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简称恩施高中),位于中国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创办于1938年12月,是湖北省
示范性高中、示范高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谭斌。
1938年,由于
日本侵略军准备围攻武汉,湖北省政府主席
陈诚决定把全省公私立中学合并,组成湖北省立联合中学,恩施
高中就是当时的“湖北省立联合中学恩施分校”。1939年初,恩施分校迁到金子坝。1940年,
高中、初中分别设校;初中部命名为“湖北省立恩施初级中学”,高中部命名为“湖北省立恩施高级中学”。1941年推行
新县制,该校更名为“湖北省立第七高级中学”(简称“七高”)。1954年,恩施高中被列为
湖北省属18所重点中学之一。1956年8月,学校改名为“
湖北省恩施第一中学”。1978年春,该校被确定为省首批办好的20所重点中学之一。1979年学校改名为“湖北省恩施地区第一中学”。随后又相继更名为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
截至2021年7月30日,恩施高中曾先后获得“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文明校园”“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园”“湖北省绿色学校”“湖北省五四红旗单位”“
清华大学优质生源中学”“
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卓越大学联盟优秀生源基地”等荣誉称号。2021年12月,空军招飞局广州选拔中心和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联合授予恩施高中“空军招飞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授予段若宜老师“空军招飞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在编教职工353人,其中专任教师334人,硕士研究生学历66人,高级教师149人,正高级教师12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人大代表1人,特级教师6人,湖北名师2人,
湖北省优秀教师2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人,湖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州硒谷英才7人,州教指委主任委员7人,州教指委成员25人。
历史沿革
“联中”时期(1938-1945)
1938年5月,
日本侵略军准备围攻武汉,形势紧迫;7月,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
陈诚决定把全省公私立中学合并,组成湖北省立联合中学,下设22所分校。校长、副校长分别由省府主席陈诚、省教育厅厅长陈剑修兼任,各分校由教务主任主持校务。
恩施
高中即当时的“湖北省立联合中学恩施分校”,系由汉口一中、省立荆州八中、省立宜昌四中、省立恩施十三中、私立武昌中华大学附中、私立武昌大公中学、私立武昌育杰中学等7校合并而成,分为26个班,学生1140余人,为“联中”最大之分校。1938年11月完成迁校任务,12月12日在原省立恩施十三中(校址在梓桐巷道台衙门—解放后恩施施县人武部所在地)开学上课。学校具体工作由教导主任李叔熙负责。
1939年初,恩施分校迁到金子坝,借用民房作教室、宿舍。全校分为3个大队:一大队由高中三年级、高中二年级(一下)各班组成;二大队由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上)各班组成;三大队由初中部各班组成。
1940年,高中、初中分别设校。初中部命名为“湖北省立恩施初级中学”,校址在小龙潭;
高中部命名为“
湖北省立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校址在金子坝,校长为李叔熙,3个年级共9个班,学生400余人。
1941年推行
新县制,恩施属第七行政区,故更名为“湖北省立第七高级中学”(简称“七高”)。1943年2月,王道隆任校长,1943年8月王研农任校长,1945年1月,卢东生任校长。
“七高”“恩高”时期(1945-1949)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省府机关、大学和中等学校均东迁武汉。“七高”是湖北省第七行政区所辖学校,又是七区唯一的高中,于是继续留在恩施,并将原省四女高和省七女高的恩施籍女生共30余人转入七高学习,开创
恩施专区男女合校之先例。
1946年1月“七高”迁到土桥坝的黄家原省财政厅、省银行和民享社3个单位的住地。校本部设在山上原省财政厅住地,办公室、教室、图书室、厨房等都比较宽敞,又有较宽广的操场和
篮球架、单双杠等体育设施。学校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搬迁之前,学校规模为9个班,学生400余人,迁到土桥坝后,班级和学生人数都有所增加。1947年秋季有10个班,1949年秋季有12个班,学生600余人。开设课程有国文、英文、数学、物理、
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公民、体育和军训等。
1947年2月,丁德善任校长。1947年2月,第七行政区番号撤销,校名又恢复为“
湖北省立恩施高级中学”。1949年9月,
刘厚章任校长。
1949年11月初,恩施高中校舍部分被
中国国民党军队占驻,社会秩序混乱,学校于11月4日停课。
自1938年至1949年,从该校高中毕业的学生共有1246人,其中不少人先后考入当时在
大后方的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武汉大学、
浙江大学、
四川大学、
重庆大学、湖北省教育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工学院等院校深造。
