之后,他以优秀成绩考取了母校的森林生物学硕士研究生。是勤奋,给他插上了奋飞的翅膀。
在事业的天空中飞得久了,他形成了自己的苦乐观:奋斗的过程,会把苦转化为乐。他体会出了一个道理:耐得住寂寞,不怕吃苦,是学术上有所发展的基本功。特别是从事林业科学研究更如此。林木的生长周期长,一棵树长起来,需要好多年,林业的科研更不容易出成果。他不急功近利,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无论是在多么困难的时期,甚至拉家带口、30多岁还在读硕士时,他还是不急不躁,一点一点地为明天积累,为未来奠基。
选准目标;持之以恒;耐得住寂寞。这就是他实现人生目标的奋斗哲学的精髓。
人物言论
2016年4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说,“农业前沿生物技术是21世纪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潜力最大的战略高技术之一。”尹伟伦说,它是推动新一轮农业产业革命的决定性力量。
2016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说:“20年来,我国转基因技术发展,特别是重大专项的实施逐渐使我国与国际缩短了差距,但远远没有对农业产业发挥真正的作用,这其中有科技、社会认识、国家政策、国际舆论等多方面的原因。”
人物评价
尹伟伦擅长在林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乃至将自己机械学技术融入科研与教学仪器创新,以突破难点获得创新成果,和启迪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北京教委评)
尹伟伦这辈子,就做了两件事,一件是育林,一件是育人。育林的尹伟伦成为著名林学家、生物学家,而育人的尹伟伦,年过古稀,仍然坚守讲台。(《北京日报》评)
尹伟伦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享誉海内外,为中国林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潍坊科技学院评)
获得荣誉
2021年7月,被中国老科协评选为百名优秀老科技工作者。
参考资料
百名优秀老科技工作者党员事迹.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2021-12-22
目录
概述
个人经历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主要职务
个人观点
生物多样性
创新教育
个人哲学
人物言论
人物评价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