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华
淮阴师院美术系教授
姜华,男,汉族,1950年出生,江苏涟水人。
生平事迹
现为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江苏省第六届人大代表、江苏省第五、六、七、八、九届政协委员、淮安市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淮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市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市花卉盆景研究会会长、江苏省政协书画创作室创作员。
主要著作
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为省内外数十家博物馆所收藏。曾先后在国内外书法大赛中获五次金奖。1987、1993年曾先后两次在南京举办个展,为此《人民中国》海外版曾有长篇专文评论其书法作品,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江苏电视台先后以《墨海弄潮人》和《墨海新探》为题拍摄并播出专题片,反映强烈。其创新意识之作品多次为一些重要论著所引用,近作为《江苏省书画名人陈列馆》长期陈列,其书法作品分别被收入《江苏书法五十年》、《江苏书画精品集》、《江苏省人大代表书画集》、《风雨同舟50年—江苏名家书画集》等官方出版物,作为江苏形象对外宣传。出版有《书法入门与创作》、《中学教师基本技能》(合著)、《墨海新探》、《书法实用章法》、《姜华书法艺术》等多部著作。
人物传记
姜华,淮阴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淮安市书协常务副主席,江苏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江苏省第六、七、八、九、十届政协委员,淮安市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常委,书法作品曾入选首届国际书展,第一、二届行草展,第四、五届楹联展等展览,江苏电视台曾先后两次拍摄专题片。其近作被《江苏书法五十年》、《江苏书画精品集》、《江苏名家书画集》、《华人时刊》等省政府出版物,作为江苏形象对外宣传。出版有专著《书法入门与创作》、《墨海新探》、《书法实用章法》、《中学教师基本技能》及《姜华书法艺术》等。
走近一位名人,就如同打开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书籍。
作为一名颇有成就的书法家,从1979年拿起毛笔懵懵懂懂“撞”进这黑白世界,到今时今日其作品在书法界独树一帜,整整三十个春秋过去了,在他生活的长卷中,我们读到的是什么?是他在书法道路上的跋涉和追寻,其间,有欢乐,有痛苦,也有彷徨,一个艺术家的魂灵,一直在探索中惶恐前行。
热烈,认真,执着,这便是姜华的真性格,也是他的真性情。
启蒙:我是一个幸运的人
1978年以前,在淮阴师专印刷厂做厂长的姜华做梦也没想过自己这辈子会和书法有什么关系。
1979年初,当时在淮安市书法界已经小有名气的胡道华、王顺馨等四个人找到了他,因为要筹办一次书法展览,所以请姜华帮忙为他们多印些展览的目录。作为感谢,他们还热忱地邀请姜华一起参加展览。
“在那个激情飞扬的年代,只要你敢想,我就敢做。”为了能在书法展览上拿出像模像样的作品,姜华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除了每天刻苦练习之外,他还找到了当时在淮阴很有名气的李完先生,向他请教书法艺术。对于这个年近三十拿着一枝毛笔“稀里糊涂”跑进家门的学生,李完竟然给予了极大的关爱。姜华每星期都会抱着厚厚一叠习作送去给老师批改,先生对每件作品都会作出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时至今日,姜华只要谈起自己的书法启蒙教育,都会觉得很幸运,他说,我能获得今天的一点成就,肯定与我起点就比较高有很大的关系。
1979年的那个夏天,从没学过书法的姜华与其他四人一起在老工人文化宫举办了“五人联展”,姜华从书写的数百幅作品中认真挑选并精心装裱了八幅作品送展。姜华回忆道:“五人联展很成功,社会反响很大,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文化生活不像现在这么丰富,不夸张地说,我们展览时可以说是万人空巷。这次联展,对于淮安市书法后来的走向影响非常大。当时的观众也很热情,十几个留言本被他们写得满满的。”展览结束后,姜华诚惶诚恐仔细地翻阅了所有留言,留言自然是有褒有贬,姜华说:“表扬的,我当作营养吸收了;批评的,我当作动力给自己加油!”
