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毕业于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1990年于中国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90年在美国
纽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2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化学系工作。1999年开始在波士顿学院(
波士顿 COLLEGE)物理系工作至今,当选IEEE Fellow、APS Fellow、AAAS Fellow。
波士顿学院纳米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美国终身教授,超导和纳米领域国际知名的科学家。
主要成就
主要研究领域
纳米碳管等纳米材料;储能材料;功能陶瓷的制备;场发射和平板显示材料制备等。
研究成果
任志锋在Science, Nature, Nano Lett., Adv. Mater., Phys. Rev. Lett.等顶级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会议论文100余篇,做国际会议特邀报告30余次,学术专著章节作者10余次。申请美国专利23项,已授权13项。组织国际学术会议8次。H因子达42,论文总引用次数达8000余次。在Science 和Nature上发表论文数篇,1998年作为第一作者在Science上发表的有关
碳纳米管阵列的论文已引用1472次,位列1996-2006十年间全球材料科学领域引用最高的论文第二位,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曾被Nature, Science, Nature Material,CNN, AIP等介绍。
据科学观察(Science Watch)网站消息,
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于2011年3月2日发布了2000-2010年全球顶尖一百材料学家(Top 100 Materials Scientists, 2000-2010)
名人堂榜单,在这份依据过去10年中所发表研究论文的引用率而确定的全球最优秀的100名材料学家榜单中,共有15位华人科学家入选,任志锋教授位列49名。
人物经历
1984年-1987年6月,
华中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0年4月,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1992年8月,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获博士后;
1992年9月-1995年8月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任化学系研究科学家/讲师;
1995年9月-1998年8月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任化学系研究型助理教授;
1998年9月-1999年8月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任化学系研究型副教授;
1999年9月-2004年8月在美国波士顿学院任物理系副教授;
2004年9月-至今,在美国波士顿学院任物理系正教授。
2005年4月19日,
南部县大桥区
石泉乡一个偏僻的山村里,爆竹声声,人潮涌动。在乡亲们的翘首企盼中,
波士顿学院纳米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全美终身教授任志锋偕同夫人何瑞萍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土。
任志锋的归来打破了山村的宁静,同时也给母校大桥中学带去了新的希望。他当年刻苦求学的故事再度被人们广泛流传……
不要因一时困难而改变理想
1963年8月,任志锋出生在南部县石泉乡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任家共有7个子女,生活捉襟见肘,单是一日三餐都让父母头疼。或许因为贫穷,任志锋比别的孩子懂事早,学习也比别的孩子刻苦,从小学到初中,他的成绩一直排在全年级第一名。
1977年,任志锋初中毕业后报考了一所师范学校。因个小体弱、没有“师表”,面试时,他被淘汰。任志锋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复习一年,去考中专学校,一种是读三年
高中再考大学。尽管他心里一直想当一名科学家,让父母乡亲科学种田过上好日子,但是权衡再三,想着父母筹集学费的艰难,任志锋还是决定考中专。
当年9月,任志锋怀着复杂的心情开始复习。没想到,曾教过他的老师何国安、朱永聪夫妇,很快发现了这一情况。他们不忍心品学兼优的学生失去上大学的机会,于是约上张正富老师来到任志锋家中,极力给他父母做工作:“志锋这孩子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上高中考大学绝对没有问题。可以说,他是我们教书这么多年来遇到的最优秀的学生。希望你们能尊重我们的意见。经济上有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好吗?”任志锋很感激,深知老师很关爱自己,可他不忍心年迈体弱的父母再多操劳,于是回绝了:“上中专我一样可以深造啊!”
