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楷(1109年—1146年),初名构,字仁表,
高丽第17任君主(1122年—1146年在位),高丽睿宗王俣长子,其母为贵族李资谦之女延德宫主李氏,即顺德王后。
1114年11月,高丽睿宗赐王楷(当时名构)名,12月其母立为王妃,次年2月
王构被册立为王太子,1121年正月加元服后改名为楷。1122年4月,
李旦病重,
金富轼拟遗诏传位于太子王楷,李资谦奉其于重光殿即位,当时王楷仅14岁。王楷即位后,李资谦因扶保之功攫取大权,先被封协谋安社功臣守
太师中书令邵城侯,后加封汉阳公,他巩固权力,位极人臣,礼数堪比王太子,生日称“仁寿节”。当时
辽朝濒亡,
宋朝欲拉拢
高丽,王楷未响应。辽亡后,1126年在
李资谦、
拓俊京建议下,王楷派使者出使
金朝称臣。1126年,李资谦“专制国命”,引发王楷不满,内侍祗候金粲等发动
政变,但李资谦未入宫,拓俊京进宫不成
纵火,王楷逃至山呼亭,甚至下诏禅位,李资谦未接受。王楷离间李资谦、拓俊京,后拓俊京囚禁李资谦,其亲属同党被流放。1127年3月,拓俊京因焚宫之罪被流放,王楷完全掌权。此后,王楷延续事金政策,与宋朝邦交渐终。后来妙清叛乱,1135年在西京发动叛乱,次年被
金富轼镇压。1146年,王楷去世,庙号仁宗,谥号恭孝,葬于
长陵。
人物生平
外祖专权
乾统九年(1109年)十月初四日,
王俣王俣的长子出生,此子的母亲是上年被纳为嫔妃的贵族
李资谦之女延德宫主
李姓(
顺德王后)。
天庆四年(1114年)十一月,睿宗赐元子名构,十二月其母李氏被立为王妃,翌年二月册立
王构为王太子,并奏报
辽朝。本来辽朝会依例册封
高丽王储为三韩国公,由于辽金战争的爆发而没有实现。辛丑年(1121年)正月,太子
加拿大元服,后改名为楷。壬寅年(1122年)四月,
李旦病重,临终前由金富轼拟遗诏,传位于太子王楷,李资谦奉王楷即位于重光殿,是为仁宗。
仁宗即位时年方十四岁,他的叔叔们颇有步他们父亲
高丽肃宗后尘的觊觎之心,
李资谦则利用扶保仁宗登基的机会攫取了大权。原本肃宗凭借平定李资义之乱夺位,三代与王室联姻的仁州
李姓外戚家族遭到限制,李资谦等被迫蛰伏。但随着睿宗纳李资谦之女为妃并生育
赵祯,李氏家族死灰复燃,势力重新膨胀起来。仁宗即位后,就封李资谦为协谋安社功臣守
太师中书令邵城侯,同年十月加封汉阳公。十二月,李资谦借口韩安仁、文公美等图谋拥戴带方公王俌,整肃了一批反对派,从而巩固了权力。不久后李资谦因母丧去位,仁宗遣使令其起复,并于甲辰年(1124年)七月加封李资谦为“
朝鲜国公”,兼任三省长官及判吏、兵部,开府建宫,仁宗出乾德殿门外亲传诏书,百官先进宫祝贺,后到李资谦府上祝贺,礼数比王太子,生日也如同帝王一般被称为“
仁寿节”,可以说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
归顺女真
赵祯即位之初,中原形势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丽的前宗主国
