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懿(590—662),字善意,隋末唐初陕州硖石(今
三门峡市陕县东)人,祖籍
吴兴郡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是
唐朝著名宰相
姚崇的父亲。
姚懿是
姚祥的幼子,擅长弓马,喜爱研读经史。年少时胸怀壮志,性格坚定果敢,具有较强的领导才能。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隋太原留守
李渊,起兵南下攻取
长安。九月,右领军
大都督李世民渡过
黄河,派人去争取姚懿。姚懿认为李渊志向远大,将有天下,就劝说陕州州将道:“
洛阳市王世充不是真命天子,天命在唐,我们应该应天命顺人心才是!不然,
陕州区恐怕难逃战争祸殃了!”于是,姚懿和州将一起快速从小道拜了李渊。李渊高兴地接受了归降,赏赐给他们文书和金银布帛。以此,陕州人民避免了一场战乱。
唐武德二年(619),割据于
朔州市(今山西朔州)的
刘武周勾结突厥南进。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北伐,姚懿“预经纶之肇事,奉光华之旦景”,带兵随同北征,“扫虞田之氛雾,披
师旷之荆棘,矢不虚发,策无遗筹”,参加筹谋,屡立功勋。唐武德三年(620)七月,高祖令秦王李世民统兵十万东征
王世充。由于陕州硖石地处进军中原的要冲,其地水路北有
黄河,南有
北洛河,陆路北有北道,南有南崤道。姚懿被任命为骠骑
都尉,水陆行军副总管,主管河道漕运和陆路驿递,传输军用物资。他尽力征调劳役、畜力、
桨轮船,一力统筹,确保了前线所需。不久,朝廷又升迁他为左卫亲府右郎将,品级为正五品上。军旅中,他博览群书,“军行有赋,文实在兹,师之馀日,手不释卷。”
武德四年(621年)七月,
唐军一举消灭了王世充、
窦建德两大集团后,屡立战功的姚懿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被降职为
建安府折冲都尉。32岁的姚懿心灰意冷,淡泊名利,谢职不就,带领全族筑室于硖石东北重岗之曲(在今河南陕县张茅中学附近),躬耕垄亩,教读子孙。因此,姚懿又为
陕郡姚氏起家之祖。
李治登基后,为表示对开国功臣的尊崇,又任命姚懿为忠武将军、晋州高阳府折冲
都尉、封
长沙县男。姚懿认为“时惟偃武,志本崇文”,上表要求参加明经科举考试,以显文治之才。于是朝廷又改任他为常州(今江苏常州市)
长史。姚懿以患病为由,上表抗疏不就。不久,朝廷再次任命他为持节硖州诸军事硖州刺史。年过六旬的姚懿接受任命,赶赴硖州(今湖北
宜昌市一带)。姚懿久在民间,深知民情与时弊,到任后,“举六察,按百城,导济
江门市,茂育云泽。”得到了老百姓的赞誉。又被授于银青光禄大夫。
李治龙朔(661— 663 )初年,地处临近
吐蕃的边疆重镇
巂州(今
西昌市地区),邛部蛮族酋长作乱。朝廷决定派年高德,文武兼备的姚懿持节任嶲州
都督,安定西南。嶲州,在京师
长安西南3654里。州内蛮汉杂居,地当通南昭之要道,又处唐西南之边陲。71岁的姚懿,受命于边疆危难多事之秋,不以年高为辞,不畏路遥道险,毅然接受符节,千里迢迢走马上任,投入到紧张的平叛之中:正面地训导官吏,公正处理
汉族同少数民族间的关系;严格整训军队,以武力为后盾,作好各种应变准备。“结之以诚不以言,震之以威不以暴”。由于处理得当,兵不血刃,骚乱很快平息。
由于长途奔波和军务劳累,73岁的姚懿一病不起。
龙朔二年(662)12月1日逝世于嶲州都督府。龙朔三年(663)7月,归葬于硖石安阳公之原其父姚祥的墓侧(在今河南陕县
菜园乡南阳村东,2005年其后裔又为其重树
碑石)。
李显神龙年,因子
姚崇拥立之功,被朝廷追赠为
幽州都督。
李隆基开元三年(715),又被朝廷追赠为吏部尚书,谥曰“文献”;子姚崇在故居为他起
衣冠冢,并树由昭文馆学士胡皓撰文,大书法家
徐峤之书丹的《大唐故嶲州都督赠幽州都督礼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碑铭并序》(
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今被转移在河南陕县县城南刘秀峰上)。
姚懿不仅治国有功,而且治家有方。他初娶
张姓夫人、
李姓夫人,二夫人亡故后,续娶
刘姓夫人。共有十一个儿子。其中,刘氏夫人生二子,长
姚崇(后改名姚崇),次姚元景。由于姚懿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后来都成为国家栋梁。最有成就当数第十子姚崇。姚崇先后任
武则天、
李旦、
李隆基三朝宰相兼
兵部尚书,对“开元盛世”的形成做出了卓越贡献。宋代
司马光在《
资治通鉴》中称他为
唐朝四大贤相之一。伟人毛泽东则赞誉他为“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懿后裔知名度较高的还有:唐玄宗时任
礼部侍郎、
尚书左丞的
姚弈;同
张巡一起抗击
安禄山叛军而殉国的
姚訚;同
贾岛齐名的唐代诗人
秘书监姚合,
元和进士,其诗派称“武功体”;还有受唐后期著名宰相
李德裕推崇的
姚勖,
长庆进士,累迁
谏议大夫,更湖、常二州刺史。
陕郡姚氏,终唐一代,冠缨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