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疃
山东海阳市小纪镇下辖村
明弘治二年(1489年),孙姓在此建村。传说村中曾有人在朝为官任大夫,故命村名大夫。另一说为清顺治(1644-1662年)建村,因建村处有一石人,身着大夫服饰,遂取名大夫疃。大夫疃位于小纪镇东部,地处东经121°02′,北纬36°50′。南与阎家庄为邻,北与西口村相连,西与南台水库相望,东与下碾头村为邻,隶属小纪镇,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全村辖区总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6.5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转基因甘薯、大豆、花生、苹果、蔬菜、芋头等。 2002年,全村220户,570人,全村均为孙姓汉族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大夫疃小学,学生100多人。之后,学校教学设施逐步配套,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20多人。大夫疃秧歌是海阳大秧歌的主要流派之一,全市闻名。村重视科技教育,多次聘请专家来村讲授果业管理技术。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度日。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人均存款4000元,全村有各种运输车40辆,摩托车50辆,电话100部,彩电100台,电冰箱20台,洗衣机2台。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全是草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方米。1987年,村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到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集体福利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3年,村购买16mm电影放映机1台,自放电影;投资5万多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86年开始,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参军的青年每人奖励100元。1990年,村民自发的组织起来,从山上引下了山泉水,解决了多年吃水难的问题。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成立党支部。在党支部领导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组,并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村民支前、发动地方武装参军参战。1949年10月,村党员身份公开。曾有孙贯三、孙明斋、孙殿国、孙殿升、孙殿甲、孙洪兰、孙殿荣、孙丕江、孙殿本、孙永乐、孙云香、孙永松、孙殿聪、孙宝龙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02年,有党小组3个,党员34名。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委会。1968年,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地方武装、治安、妇女等组织。曾担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的有孙洪兰、孙殿臣、孙殿东、孙殿信、孙殿荣、孙殿宝、孙殿本、孙云峰、孙绍和、孙丕涛、孙殿甲、孙殿海、孙云香、孙丕江、孙永松、孙宝龙、孙殿水、孙殿臣。1999年5月,孙殿水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2002年5月,孙殿臣当选村委主任。
参考资料
小纪镇机关干部当起民情联络员.大众网大众数字报.2024-04-09
烟台市文物保护单位基本信息.烟台市人民政府.2024-04-09
目录
概述
社会进步
组织建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