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真
筑港工程和航道专家、教育家
谭真(1899—1976),金鼎那洲人(今珠海市香洲区金鼎镇那洲村)。民国6年(1917)夏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后,赴美麻省理工学院土木系水利卫生工程专业深造。民国8年(1919)获硕士学位。同年秋回国,历任天津运河工程局副工程师、天津允元实业公司经理兼工程师、天津整理海河委员会工程师、天津华荣工程公司总工程师、海河工程局及塘沽新港工程局顾问、天津大学教授兼秘书长、河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交大唐山工程学院水利工程系教授、津沽大学兼任教授等职。抗战胜利后,一直担任天津塘沽新港工程局总工程师。1953年,他担任交通部天津筑港工程局副局长、总工程师,1957年改任交通总航务工程总工程师。1959年9月,任交通部副部长。谭真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解放初为天津市政协委员,1954年被选为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连续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人物简介
谭真 (1899年—1976年),筑港工程和航道专家、教育家,曾任交通部副部长。他曾组织领导湛江港、芜湖港裕溪口煤码头的建设,天津塘沽新港、上海港青岛市等老港的扩建技术改造、长江口和天津塘沽新港的航道治理研究等工作,解决了许多重大工程技术难题,为我国的港口建设和航道治理作出了重大贡献。谭真早年从事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专家和学者。
人物生平
谭真,字全甫,1899年9月26日生于广东中山市,1911年就读于天津市南开中学,1913年考入交通部交通大学(后称西南交通大学物理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1917年年仅18岁的谭真大学毕业,成绩优秀,同年考取庚款留学美国,1919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谭真获硕士学位后,抱着满腔爱国热忱回国,决心改变祖国的贫穷落后,投入国家建设。他先后在天津运河工程局任副工程司、天津允元实业公司任经理兼总工程司,后先后担任北洋大学教授兼秘书长、河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津沽大学兼任教授等职。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将士在前线勇猛杀敌。谭真对此深受鼓舞,同时,更激发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他决心依靠技术,拯救祖国。于是他变卖了一部份家产。开设“谭真工程师事务所”走实业救国之路。这个事务所一开业即受到天津市各界爱国人士的支持,认为这是中国人自己办的事务所,为中国人办事。于是,天津不少马路、工业及民用建筑都纷纷交给这个事务所承建。谭真对这些工程看作是大家对自己的信任和爱护,他所承建的每一项工程总是完成得又快又好。但谭真有一个原则,就是日租界的任何大小工程,概不承接,以示对日本侵略者的抗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封锁了英、法租界,谭真就关闭了这个事务所,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谭真工程师事务所”又恢复营业。可见谭真在日本侵华期间,他用关闭事务所的实际行动抵抗日本侵略者,表现出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的崇高气节。
1946年谭真应塘沽新港工程局长邢契莘之聘,任新港工程局总工程师,后提为副局长兼总工程师,主管新港的建设,1948年底,南京国民政府拟将在新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撤往台湾,电令谭真率队撤离塘沽,并已准备好了飞机等候。但谭真目睹中国国民党政治腐败,毅然拒绝电令,决心留在新港。在他的影响下,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也都留下,迎接解放。谭的举动在当时引起了新港各界的很大震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继续担任总工程师,主持塘沽新港的扩建和改建工作。1954年,谭真亲自率领筑港大军,建设广东湛江港。在他亲自组织和领导下只用不到两年时间,将一座万吨级深水海港建成投产。
鉴于他功绩卓著,自1954年起,连续当选一、二、三届中国人民代表。1958年被国务院任命为交通部副部长,在工作中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信任和支持,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多次接见和勉励。
1962年初他与茅以升张文治等参加了著名的广州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聆听了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关于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重要讲话,受到莫大鼓舞。与会期间他和代表们一起共同审议了国家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并由他主持制订了交通部科技发展规划。他还亲自组织交通部所属大专院校的教材编审工作。