辽朝在
金朝的攻击下濒临灭亡,
完颜阿骨打派
徒单克宁(实现)出使高丽,通报其平定的辽朝州郡,其时正值带方公事件期间,
李资谦在事后礼待金使,金使又告知高丽辽天帝已逃往
西夏(实为辽朝西境的夹山)。癸卯年(1123年)八月,高丽派河则宝从海路出使辽朝,但找不到辽廷所在而还。同时,高丽还强化了对金朝的戒备。
作为金朝盟国的宋朝也加强了同高丽的联系,派遣国信使
路允迪、傅墨清带着礼物和
宋徽宗御制的诏书和祭文,在癸卯年(1123年)六月抵达高丽,祭奠
王俣王俣,并提示
辽朝将亡,高丽可以回归宋朝,恢复宋朝的册命,
赵祯以“忧制未终”为由谢绝了宋使的提议,次年派枢密院副使李资德和
御史中丞金富辙出使宋朝,谢恩并献方物。此前宋徽宗不听
高丽忠告,执意联金灭辽,辽朝在宋金的夹击下于乙巳年(1125年)灭亡。这年五月,高丽派去
金朝报聘的使者因国书非“表”且不称臣而被金朝拒绝接纳。
金灭辽之战侵宋的消息传来后,高丽开始考虑自身处境,于丙午年(1126年)三月讨论事金问题。大多数大臣认为不可,权臣
李资谦、
拓俊京两人则说:“金昔为小国,事辽及我,今既暴兴,灭辽与宋,政修兵强,日以强大,又与我境壤相接,势不得不事;且以小事大,先王之道,宜先遣使聘问。”处于李资谦摆布下的仁宗只好听从这个建议,并派李资谦之子李之美在太庙
占卜对金的和战问题,结果自然是决策事金。四月,仁宗派郑应文、李侯出使
金朝,奉表称臣,
完颜晟在回诏中称赞“加非兵革之威,诱不玉帛之惠,自然来者,不曰良哉!”于是
高丽成为了金朝的属国。
扳倒权臣
就在高丽决策事金的这一年,发生了李资谦之乱。
李资谦以仁宗外祖父的身份“专制国命”,权倾朝野,家族也鸡犬升天,史载其“诸子争起第宅,连亘街陌,势焰益炽,贿赂公行,四方馈遗辐凑,腐肉
常数万斤,强夺人土田,纵其仆隶掠车马输己物,小民皆毁车卖牛马,道路骚然”。此外李资谦还强行将他的两个女儿嫁给仁宗,甚至还请仁宗封他为“知军国事”,长大成人的仁宗也对李资谦心生不满,曾就如何使李资谦下野的问题派人秘密咨询老臣金仁存、李寿,金仁存等都建议仁宗不要轻举妄动。但是到了丙午年(1126年)二月,内侍候金、内侍
录事安甫鳞、同知
枢密院事智禄延、
上将军崔卓、吴卓、大将军权秀、将军高硕等在仁宗的支持下发动宫廷政变,欲一举铲除
李资谦及其
亲家拓俊京,李资谦因事先获知消息而没有入宫,拓俊京率军进宫不成,乃不顾仁宗亲至城楼命军士解散的圣旨,
纵火焚宫。仁宗在十多名侍从的护卫下逃到山呼亭,为了避免被害,仁宗甚至下诏将王位禅让给李资谦。李资谦自知其他贵族大臣不可能支持他取代王氏,便涕泣还书于仁宗,说:“臣无二心,惟圣鉴谅之!”最后所有牵连
政变的人员都被拓俊京杀死尽,王宫也几乎被付之一炬,只剩下三个亭子和内帝释院廊庑数十间,直史馆金守雌一个人背着国史,将其埋在山呼亭北,才使历代实录幸免劫难。仁宗则被挟持到南宫,后又被挟至
李资谦祖居重兴宅西远软禁起来。李资谦及其妻跪地拍手痛哭说:“自皇后入宫,愿生太子,及圣人诞生,祈天永命,无所不至,天地鬼神,鉴吾至诚,不图今日反信贼臣,欲害骨肉!”