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
1949年11月6日,恩施解放。学校于11月底复课。恩施专署正式任命刘厚章为恩施高中校长。恩施高中当时仍是鄂西南地区唯一的一所高中,故新生从地区所属8个县择优录取。由于政府采取各项措施发展教育事业,实行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1950年1月,学校教育工会成立,由丁德善任主席;8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共青团的前身)在师生中发展团员,并建立起学校第一个团支部,由陈静生任支部书记。同年,学校建立起语数、理化生、政史外、体美音等教研组,以后逐步分校,各学科单独组成小组;还建立了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课等制度。
1953年,中央教育部给学校直接配备了物理、
化学、生物等实验室的全套实验仪器、标本、模型及实验药品,并拨款购置了图书2万多册,使图书馆藏书达到4万余册。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示,学校确立了“面向教学,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质量,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指导思想,强调贯彻德、智、体、美、综合技术“
五育”并重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学习
亚历山大·普希金《教育讲稿》、
伊万·凯洛夫《
教育学》、
伊万·冈察洛夫《教育原理》等教育理论的热潮,鼓励教师探索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
1954年,该校被列为省属18所重点中学之一。1954-1957年,政府先后拨款近11万元,修建了教室(19间)、实验室(1栋)、学生宿舍(3栋)、大礼堂、大厨房,并修缮了原有的危旧房屋。
1956年该校高考成绩跃居全省第三;1956年8月,学校改名为“
湖北省恩施第一中学。1957年该校高考化学和政治两科成绩,均获全省第一;10月,余建方担任校党支部书记,唐辉同志任副书记,学校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1953年—1956年,学校设12个班,学生500多人。到1957年秋季,学校增至16个班,学生发展到800余人。
探索发展阶段(1958-1966)
1958年,为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对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探索。一是直接参加校内外生产劳动,教学上实行“大五一制”(上课5周,劳动1周)和“小五一制”(上课5天,劳动1天)相结合的制度。全校师生走出校门,先后到恩施太山庙开荒种地,办起了硫酸厂、水泥厂、肥皂厂、粉笔厂、化肥厂、副食品加工厂等校办工厂。
1958年学校开办工业专科学校,招收3个班,1960年又招收了2个初中班,同时把土桥小学纳入该校,还接纳了原由恩施师范和该校联办的幼儿园,这样恩施高中(当时称恩施一中)就形成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条龙”的办学模式,基础教育阶段实行九年一贯制(小学5年、初中、高中各2年)的实验学校。
1960年8月恩施高中和恩施工专分校,原书记余建方调到恩施工专任支部书记,由张德洽同志任恩施高中代理党支部书记。1962年秋,学校贯彻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小学工作条例》(简称“五十条”)和《中学生守则》。根据上述精神,学校制定了《恩施一中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学校强调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作深入细致的工作,树立典型,学习先进。1963年,全校深入广泛开展了学雷锋的活动和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活动,组织了100多个“学习毛主席著作小组”和“学雷锋小组”。1963年5月,宋瑛任党支部书记。校长刘厚章,副校长张德洽。1964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制定了《班主任思想政治工作条例》,使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
1958—1966年,国家先后3次拨款共6万4千元,修建起教师办公楼、行政办公楼、水塔及学生宿舍1栋。每年增置图书、仪器、实验药品等。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在全区范围内名列前茅。
从1964年秋季起到“文革”前夕,学校一直保持18个班(每个年级6个班)的规模,学生800多人,教职工近100人。
“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1975)
1966年6月初,恩施
高中开始“文化大革命”运动。1969年秋,学校恢复招生。由于无初中毕业生,故招收了13个初中班,共600余人。1971年春,开始招收
高中新生,除本校初中毕业生外,主要来自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城区的恩施二中(现
恩施市第一中学)、九中(现恩施市二中)、红江中学(现小渡船中学)和四一学校(现已撤销)的初中毕业生,同时,继续招收了6个初中班,学生300余人。1972年春,招收6个高中班239人,4个初中班193人。至1972年春,全校共有高、初中4个年级24个班,学生共1277人。
学校实行“二二制”,即初中两年,高中两年。课程和教学内容也都作了调整,设有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工基(含