“我们相信你能深造。志锋,你不是说过长大要当科学家吗?如果你的视野有限,你的知识面必然受到限制,那今后你不就成了空想家?再说咱们人穷志不能短啊,认准了的目标就要朝着它奋斗,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困难而改变自己的初衷!”何国安恨不得一下子就做通思想工作。向来沉默寡言的父亲任宗纯感动了,当即表态:“再苦再累,我们认了,老师放心,一定让孩子安心上学。”
1977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节后,任志锋走进了大桥中学。从那以后,大桥中学里,每天晚上都有一个学生熄灯铃响过后依然在埋头苦读;每天早上,别人还在梦中时,那个学生又悄悄起床走进了教室……
任志锋上高中那些年,
南部县干旱灾情严重,很多人家的稻谷连续几年颗粒无收。没有稻谷,任志锋一日三餐都要吃难以下咽的玉米干饭。有时就连这也吃不饱,还要饿着肚子听课,有时晚上饿得实在难以入眠了,任志锋就悄悄起床看书……
由于天旱,学校里用水受到了严格限制,任志锋一两个月里难得洗脸、洗脚,连饭盒都不常洗;也是由于天旱,任志锋的父母为了筹集学费,每天半夜三更要到离家很远的深井里打水,然后一瓢一瓢舀起来担回家浇灌蔬菜,再将卖蔬菜的角票积攒起来,作为任志锋的学费……
今天回忆起高中时代的生活,任志锋仍记忆犹新。他告诉笔者,
高中三年里,他从来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吃过一顿饱饭,也从来没有吃过一次猪肉,生活的清苦常人很难想象。尽管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下学习和生活,他立志当科学家的愿望却从来没有动摇过。因为在精神上,有他的父母、师友,一直伴着他,激励他。
应该说是“因祸得福”,这些挫折和磨难,为他后来克服科研中一个又一个困难,攻破一个又一个难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标引导他一步步成功
1980年,任志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
西华大学机械系。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他看清自己的专业是机械铸造后,一度心灰意冷到了极点。他想,机械铸造与小镇上的铁匠打铁有多少区别呢?这与自己要当科学家的愿望简直是天壤之别。任志锋很想放弃读大学,再复习一年,争取来年再考名牌大学,但想到自己家的经济状况,他又犹豫了,要父母再操劳一年,他实在于心不忍。恰好,何国安老师来了,得知他的想法后就鼓励他,上大学后只要自己努力,心中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老师的鼓励让他再次看到了希望。然而,当他满怀豪情踏进大学校园后,又发现校园环境与自己想象的“象牙塔”有很大区别,他再次觉得前途渺茫,有了得过且过的想法。没有认真学习,结果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他的成绩还排在全班第三名,这令他有点飘飘然。
一天,任志锋偶然地从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说一个身世与他差不多的农村孩子考上了研究生。他深为震撼,暗想别人也是条件差,却不放弃追求,自己为什么就不能那样做呢?那天晚上,任志锋失眠了。辗转反侧中,他忽然发现寝室里还有人在悄悄看书,他感到非常惊讶,假意下床上厕所,才看清那位同学原来是在为考研做准备。于是,第二天,他带着省吃俭用的钱,买回了考研的书籍。
1984年,任志锋考入了
华中科技大学,在张承甫门下攻读铸造专业,他把科研方向定位在处于科研前沿的金属凝固理论。从
西华大学到华中工学院,任志锋的眼界开阔了许多,一些新的理念迅速在他脑海中形成。他知道,自己距离当科学家的奋斗目标已经不远了,坚持下去一定能成功。此时,他又把目光瞄准了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中科院。1987年,他如愿考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从事超导物理研究。为了早日取得科研成果,任志锋在从事研究的同时,写信与国外一些大学联系,表明了留学深造的愿望。他先后三次寄出了上百封信,都如同泥牛入海。好在,努力的人终会得到幸运,最后,
纽约大学从
太平洋彼岸伸来热情的双手。
任志锋把
美国比做青年人的战场。他告诉笔者,初到那里,当他表明自己要从事超导研究的愿望后,一位高鼻子蓝眼睛的美国教授冷冷地告诉他,只有笨蛋才会去做超导研究。那位教授还当着众人的面告诉任志锋,要在美国拿到教授职位永远不可能。面对挑战,任志锋咬紧了牙关,他把中学时代的拼劲拿出来,天天扎根实验室……
任志锋的留学签证时间是三年,三年期满后,如果他在科研方面没有建树的话,将无条件地返回中科院。而就在第三年,任志锋在超导方面的研究已经进入了最后的攻坚阶段,眼看签证就要到期了,他非常着急。
天无绝人之路。终于,签证还未到期,他撰写的超导论文已经发表在美国权威的
学术期刊上。
纽约大学布法罗分校的王瑞骏教授对他的论文很感兴趣,为了帮助任志锋继续研究,王教授特意建立了超导研究实验室并聘任志锋为研究教授。功到自然成,一年以后,任志锋研究的
碳纳米管技术、纳米净水技术在美国引起了轰动:这种600
摄氏度高温下培植在玻璃上的碳纳米管,只有头发的万分之一那么细,但它的硬度,却超过了钢铁,它的应用前景不可估量。
曾经预言他不可能获得
美国大学教授职位的那位美国教授,也改口称任志锋是奇才,简直不可思议。
依然怀一颗中国心
1996年,任志锋拥有了美国国籍。国籍虽然变了,但是他对祖国、对家乡的那份情意却始终没有改变。他时时关注着祖国的变化,常常给两个孩子讲解中国历史,让他们学习中文,以便将来能为祖国做贡献。每年的
中秋节、
春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任志锋夫妇都要给国内师友打电话问好,寄来明信片或节日礼物。