有先生的悉心指导,有观众的热情鼓励,有同行之间的切磋交流,加上在印刷厂工作的便利条件,姜华对于书法的兴趣与日俱增。姜华记得,有一回去温州市为厂里采购印刷设备,途经南京,看到那些从未见过的漂亮毛笔、宣纸和字贴,当即便兴奋得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钱。“从南京到淮安市,当时七八个小时的车程啊,我是身无分文饿着肚子回来的。”姜华回忆往事,不禁笑了。
一次偶然的邀约,为姜华的人生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门。
做事:我是一个认真的人
1981年,时任刘老庄中学校长的余廷科被作为教育骨干抽调至淮阴师专任中文系主任。当时,全国各所学校正积极倡导“为师务必做到‘三个一’”,即:一笔好字、一口普通话、一篇好文章。于是,余廷科极力邀请姜华为中文系的学生做每周一次的书法讲座。当时的书法教学刚刚起步,能不能为大学生上好课,姜华心里还真没谱。但他最终还是接受了邀请,他希望凭着自己的努力可以再次创造奇迹。“我真的是一个做什么事都特别认真的人,跟李老学字时非常认真,备课讲课时更加认真。当时市里还没有学校开设这门课,讲什么,怎么讲,全要靠自己慢慢琢磨。上完课,每一次的讲稿,我都会一字不差地拿到厂里油印下来保存。”姜华在回忆往事时多次强调,自己做事极其认真负责,事实上,这正是他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
1984年,“红娘”宋长荣香港特别行政区演出,回淮时经过武汉,与时任湖北教育出版社社长的张惕闲聊中,向他极力推荐姜华的书法,建议将其讲义稿汇编成书。当时,“书法热”正在全国漫延,而很多学校正缺少此类教材。于是,张惕很快就与姜华取得了联系,希望他迅速将讲义稿整理后送去。姜华揣着借来的200元钱带着一箱洋河股份,还有一大本凝结着他无数心血的讲稿去了武汉。姜华回忆说,事情办得非常顺利,到武汉后第二天就签订了合同,自己不仅没花钱,还得了600多元的稿费。
1984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姜华的第一本书《书法入门与创作》,发行量达四十多万册。
1986年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姜华的个人书法作品集《墨海新探》。这一年,他先后5次获得全国乃至国际的各项书法比赛金奖。江苏电视台为姜华拍摄了专题片《墨海新探》,反响强烈。
1987年,姜华在南京鼓楼举办个人书法展,这次展览奠定了姜华书法在省内的地位。同年,年仅37岁的姜华被破格评定为副教授职称。
1993年,姜华第二次个人书法展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展览获得巨大成功,省美术馆主动提出:免收场租费,将展览延长一个星期。
两本意外收获的图书,将姜华的事业推向了人生的巅峰。
创作:我是一个简单的人
在书法创作中,姜华一边展示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一边以高远的目标,对大师作品进行缅怀。
姜华认为,书法当随时代。在时代的进步中,因为书法基本材料以及社会审美的变化,进行笔墨技巧、水墨效果的探索和追寻是一个书法家应该具有的基本创作态度。但是作为书法创作来说,它的本原的用笔是有其固有的方式的,改变了用笔的方式,就改变了其创作的形态,书法创作就容易走向异端。时代的笔墨,当是时代的纪事。
关于书法创作的“新”和“传统”的艺术悖论,姜华认为其只是艺术创作的表象之争。“书者舒也;书者如也。”真正的书法创作应该跳过这些形式的“壳”的表象,而深入到作者和作品的内核和灵魂,把高度上升到对社会、对人生、对命运的理解和把握上。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比如苏轼的《寒食诗》,每一件艺术珍品都饱含着对时代的记述、对命运的抗争和对人生的喟叹。这些作品的神采之处,都出自他们纯净而宽广的心灵。
姜华认为,大师的作品永远像太阳,昭示着他如何前行。他说也许现在还远离大师,找不到开启相约大师的门窗,但在创作中可以捕捉大师的影子。在现在的书法创作中,多数书法家追求的是形式,忽略了书法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探访,这样,最后的结果是在浮躁的心态下获得短暂的赞誉,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却波澜不惊地被艺术的精品波浪吞噬了。
“调整好心态,轻装前行,这样可以学着大师的样子,简单生活,淡然处世,做应该做的事情。”姜华说,作为凡夫俗子,在书法创作中仍可放下荣辱毁誉。删繁就简,返璞归真,作品的准确和简洁,是艺术创作的上品。
现在的姜华,除了写作看书外,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学生身上。2005年起,淮阴师范学院开办书法专业本科班,姜华在24个孩子身上几乎倾注了所有的精力,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姜华都给予他们毫无保留、无微不至的指导和照顾。“孩子们常来我家,他们不叫我老师,叫我‘老爸’!”做了一辈子老师的姜华显然对这个班级情有独钟。今年夏天全省征集艺术作品,淮安市报送的56幅书画作品最终入选12件,其中有10件是从他学生投交的11幅作品中选出的。姜华开心地说:“等着吧,再有十年,这个班级中至少有一半的学生会在中国书法界有所成就。”
一批才华横溢的孩子,将为姜华的教师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生平事迹
主要著作
人物传记
启蒙:我是一个幸运的人
做事:我是一个认真的人
创作:我是一个简单的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