谭真对学术工作十分重视,曾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水利学会的副理事长,积极组织和推动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活动,提高了本学科的学术理论水平。
在“文化大革命中”虽然他受到冲击和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仍潜心于工程技术,把对他的批判置之度外,他坚信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会对他做出正确的结论的。1976年他在病重住院期间,当时的叶飞部长多次到医院探望,病危时,叶飞亲临医院组织抢救,谭真逝世后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国务院一位副总理和叶飞、王守道、孙大光等新老部长和茅以升、刘峻峰、张文治等知名人士及各界代表共300多人参加了追悼会,对谭真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评价。谭真是一位爱国民主人士,他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
评价 1928年谭真还不到30岁,就先后担任西南交通大学物理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市工商学院等校的教授、秘书长。他基本功扎实,善于表达,全部用英语讲课,并能结合中国情况作深入浅出的讲解。所以,凡当谭真讲课时,学生们都爱听,总是座无虚席,深受大家的欢迎。在他的培养下,造就了像张文治石衡等一大批技术专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虽离开教学岗位多年,但对教育工作仍十分关心。他在塘沽新港工作或在湛江港建设工作时,对新分配来的大学生,总是十分爱护,精心培养锻炼他们,使他们很快地成长起来。谭真担任交通部副部长后,主管工程科技教育工作,他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或去大专院校视察,对如何培养合格人才提出了具体要求,并虚心听取对教育工作的意见。他在亲自主持大学教材的编审工作中,主张大学教材要进行改革,使理论与工程实际更紧密结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港口建设
谭真是中国筑港工程奠基人之一,为筑港事业呕心沥血,中国不少大中型港口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都是在他亲自组织领导下实施的。他的足迹踏遍不少港口和筑港工地,航务工程界的许多技术人员和职工都受过他的指导。谭真虽身为副部长,但大家都尊敬地仍称他为“的谭老总”。无论在塘沽新港、湛江港的建设,还是上海市大连市等老港的扩建改造工程中,许多技术难题,都是在谭真的亲自主持下研究解决的。为国家节省了大笔资金,提高工效几倍以至几十倍,缩短了工期。
塘沽新港的码头仓库改造工作采用新工艺。
深水码头
40年代,中国一穷二白,筑港工程也很落后,有些港口依赖荷兰筑港公司来包建。中国几乎没有专门的筑港队伍,施工机械和设备非常简陋。在这种情况下,要完成新港二码头装煤机、一码头仓库,3000吨级船闸和3000吨级干船坞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但在谭真主持下顺利地完成了工程任务。他亲自指导设计施工的新港的三座大跨径钢桁架仓库,这在当时来说是一项很先进的技术。几十年来,这座建筑物,一直使用良好,并经受了唐山地震的考验。
穿针引线
新港一码头扩建工程采用“穿针引线”法水下施工成功。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决定将新港一座5000吨级码头扩建为万吨级深水码头,并浚深航道。党和政府将这一重任交谭真去完成。改建一座码头在一定程度上比新建一座码头技术还要复杂,加上受当时施工设备的限制,施工力量严重不足,而国家又急需一座万吨级码头,如新建一座万吨码头,不仅资金困难,建设周期又长。他欣然接受了扩建码头的任务。新港一码头,原系一座钢板桩码头,要扩建为一座万吨级码头,必须在位于水下增加一根锚锭拉杆,拉杆需固定于后方仓库下的锚锭桩辟,施工时,不建围埝,不动仓库,需水下施工。穿钢筋的精度要求高。谭真以自己丰.富的经验组织施工人员经过多次周密研究,决定采用“穿针引线”法,即在码头前沿水下穿入新的拉杆采用导向措施,穿进后方钿锭处,结果达到预期要求。这一施工方案,大大缩短了工期,1952年码头竣工投产。“穿针引线”法施工新工艺的一举成功,轰动了中国筑港界,认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在修补新港防波堤的工程中,谭真又提出采用混凝土圆筒,代替混凝土方块以节约大量水泥。他还对混凝土冻溶和耐海水侵蚀等方面作了很多研究工作。在增强海工混凝土质量上获得可喜成果。
钢桩冲捣法
湛江港建设采用“钢桩冲捣法”先进施工方法