任志锋透露,工作之余,他喜欢和夫人何瑞萍在自家的后院里种蔬菜,最爱种的菜是黄瓜。因为黄瓜是他小时候充饥的美食,大干旱那些年,父亲任宗纯就是靠着卖黄瓜挣来的角票给他凑齐学费的,正是因为有了那些黄瓜,他才一次又一次避开了失学的危险。在美国生活和工作多年,任志锋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个农民的儿子,生活非常节俭。
2001年,母校大桥中学举行校庆,任志锋因正在攻克纳米研究中的一项难题没有时间回校,他给母校发来贺电并寄来2000美元。2003年7月,任志锋探望父亲的病情而赶回老家。老家的变化实在太大了,简直超出了他的想象。但是,在走访师友后,任志锋发现母校大桥中学外语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母校学子的英语口语还不尽如人意。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开阔家乡学子的眼界,任志锋回到
美国后,极力说服一些美国朋友到大桥中学支教。2004年3月19日,4名美国教师在任志锋夫人何瑞萍的带领下越洋来到大桥中学。他们每天除了上7节课,还要利用晚上的时间为学校的老师补习
英语。3月以来,又有两批美国、
加拿大的朋友来到大桥中学开展义务支教活动。
任志锋还关心老家的建设。2004年7月,当他获知石泉乡那条碎石路因资金不到位而久未建好时,立即捐出了16万元,把这条路修成了1公里长的
水泥路。这条路按照任志锋的意愿,取名为“寸草心路”,他想表达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人物事件
记者采访
笔者赶到
南部县大桥区石泉乡,采访了超导和纳米领域的世界顶级科学家任志锋。
任志锋看起来很平常,在美国拼搏了15年,他乡音未改,并且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那种朴素,朴素得让人看不出,他就是取得全美
终身教授身份的杰出科学家。
任志锋说,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曲折,他忍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清贫,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最关键在于,他从来没有放弃奋斗目标,他从来都坚信别人能办到的自己也能办到。他为了激励自己,特意在自己家中悬挂了“永不放弃”这句话,并创作了一幅漫画:一只飞鸟叼起
青蛙意欲将其吞下,青蛙却用前脚死死捏住飞鸟的脖子,给对方以致命的还击。任志锋把这比做是一个人面对困难的心态。他解释说,困难和挑战对每个人都存在,只不过概率不一样,如果屈服于困难,那么结果就如同漫画中的青蛙被飞鸟吞食一样,如果不向困难低头,那么青蛙也有胜机。任志锋告诉笔者,一个社会不可能人人都当教授和科学家,但是一个人如果确定了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那么就要千方百计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否则人生的精彩就会因岁月流逝而湮没不显。
谈到今后的奋斗目标时,任志锋透露,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如果可能,他将向
诺贝尔物理学奖发起冲刺。
任志锋坦言,他回报母校和家乡所做的努力只能算作一点小小的心意,犹如杯水车薪。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带动更多的人支持教育事业,回报社会。
回访母校
做好今日自己 把握
明朝机遇——记我校1980级铸造专业校友任志锋
他入选全球顶尖一百材料学家(Top 100 Materials Scientists)
名人堂榜单的第49名,基于在过去10年中(2000-2010年)发表研究论文的被引用率;他是
美国科学促进会(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 fellow,美国物理协会(APS) fellow;他在1998年作为第一作者在Science上发表的有关
碳纳米管阵列的论文目前已被引用1800余次,位列1996-2006十年间全球材料科学领域被引用最高的论文第二位,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曾被Nature,Science,Nature Material,CNN,AIP等国际期刊介绍。
他是世界纳米材料研究领域的知名科学家,曾是
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物理系
终身教授,现为美国休士顿大学物理系Cullen杰出终身教授,他是
西华大学1980级铸造专业毕业生。他就是怀揣梦想踏入西华沃土,从此走上科研之路的任志锋教授。
11月28日,任志锋教授回到母校西华大学,他并非白发苍苍的儒雅,也没有西装革履的严肃,有的只是低调简单的着装、平易近人的语气。然而眼镜后那双坚毅的眼眸,还有那沉重的“随身办公室”背包,无声地诉说着这位已是世界知名材料科学家的严谨与坚持。
学习过程:每一天都不断完善自我
“父亲没有什么文化,甚至连‘扁担挑成的一’都不认识,但是他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他的读书重要论影响了我的一生!”任教授深受父亲的影响,坚信父亲的读书重要论, 1980进入成都农机学院(今
西华大学)学习。
虽然所学的专业“铸造”被贱称为“翻沙”,但任志锋仍是踏实地完成每一天的学习计划,不仅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锻炼了良好的实践能力。大学最后一年,当又一轮就业军团走向社会,父亲的读书重要论摆直了任志锋的人生路:“大学毕业还能继续念书吗?”就这样,他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稳固基础考取
