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天蛾(
学名:Daphnis nerii),又名夹竹桃白腰天蛾、粉绿白腰天蛾、巴纹天蛾,因幼虫主要食用有毒的植物夹竹桃而得名,是
天蛾科白腰天蛾属下的一种昆虫。主要分布在南亚、非洲、
夏威夷王国,以及中国的
广东省、
福建省、
海南省、台湾等地区。
夹竹桃天蛾的繁殖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这四个阶段,1年发生1~2代。成虫体长约55mm,翅长约47mm,翅展90~110mm,虫体和翅为青褐色,其飞翔力较强 , 具有夜行性和弱趋光性,它们白天隐蔽于林间,晚上活动,雌雄交尾,产卵,幼虫爬行至低洼潮湿枯枝落叶、杂草或土中越冬。幼虫体长80~100mm,通体为青绿色,幼虫期为41~49天 ,喜食新梢叶片及嫩茎,这也对
夹竹桃属、
长春花、萝芙木等植物生长造成了较大了的危害,所以人们采用了园艺、生物、化学等措施来进行防治。
夹竹桃天蛾幼虫体长80~100mm,通体为青绿色,后胸两侧各有1个带紫边的白色唇形斑,从腹部第二节开始到腹部末尾突有一条白色的纵带,横带两侧散生白色小点,尾角(尾突)为橙黄色,气门为深紫色。
夹竹桃天蛾成虫体长约55mm,翅长约47mm,翅展90~110mm。虫体和翅为青褐色,
前翅基部有1白斑,白斑中心一个黑点,中部至前缘有1个灰白至青色、形似汤勺状斑纹,距顶角约10mm处有1条灰白色纵线,翅中下部至外缘有1条淡红棕色宽带;中胸两侧各有1个外镶白边的青色三角形斑纹。
夹竹桃天蛾主要分布于南亚、非洲、夏威夷等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广东、
福建省、
海南省、台湾等南方各省。
夹竹桃天蛾成虫白天隐蔽于林间,晚上活动,雌雄交尾,产卵,幼虫爬行至低洼潮湿枯枝落叶、
禾本科杂草、或土中越冬。
夹竹桃天蛾的繁殖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这四个阶段。夹竹桃天蛾1年发生1~2代,第二代蛹11月上旬时躲藏到杂草、枯树枝下、土中越冬,第二年6月下旬时开始羽化为成虫,寿命为8~12 天 ;7月上旬时出现第1代卵,每头雌虫可产卵数十粒,卵期约为7天,7月中旬出现第1代幼虫,幼虫期为41~49天,经过五龄后成蛹。
夹竹桃天蛾幼虫食量较大,喜食新梢叶片及嫩茎,会将整株植株叶部取食尽,对夹竹桃、
长春花、萝芙木等植物生长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人们为了预防夹竹桃天蛾虫灾,也制定了不同的防治措施,有园艺防治,即冬季清园,挖除越冬蛹;有化学防治,即在嫩叶上喷施30%国光虫克净乳油1000倍液;有
生物防治,即在每年的幼虫初孵期 , 喷施生物农药,不仅预防效果好,还能保护利用寄生性天敌
茧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