赵祯羞无言。
李资谦并非真正忠于王氏,
高丽一直流传着“龙孙十二(王)尽,更有十八子(李)”的谶语,因此李资谦也逐渐萌生了取王氏而代之的念头;仁宗则采取了离间李资谦、
拓俊京两人关系的对策,透过内医崔思全的穿针引线而成功拉拢了拓俊京。丙午年(1126年)五月初一,
李仁孝移驾延庆宫,
李资谦则寓居宫南,凿北垣以通延庆宫,并取走军器库的甲兵器藏在家里,仁宗曾一个人去北垣痛哭。李资谦又企图毒害仁宗,被其嫁给仁宗的女儿(后来的福昌院主)秘密报告给仁宗而未能得逞。五月二十日,仁宗写御笔密信给拓俊京,称李资谦将发兵犯阙,图谋不轨,于是拓俊京发难,将仁宗接到
军器监,召李资谦入觐并囚禁之。仁宗以李资谦为其外祖父而不忍诛杀,将李资谦及其亲属同党流放外地,结束了李资谦的统治。
拓俊京虽成为功臣而获得重赏,但很快就遭到兔死狗烹的命运。丁未年(1127年)三月,左正言
郑知常上书论拓俊京焚宫之罪,仁宗便下令流放拓俊京,至此仁宗才完全掌握了权力。
事金绝宋
李资谦、拓俊京虽然先后被铲除,然而他们称臣
金朝的对外政策则被仁宗延续下来。丙午年(1126年)九月,
完颜晟所派的宣谕使高伯淑、乌至忠来到
高丽,命令取走原
保州(高丽义州)居民及流入高丽的边民后同意赐保州之地于高丽,高丽如同对待辽使一样对待金使,并上表谢恩。次年九月,金朝又派耶律居瑾、张淮来高丽,宣布其俘虏
宋朝徽钦二帝、拥立
张邦昌的消息,高丽上表称颂金朝“神兵一挥,率土
大定,东西南北,拓地增疆,
中原地区蛮夷,望风束手,功业光辉于竹素,威灵耸动于乾坤”。戊申年(1128年)十二月,金太宗又派司古德、
韩昉来高丽,通报封
宋徽宗为昏德公、
赵桓为
重昏侯的消息,同时传达金太宗就
保州划界、逃亡人户及去年谢恩使随行人员打死
金朝等金丽外交问题作出的指示,并令高丽奉上誓表。次年由
金富轼拟就誓表,上呈金朝,称“誓以君臣之义,世修藩屏之职,忠信之心,有如日,苟或渝变,神其之”。金朝继续催促
高丽送还逃亡人户,庚戌年(1130年)十二月,高丽以不知情为由恳请金朝停止这一要求,
完颜晟开恩允许,包括保州问题在内的金丽外交悬案终获解决。
高丽既然选择称臣金朝,与
宋朝的邦交自然也进入尾声。继路允迪使团之后,
赵桓派遣的使节侯章、归中孚于丙午年(1126年)七月抵达高丽,通报宋钦宗的继位,并指责高丽对
金朝“不能荡其巢穴,以报
中原地区,岂累朝待遇殊绝之意耶?”鼓动高丽协助宋朝攻金,“率励师众,相为表里,以行天诛”。
高丽的回复强调“以中国之大而如此(指与金朝签订城下之盟),况小国孤立其将安恃乎?……载念本国,天灾流行,府库焚荡,凡为御戎之具,靡有孑遗,方议鸠工,以图兴复。今诏书委曲谕示,此实雪旧耻、报大恩之日也。然以残弊之兵,当新胜之虏,恐非勉强所能及也”,虽然最后承诺将尽力协助,实际上跟
李旦朝承诺协助
辽朝一样,只是敷衍而已。送走侯章一行后,高丽于九月派
金富轼、李周衍去
宋朝祝贺
赵桓登极。金富轼一行到了
明州后,宋钦宗接受
御史胡舜陟之建议,把
高丽使臣留在明州,不让入京,但接纳其贡物。同年冬发生
靖康之变,金富轼一行听说消息后于翌年五月回国。一年后的戊申年(1128年)六月,
赵构所派的国信使杨应诚带着“假道高丽、迎回二圣”的使命来到高丽,要求高丽“津发”宋使与
金朝搭上关系,仁宗听了后面有难色。高丽君臣担心金朝“如闻使节假道入境,必猜疑生事”,因此“朝议牢执不许”,对杨应诚的反复要求均予以拒绝,并直言不讳地指出:“二圣今在燕云,