华中科技大学铸造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将科研方向定位在处于科研前沿的金属凝固理论。
三年中,任志锋不断完善自我,投身科研。临近毕业,他在报纸上读到了前沿科学“高温超导体材料”的相关报道,想到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同属材料领域,他深感“机会来了!”遂写信给当时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管维炎研究员,后以合格的成绩和学术论文取得了管惟炎研究员的博士生资格考试,进入中国科学院,并最终踏上了出国深造之路。
科研道路:把握每一个另辟蹊径的机会
父亲从小就教育任志锋:“凡事不要一条路走到黑,要边走边看别的路。”那时,任父以售卖蔬菜维持家用,总是想方设法让自家的蔬菜长得快些,任志锋回忆道:“父亲总是在别人没有黄瓜成熟时卖黄瓜,别人卖黄瓜时他早卖茄子!”另辟蹊径让家里有了一定的收入,也对任志锋的科研路起了莫大的作用。
在美国学习八年后,任志锋已经在超导体材料和
碳纳米管的研究领域有了不俗的成绩,在《Science》和《
自然》上各发表论文两篇,并想在此领域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借此机会申请
美国大学的助理教授职位。
在研究超硬材料过程中,任教授发现了有序排列的碳材料,“有些人发现了与自己研究课题无关的现象,就会忽略它,但是我却觉得有意思,觉得这是个另辟蹊径的机会!”他查阅了相关文献,发现这正是一些人追求的“碳纳米管正列生长”现象,不禁大喜,立即将研究方向转向碳纳米材料,将研究成果撰写论文发表于《Science》,并成为全世界材料科学领域十年来被引用率最高的10篇论文之一。
“伟大的科研成果有时是一些‘副产品’,所以我们要锻炼自己的洞察力,有另辟蹊径的开拓意识,才能把握住机遇,取得成功。”一个时常听到的道理,从任教授口中吐出,却显得耐人寻味、醍醐灌顶。
为人之道:心怀感恩 生活简朴
“做人要心怀感恩,有能力就要帮助别人。”此次百忙之中回到母校,任志锋最大的目的就是为学校建立“先进材料及能源研究中心”,为
西华大学材料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诊断把脉。
“西华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工科学校,必须要有自己的博士点,今后才能在众多大学中有立足之地!”为了给母校的博士点建立打下基础,任志锋教授此次偕同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江学者与杰青获得者等国内材料科研领域的14位专家友人,为我校材料学科把脉,同时,也积极探索开设“3+1”、“4+1”等海外留学项目,为西华学子创造出国深造的条件。
任志锋的感恩不仅体现在回报母校,保持生活节俭也是他感念小时候贫苦生活的方式。平日不用出席正式场合时,任志锋总是一身旧衣,他指指身上的衣服说:“这就是我儿子穿旧了的衣服。”然而这份物质上的不追求,却反而显得其精神上的清朗:“现在,我在美国还种着各种蔬菜,小时候我父亲就是卖各种蔬菜为我凑学费,很怀念。”
“现在社会经济在发展,精神方面的发展却没跟上,人们缺乏感恩之心,这是社会信仰的缺失!”任教授说道。
寄语学子:学生的任务就是抓紧一分一秒学习
当问及对师弟师妹的寄语,任教授脱口而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
“当年我在学校读书时,早上六点起床,慢跑四十分钟去食堂打早饭,然后在去教室的路上边走边吃,午饭晚饭都这样走着吃!”任教授回忆起从前在西华的时光。“那时候过着食堂、宿舍、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需要买东西就请进城的同学帮忙带,纯粹地、心无旁骛地念书!”
说到如今的大学生,任教授感慨万千:“现在,社会上对学生的诱惑太多,很多大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毕业了便愤懑自己什么也没学到、找不到工作,却不反思自己的过错,太浮躁!”对于大学生找工作眼高手低的现象,任教授直言:“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螺丝钉,做好自己的事,才能让社会这个大机器高效转动,不要拿了800元的工资,就羡慕人家拿1000元的!”
另一方面,任教授也倡导学术上言论自由的思想:“昨天座谈会后听到下面的老师和学生说‘院士坐在上面,我们都不敢发言了’,这很不好,学术交流就是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否则怎么相互促进?”
对于工科学生,任教授希望他们能将科研付诸于生活——“这样的成果才能满足人类需求、促进人类进步。”同时,他也鼓励同学们踏实前进,不要期待天上掉馅饼、人生大转折,“我的科研路,每天都会经历试验的失败,但是只要总体呈上升状态,人生就能获得成功!做人做事都要一步一个脚印!”
“做好今天的自己,才能在明天机遇到来的时候适时把握!”任志锋教授在采访过程中,将这段话重复了五遍。“三、四十年前,我并没有什么远大志向,只是想要走出农村,但是每一天对自我的完善,让我能够在明天看到机会时,已经做好足够的准备去把握它!”
踏实,一个让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也是浮躁的年轻人逐渐忽略的为人之道,任志锋却用他的人生路告诉广大青年学子:脚踏实地,普通人也能成功!
参考资料
任志锋.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202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