化学、物理两科内容,主要讲“三机一泵”------
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和
水泵)、农基(主要讲农业种植知识)、历史、地理、军体、革命文艺等。开始没有正规教材,1970年后有省编试验教材。在考试方法上,实行“开卷考试”。
这一时期,学校共毕业2000余人。
整顿恢复阶段(1976-1979)
1977年秋撤销了“专业班”,实行按程度编班,因材施教。1978年秋停办了长堰分校。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作了调整,加强了语文、数学的教学,快班还加强了外语教学;取消“工基”“农基”课,恢复了物理、
化学和生物课,都根据“双基”要求查缺补漏。1978年春,学校被确定为省首批办好的20所重点中学之一。同年
恢复高考时,该校上大专线41人,为全地区之首。
1978年秋季,学校恢复在全地区8个县择优招生,共招收高一新生456人(其中从7个县招生106人)。新生入学后,按成绩编为9个班,其中快班2个。这一年全校共23个班,学生1226人。1978年12月,陈泽延同志调离学校,校革委会副主任黄保良主持工作。
1979年学校改名为“
湖北省恩施专区第一中学”,规模确定为18个班。同年4月,
裴国栋同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黄保良、
邢身虎、罗功茂任副校长。军代表、工宣队全部撤离学校,学校又恢复了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同时恢复重建了教育工会和团委会。
新世纪发展阶段(2000年以后)
2003年起,学校开始实行分层教学,设立了第一个理科阳光班,随后逐步设立文科阳光班。2011年4月,学校搬迁至龙凤新校区后,学校继续坚持各类班级共同管理,社会助学班(指接受社会助学资金项目而办的班,主要针对学习成绩特优、家庭生活特困的学生,包括“慈善阳光班”、“国税阳光班”、“珍珠班”、“同心班”等)、国家助学班、
理科实验班、文科实验班、常规平行班、美术特长班、音乐特长班、体育特长班、传媒特长班、英语国际班等十类班级共同发展。
2014年至2018年,学校先后有71人被
清华大学大学、
北京大学录取。每年有100余项教育科研成果受到国家、省、州的表彰,每年均有600多名学生在全国数、理、化、生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在2018年高考中,600分以上585人,文理科上全国一本线1339人,录取到北大清华一共22人,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424人。
2018年5月8日,在州教育局的组织下,恩施高中与杭州二中签订了《恩施高中与杭州二中结对帮扶协议》,帮扶期限从2018—2020年。该协议以提高恩施高中办学水平为目的,围绕用人机制改革、师资力量培训、教研教学、信息化建设以及新高考的施行等问题,进行学习交流活动。
2018年8月,恩施高中与恩施市三中签署了
集团化办学协议,采取有效措施打造师资、教研、教学、评价、管理的共同体,通过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023年1月,学校设有班级78个,学生4200余人,全部在校食宿。在编在岗教职工354人,其中研究生学历47人,正高级教师10人,特级教师7人,湖北名师2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2人,受到省州级以上表彰115人。
办学条件
硬件设施
学校校园依山就势,靠山面水,景色宜人;与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相结合,共同打造出具有浓郁的土苗文化特色校园,被人们称为"全国醉美校园"。学校建有有
多媒体教室105间,
信息技术教室4间,通用技术教室2间,电子阅览室2间,物理、
化学、生物实验室各8间,音乐舞蹈蹈教室3间,美术教室3间,一键录播教室146间,1个校园电视台,1个标准足球场,10个篮球场,4个排球场等。
学校的办公、教学、后勤和安防管理等全部实现了数字化。高标准建设了学生食堂、学生公寓,食堂配备爱心菜谱,满足同学们不同口味需求;学生公寓配备有淋浴间、卫生间、空调等设施。
办学规模
恩施高中位于恩施市龙凤镇三河村,校园占地710亩,
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设有班级78个。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有教职工359名,学生4200余名。2024年学校高一招生共1380人,其中统招生占20%,
指标生占80%。高一新生入校分26个教学班,包括奥赛班、阳光班、实验班等。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在编教职工353人,其中专任教师334人,硕士研究生学历66人,高级教师149人,正高级教师12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人大代表1人,特级教师6人,湖北名师2人,
湖北省优秀教师2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人,湖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州硒谷英才7人,州教指委主任委员7人,州教指委成员25人。
优质课程
在"一师一优课"活动中,获得省部级优课35节,州级优课167节,占全州获奖总量的90%。在2023年"基础教育部级精品课"比赛中,学校有6节课例入选"部级精品课",位居全省第一;在湖北省"基础教育精品课"选中,16节课获省
一等奖,位居全省前三;在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基础教育精品课"比赛中,有33节课获奖,位居全州第一。
办学成果
学生成绩
升学成绩