元朝虽尽纳土,未必可得,何不练兵与战?”杨应诚在
高丽待了两个月,一筹莫展,只好带着高丽的谢表而还。随后
赵祯派尹彦颐出使
宋朝,上表谢罪。宋高宗听说杨应诚出使失败后,为高丽的“忘恩负义”感到震怒,不过最终还是在
扬州市行在所礼待了尹彦颐一行。庚戌年(1130年)四月,宋使王正(政)忠来高丽宣诏,令高丽暂停入聘。
辛亥年(1131年)四月,仁宗从商人卓荣那里获悉宋军驱逐过江金军的消息后,对群臣说:“前者侯章、归
王重阳来请援,不能从;又杨应诚欲假道入金,又不从。自念祖宗以来,与宋结好,蒙恩至厚,而再不从命,其如信义何?”在群臣建议下于翌年二月派
崔惟清、
沈起出使
宋朝,得到
赵构厚待。癸丑年(1133年)二月,
赵祯又派韩惟忠、李之氐去宋朝谢恩,因海上遇风而还。乙卯年(1135年),宋朝派吴敦礼向
高丽提议助剿西京叛乱,被高丽谢绝。丙辰年(1136年),高丽收到了宋商带来的公凭,称
西夏将通过宋朝与高丽往来,高丽派遣持牒官金稚规到
明州,恳求宋朝“无使小国结怨于金”,宋朝害怕他是
金朝间谍,便在明州将他遣还。此后宋朝与高丽一般通过商人来进行间接联系,两国邦交实际上已经断绝。就这样,高丽在中原干戈扰攘之际,弃辽宋投金朝,并小心谨慎地使自己不卷入宋辽金之间的战争,从而保全了国运。
妙清之乱
对于称臣金朝,大多数高丽人都是不情愿的。在丙午年(1126年)三月百官议论事金问题时,除了
李资谦和
拓俊京外“皆言不可”。
高丽不愿事金,主要是因为臣属关系颠倒的巨大落差,从过去女真部落对高丽的臣服以及高丽对女真的优越感(据传
完颜氏还出自高丽),到
王俣时金丽约为兄弟之国,再到仁宗时成为
金朝属国,自然会让高丽人的心理严重失衡,正如大臣尹彦颐(
尹瓘之子)所表达的意见:“女真本我朝人子孙,故为臣仆,相次朝天,近境之人皆属我朝户籍久矣,我朝安得反为臣乎!”仁宗虽然延续了李、拓既定的事金政策,但围绕对金外交问题所引发的高丽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则逐渐蔓延,最终引发了妙清之乱。
李、拓相继被铲除后,高丽统治集团分为两派,一派以
金富轼、
金富仪(金富辙)、
李之氐(
李资谦堂侄)等朝臣贵族为代表,他们主张保持对金事大,另一派则是以僧侣
妙清、日官白寿翰和朝臣
郑知常、金安、
文公仁等为代表,主张反金独立。仁宗起初宠信后者,利用其势力打倒权臣
拓俊京,其后便巡幸其势力的策源地——
唐长安城,并颁布新政策之诏书,以示万象更新。
赵祯在西京时,边将谎报
宋朝击溃金兵,长驱直入,
金朝将亡,郑知常、金安趁机建议仁宗出兵北伐,响应宋朝,仁宗在派人咨询了老臣金仁存后没有允许,不久
金富轼从宋朝回来,证实宋金战况恰恰与
高丽边报相反。
被视为“圣人”的妙清进一步主张开京宫阙被烧、王气已衰,强烈鼓吹迁都到他的家乡西京,遭到金富轼、任元敱(仁宗外戚)、李之氐等人的反对。
妙清又说西京的林原驿的地形为阴阳家所谓的“大华势”,在这里建立宫阙就可以兼并天下,让金朝向高丽称臣、三十六国来朝。
赵祯为其所动,再次巡幸
唐长安城,并派白寿翰在林原驿选择新宫所建之地,这是宋使杨应诚走后的戊申年(1128年)九月的事。次年新宫(大华阙)建成,仁宗在那里接受百官朝贺,妙清因而势力大增,其党羽纷纷请求仁宗称帝建元,以及与
伪齐约定一起北伐
金朝,面对这些非分之请,对妙清几乎言听计从的仁宗不得不为之犹豫。壬子年(1132年)三月,在
