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驯鹿(学名Rangifer fennicus fennicus),也称为芬兰森林驯鹿,是一种
鹿科、驯鹿属的生物,体长180-220厘米,尾长10-15厘米。
雄性个体较大,体重150-250公斤,而
雌性体重约100公斤。分布于
芬兰、
俄罗斯的卡累利阿、库赫莫等地。芬兰
驯鹿是芬兰的特有物种,与其他驯鹿相比,具有更长的腿、更大的体型和较深的颜色。
体长180-220厘米,尾长10-15厘米。雄性个体大,体重150-250公斤,而雌性体重约100公斤。它们有宽长的腿和蹄,窄V形的鹿角,便于运动,通过深的积雪和树木繁茂的
栖息地。
芬兰驯鹿眼窝凹陷,有颜面腺;有足腺;无胆囊。胃4室,反。牙齿32~34枚。腿细长,善奔跑。雌雄鹿都有鹿角。鹿角扁平,有点像
麋鹿的角,长角分枝繁复,有时超过30叉,角的生长与脱落受脑下垂体和
睾丸激素的影响。过了繁殖季节,角便自下面毛口处脱落,第二年又从额骨上面的1对梗节上面的毛口处生出,初长出的角叫茸,外面包着皮肤,有毛,有血管大量供血,分杈;随着角的长大,供血即逐渐减少,外皮遂干枯脱落。1~2岁生出的初角几乎是直的,以后角的分杈逐年增多,到成年后定型。有角种类的雌鹿如无角亦不具獠牙状上犬齿。
是典型的草食性动物,以各种植物为食,吃草、树皮、嫩枝、幼树苗、、落叶
乔木,叶片和新梢。特别喜欢吃
花楸树苗、沼泽豆和
木贼。在冬季,可能会损坏
松树苗和更大的树,吃的上年遗留的笋,
地衣或啃树皮。
芬兰驯鹿栖息于高地苔原、成熟针叶林区、
荒漠、灌丛和沼泽。芬兰驯鹿夏季在郁郁葱葱的沼泽地及其边缘,但在冬天,会迁移到干燥的茂盛的森林中去搜索地衣,还会漫步到农田觅食。
芬兰驯鹿是芬兰的特有物种。野生近缘种的
驯鹿被认为是山地驯鹿的一个
亚种,该品种被驯养的驯鹿。往往很难说是其他驯鹿还是芬兰驯鹿,但后者通常具有更长的腿,体型较大,颜色较深。芬兰驯鹿在芬兰境内是在17世纪被发现,但猎人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消灭了该物种。然而,一些芬兰驯鹿留在了
俄罗斯的卡累利阿,其中一些后来游荡到库赫莫。在芬兰,有些个体被养植到库赫莫的Salamajärvi的
国家公园Suomenselkä。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之交,芬兰驯鹿蓬勃发展好于预期,有最高时数量超过一千头。
最常见的有圈养、放养和散养三种。圈养是在完全为控制条件下,利用笼舍或圈舍对动物进行饲养。由于没有自然天敌的侵害,圈养动物的繁殖率和幼仔成活率大大提高。圈养经济动物管理比较容易,饲养条件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适合于大规模生产。但这种方式的缺点也是很多的,圈养的会逐渐失去昔日在野外的本能和机敏,降低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性,并失去原有的遗传特性和遗传多样性。还会由于饲养条件差,动物得不到正常生理发育和行为表达的机会,从而直接影响动物产品的质量。近些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对改善动物饲养条件非常重视,并设立了专项科研来探究。
在人类饲养条件下的芬兰驯鹿,通常可以大量繁殖,生长发育比较充分,产品质量优于野外芬兰驯鹿,满足了人类消费的需要。把它控制起来,提供了对动物品种改良和定向培育的机会,使经济动物的产品更能符合人类消费的要求。词养它并加以利用,从某种角度上说,对保护它的
种群也是有好处的,可以减轻人类对野外动物捕提的压力,防止珍贵动物的野外种群被人类破坏,但另一方面,作为物种,经济野生动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其生存会受到人类较大的影响,并将影响到它的进化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