2023年高考,恩施高中获物理类历史类全州双状元,历史类特征分全省并列第一。其中物理类最高分702分,680分以上17人,600分以上520人;历史类最高分675分,650分以上14人,600分以上158人。有27人被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487人录取到985高校,830人录取到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原一本线)上线率93.5%。
2024年高考,恩施
高中有38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重点本科(特殊线)上线率达到97.3%。
竞赛成果
2022年3月20日,在“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杯”全国中学生外语素养大赛
湖北省决赛中,恩施高中全校三个年级共102名同学获省级
一等奖,106名同学获省级
二等奖,140名同学获省级
三等奖。其中,高二(12)班田浚祺同学(指导老师:向
孟瑶)、高二(15)班谭智愚同学(指导老师:谭红梅)、高二(19)班翟翊冰同学(指导老师:向孟瑶)三人脱颖而出,顺利晋级全国总决赛(湖北省共计30名学生晋级)。恩施高中荣获“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2022年5月,在第十五届“
“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全国地理
科普知识大赛中,2021级学生共53名学生获奖,其中9名学生获
一等奖,19名学生获
二等奖,25名学生获三等奖。
教师获奖
2021年12月,空军招飞局广州选拔中心和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联合授予段若宜老师“空军招飞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23年3月10日,恩施高中的语文教科室杨漫老师在第一届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七校同课异构”赛课活动中获“一等奖”。2023年11月10日,在“湖北好课堂”评选活动中,恩施高中教师齐征琳获得高中语文单课组全省第一名。
校园文化
学生活动
2023年12月29日,2023“
甘霖思源”读书奖学金颁奖典礼在综合楼三楼报告厅举行。全校三个甘霖班班主任及151名学生全部参加。 此次活动评选出
一等奖3人,每人获得奖学金1100元;
二等奖6人,每人获得奖学金700元;
三等奖10人,每人获得奖学金500元;
优秀奖19人。
2024年5月4日,恩施高中举办2024届高三学生成人礼暨远足活动。学校领导、高三师生与家长代表一同出席活动,恩施高中党委书记、校长
谭斌以《十八而志,拼搏圆梦》为题致辞。共同见证2024届高三学生十八岁的荣耀时刻。
文化讲座
2019年12月4日,
武汉大学“武大水院”奖学金颁奖仪式暨院长报告会在恩施高中举行。武大水利水电学院院长
黄介生教授、电子信息学院院长
李德识教授、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
杜清运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水利与社会》《电子信息:引领与推动》《资源环境与人类未来》的报告,为恩高学子讲解相关专业,引导同学们制定职业规划,树立科学报国的远大目标。
2023年4月20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周勇教授来恩施高中为同学们做题为《新闻舆论工作的历史方位与时代使命》的学术讲座。讲座从“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格局”“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激活新闻舆论工作参与国家治理动能”和“讲好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故事,有效提升国际话语权”等三个方面展开。
慈善助学
2003年7月,
湖北省慈善总会在全省举办4个阳光班,恩施高中成为阳光班的办班学校之一。在阳光班的办学过程中,恩施高中探索出以“说、写、读、看、健”为主要内容的“五字”教育策略。2006年7月,湖北省慈善总会执行会长何运杰出席了恩施
高中首届阳光班的毕业典礼。此后恩施高中阳光班顺利通过了
湖北省慈善总会的考核和验收。一些企业家和慈善人士也纷纷到学校考察,开展慈善助学活动。2010年秋季,
浙江省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在恩施高中开办了“珍珠班”,由台湾慈善人士吴辅世、黄崇美夫妇资助,命名为“崇世珍珠班”。崇世珍珠班招收了5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每名学生在高中阶段能获得16500元的资助。2011年秋季,浙江省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在恩施高中又开办了两个珍珠班,共资助100名优秀贫困生,在3年内提供75万元资助款,帮助受助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圆满完成学业。
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从2011年秋季开始在恩施高中开办少数民族高中班,面向全州招收50名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贫困生,高中3年共资助每名学生15000元。
学校领导
以上数据截至2024年4月29日。
杰出校友
参考资料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恩施州高级中学.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育局.2024-02-29
公共企事业单位.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育局.202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