妙清、
郑知常的指使下,检校
太师致仕李齐挺等五十名西京父老联名上书,以大同江出现“
神龙吐涎”的祥瑞为由,恳请仁宗称帝建元,以压制金朝。仁宗询问大臣李之氐,李之氐说金国是强敌,决不可轻视,而且所谓祥瑞未必属实,仁宗便没有接受称帝建元之请,后来果然发现所谓祥瑞是妙清等以油浮于水制造出来的。可是,仁宗依旧宠信妙清,不理睬反对妙清的谏言。
尽管妙清颇得仁宗宠信,但在这数年间反而是灾异连连,反对派的谏言也不是毫无效果,因此仁宗虽然屡幸西京、建立宫阙,却始终没有迁都,对于称帝建元、征伐
金朝的请求也不可能同意。甲寅年(1134年)十二月,
妙清再次指使朝臣上书请求仁宗称帝建元,仁宗不答复。妙清见和平手段无效,便于乙卯年(1135年)正月在西京策动分司侍
赵匡、
兵部尚书柳等起事,国号大为,年号天开,并敦请
赵祯来西京即皇帝位。仁宗自然不可能前往,一面任命
金富轼为元帅,出兵讨伐,一面派人招安妙清等。赵匡见大军压境,其他地区又不支持西京的叛乱,便杀了妙清及柳旵父子,归顺朝廷。由于赵匡派去请罪的使者尹瞻等被朝廷囚禁,赵匡旋即在西京再举反旗,推崔永为元帅,自己为副元帅。鉴于
唐长安城地势险要,城池坚固,五军会攻都无法攻克,所以金富轼不予强攻,而是安营扎寨,长期围困,等到城中力竭之时,在尹彦颐的请求下,出动三路精兵共7000人偷袭西京,一举平定,赵匡自焚,崔永等被俘虏后斩首,由
妙清引起的叛乱至此平息,这是丙辰年(1136年)二月的事。
壮年薨逝
妙清之乱结束后,经历了十年动荡的
高丽内外政局终于获得了暂时的安定。内部是以
金富轼为代表的文官贵族掌握政权,儒教、佛教和文学都不断发展,金富轼奉仁宗旨意,于
皇统五年(1145年)十二月完成《
三国史记》五十卷,反映出这一时期文化事业的兴盛;对外则强化与
金朝的宗藩关系,缓解两国间的敌意,宋金议和后,仁宗在壬戌年(1142年,皇统二年)五月接受
完颜亶册封为
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
王俣,同年七月,高丽开始使用金朝年号,正式遵奉金之正朔,仁宗将此事通告太庙及历代先王陵寝,标志着金丽关系步入正轨。
进入皇统六年(1146年),仁宗生病,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巫师先后
占卜说
李资谦和
拓俊京的鬼魂作祟,仁宗乃将被流放外地的李资谦妻儿遣返原籍,并追赠拓俊京为门下侍郎
平章事、召还其子孙为官。然而,
赵祯还是无可避免地病入膏肓,于二月二十八日于
保和殿,享年三十八岁。死后庙号仁宗,谥号恭孝,后加谥为克安恭孝大王,葬于长陵。
轶事典故
人物容貌
癸卯年(1123年)六月,跟随路允迪使团来高丽的宋朝国信所提辖人船礼物官
徐兢仔细观察了高丽社会百态,绘制并撰写了《
高丽图经》一书。在该书第二卷描绘了时年十五岁的仁宗王楷的形象,并附上文字说明是“楷眉宇疏秀,形短而貌丰,肉胜于骨”。虽然该书的所有图片均已亡佚,所幸文字记载保存至今,所以
赵祯也成为
高丽唯一一位容貌被确切记录下来的君主。
恭敬事大
仁宗即位之初,在
宋朝使节到来时毕恭毕敬,史称他“紫罗公服,象笏玉带,拜舞蹈,极谨臣节”。后来向
金朝称臣,据说“固非仁宗出自清衷”,但仁宗却金朝也非常恭敬,有词臣应制诗文,其中指金朝为胡狄,仁宗看了后惊讶说道:“‘安有臣事大国,而慢称如是耶?”