1954年,国家决定在广东湛江投资兴建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深水大港,这个大港完全由中国自行设计和施工。这项工程又落到谭真的肩上,交通部任命他为湛江港的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对谭真来说,困难不少,他三十多年没有离开过天津市,他的夫人又有病,他单身远离天津去湛江市要完全改变他的生活环境,给他带来诸多不便。但作为一个爱国工程技术人员来说,终于能盼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兴建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深水大港,而受到莫大鼓舞。他认为生活上的不便和一些困难算不了什么,而国家建设是重中之重的大事,他毫不犹疑地背起行装率领筑港大军奔赴湛江。他初到湛江,那里是一块海边滩地,一切都是白手起家。在50年代初,中国真正的筑港队伍刚刚组建,施工力量十分薄弱,施工设备陈旧落后,尤其是缺乏大型起吊和打桩设备。而工期要求又十分紧迫。按设备要求码头结构采用高桩方案(40×40厘米的混凝土桩)因当时还没有预应力混凝土。由于湛江港的地质条件十分恶劣和桩的强度不足,加上受打桩设备的限制,难于按设计要求组织施工。谭真针对这些问题经过周密思考,提出“钢桩冲捣法”的先进施工方法,很快解决了700多米长的打桩问题。与此同时,为避免在钢桩冲捣时码头前沿土坡滑动,决定采用当地的珊瑚礁轻型材料作回填料;大大减轻棱体重量,减少码头位移。这样,在整个湛江港建设中,经他提出的新技术和先进施工方法,在工程上被采用后,为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而且被迅速推广到别的筑港工地。湛江港从1954年开始施工准备,1955年正式开工,1956年底就建成投产。一座大型现代化万吨级海港,以如此惊人的速度建成,实为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这与谭真所花的心血是分不开的。通过该港的建设也造就了一大批筑港大军。
位移问题
为张华滨码头解决了大面积位移问题
1965年,上海张华滨码头由于没有严格按照设计规定进行生产管理,码头面超负荷堆载,致使码头大面积位移。不少钢筋混凝土桩发生裂缝和断裂,危及安全,面临停产危险。面对这一严重情况,作为主管工程的谭真副部长和筑港专家,亲自到上海张华滨码头现场蹲点,组织科研、设计并和同济大学的教授、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对策,采取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当时,不少专家认为只有码头停产,才能修复,不然施工与生产相互干扰问题无法解决。也有人提出,按土坡滑动理论,只有在码头后方打一排钢板桩,切断滑动面,但这样做工程量大,修补费用高,而且也要停产才能修复。还有的专家主张采取码头减载措施,降低码头使用等级。谭真细心听取各方面意见后,他不顾年老体弱,以专家身分带领一批科技人员在闷热的夏天乘着小艇钻在码头底下查看码头损坏情况,并且一根桩一根桩地检查裂缝发生部位。经过仔细分析研究认为:可以在码头照常作业的情况下,进行码头加固。他从力学的角度采取在码头的关键部位加打斜桩,结果仅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使码头修复工作取得了成功,不仅使码头作业未受影响,而且为国家节省了大笔资金。港务当局对此非常满意。
谭真在张华滨码头蹲点期间,针对在软土地基上打桩,如何不使土坡滑动和保护桩的强度等问题,提出采用压桩的办法。这种施工方法比打桩优越得多,特别在城市采用压桩方法没有噪音,经过反复试验,终于获得成功,并完全达到技术要求。这一打桩革新成果被城建部门采用。谭真在青岛二码头、广州黄埔和海南八所、秀英区等港口的改建和扩建中。从码头结构形式到施工工艺,经他组织研究提出的新技术新工艺数以千计,这些新技术、新工艺,绝大多数被采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航道治理和回淤研究取得的成果
谭真重视科学研究工作,早在50年代末列入国家重点项目的长江口航道治理和塘沽新港回淤的研究中,他组织国内科研、设计、大专院校的有关专家、教授,在十分难苦的条件下开展研究工作。他在工作中总是身先士卒,在实验设备不足时他发动大家想办法解决。如含沙量取样,他提出用酱油瓶子来替代,结果得到满意的结果。在长江口,江面宽阔河势复杂,象这样的江段,要获得正确的水位资料,在当时的设备条件下,不是容易办到的一件事。他面对这一困难情况,组织有关部门租用一百多艘木帆船,按规定的布点进行同步测量来取得第一手水位资料。结果花钱不多而效果很好,这些可贵的经验,为今天的新港和长江口航道治理奠定了基础。
谭真不仅是中国筑港和航道治理专家,对其他一些工程,只要向他求教,他总是满腔热忱地予以帮助解决。如在60年代天津塘沽碱厂遇到扩建厂房危及老厂房的难题,当时的化工部副部长侯德榜,向谭真登门求教。谭真对资料进行了仔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使原厂房不受影响的扩建工程方案的建议。侯德榜根据谭真的建议进行施工,工程进展顺利,侯对谭真的高超技术十分钦佩。
谭真为人正直,平易近人,在技术工作中,造诣很深。他的最大特点是:思想不守旧,接受新事物快,思路开阔,敏捷,善于钻研。对待技术工作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从来不文过饰非,在技术面前不讲情面,凡和他接触过的人,都被谭真的高贵品德所感动。谭真毕生解决了许多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他的一生为中国的筑港和航道治理,立下了一座丰碑。是学习的楷模。谭真生前虽然没有著作,但在实际的技术工作中,经他主持解决的工程技术问题,为国家创造的业绩无异于一部传世巨著。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港口建设
穿针引线
钢桩冲捣法
位移问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