个人作品
相比乃父乃祖而言,仁宗在诗歌上的造诣似乎不高,《
高丽史》中几乎没有他赋诗的记录,但在《补闲集》中记载了他在
开城宫阙重建竣工后所吟的一绝:“此地君臣乐,虚经十八年。幸因匡弼力,既醉复如前。”仁宗更大的造诣在书法上,他与
王建、
王晧、高丽恭王都是以擅长书法著称的君王,被盛赞为“下笔如神”,开京重建宫阙的所有匾额均系他亲笔题写。
赵祯唯一保存至今的书法作品是“妙香山普贤寺之记”的题额,被后人评为“行书飘逸”。
历史评价
•
徐兢:性慧多学,亦甚严明。在春宫时,官属有过,必遭谴辱。既立,虽幼冲,国官颇畏惮之。乃者信使至彼,受诏拜表,行燕礼,升降进退,绰有成人之风,亦当为东夷之贤王也。
•
金富轼:仁宗自少多才艺,晓音律,善书画,喜观书,手不释卷,或达朝
不寐。及即位,闻明经申淑贫甚,召入内侍,受《
春秋》经传。性又俭约,尝不豫,宰枢入内问疾,所御寝席无黄绸之缘,寝衣无绫锦之饰。初年宫中宦寺及内僚之属甚多,每黜以
微罪,不复补,至末年不过数人。日再视事,或奏事者稽迟,必使小臣趣之,专以德惠安民,不欲兴兵生事。及
金朝暴兴,排群议,上表称臣,礼接北使甚恭,故北人无不爱敬。词臣应制,或指
北朝为胡狄,则瞿然曰:“安有臣事大国而慢称如是耶?”遂能世结欢盟,边境无虞。不幸资谦恣横,变生宫闱,身遭幽辱,然以外祖之故,曲全其生;至如拓俊京,亦弃过录功,俾保首领,斯可以见度量之宽矣。故其薨也,中外哀慕,虽北人闻之,亦且嗟悼,庙号曰仁,不亦宜哉!惜乎惑妙清迁都之说,驯致西人之叛,兴师连年,仅乃克之,此其为盛德之累也。
• 金莘夫:睿庙末年,属念房帷,驯致外家贪恣之行。仁宗幼冲即位,宰相韩安仁等不能长虑却顾,潜夺其权,而悁忿生事,反被窜戮,徒使奸凶跋扈,毒流三韩,至于射黄屋、焚
寝庙、胁至尊、置私第、杀戮左右、并夺国衡,祖宗之业几于坠地,可以鉴矣;又惑于净心(妙清)、寿翰阴阳之说,卒致西都之叛逆者,何也?盖以天性一于慈爱,优游不断故耳。是以典刑未正于丙午之逆类,处置不均于西都之叛民,又深信
佛塔,增益生民之弊,惜哉!其不喜游宴,减省宦寺,恭俭以饰身,诚信以交邻,虽古帝王何以加焉?
•
崔溥:仁宗亲经李、拓之难,可以少省矣,而堕于贼之手,屡幸西都,构成逆谋,其得免柏人之祸,幸矣。所可称者,慈仁恭俭而已。
家族成员
• 母亲:顺德王后李氏
• 妻妾:
恭睿太后任姓(任元厚之女)、宣平王后金氏(金之女,号延寿宫主)、废妃李氏(李资谦之女,号延德宫主)、废妃李氏(李资谦之女,号福昌院主)
• 儿子:
王晛王晛、大宁侯王、
王晧王、元敬国师冲曦、
高丽神宗王
• 女儿:承庆宫主、德宁宫主、昌乐宫主、永和宫主(所有子女均为恭睿太后所生,女儿均嫁王族)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