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
长江南岸支流,在安徽省
南陵县境内。《中国历史地图》记载:西汉时,漳河名
淮河,
北宋时称漳淮水,元明两代上游(南陵以上)名漳水,中游(南陵至三埠管)名淮水,下游(三埠管以下)名明江,
清代统称漳河。
漳河发源自南陵县南部,纵贯南陵县境,下游为南陵县与
繁昌区的
界河。自南向北,至澛港入长江。全长115公里,流域面积1359平方公里(一说流域面积1450平方公里)。有分支与
青弋江沟通,形成长江南岸水网。漳河是南陵县的主要河流,
航运、灌溉作用很大。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漳河有两支源头:一支源自
南陵县西南部
何湾镇绿岭村(原绿岭乡)荷花塘,另一支源自南陵县南部烟墩乡水龙洞。两支源汇合于三里店,西汇峨岭河,至南陵县城后,再纳后港、西港、中港等诸水,南陵县境内80公里。
南陵县城以下,漳河流经水网平原。主流自肇家埠至三埠管,河道长20公里,为南陵县
许镇镇(原黄墓镇)与
繁昌区之界河自南向
北流市。进入芜湖市区境,经弋江区石硊镇、
三山区峨桥镇至弋江区澛港镇入
长江。
下游分支
在肇家埠东,漳河经三叉(岔)河向东流,经资福(富)河
湾沚区分流与
青弋江沟通,合孤峰河,北经
奎湖入上潮河,至三埠管仍归漳河。
在石硊镇风福村三埠管,经荆山河,入芜湖县与青弋江沟通,芜湖县境内长31公里。河面平均宽143米,
河漫滩宽298米,呈蛇曲形态,支流很少。全长115公里,流域面积1359平方公里(一说流域面积1450平方公里)。
河道特征
南陵县城以上的上游河道属山间溪流,河床陡峻,比降2.3~4.5‰,河面狭窄,水位变化幅度大,汛期暴雨极易形成山洪暴发,干旱季节则断流。县城以下的中游河段,河宽80~140米,比降0.15‰,水流平缓。三埠管以下的下游河段,河宽120~200米,比降0.12‰,河道弯曲,淤积严重,洪水期水位高出两岸地表1.45米。
漳河下游
南陵县与
芜湖市交界地带,河湖交织,相互串通,港密布,水体流向多变,汛期极易形成洪涝灾害,为一纵横交替的水网地带。
水文特征
据肇家埠站实测资料,漳河多年平均水位10.26米,最高水位17.21米(1983年7月3日),最低水位7.12米(1967年2月1日);多年平均流量8.28秒立方米,多年平均最大流量14.9秒立方米(1969年),多年平均最小流量6.8秒立方米(1968年);月平均最大流量91.5秒立方米,(1969年7月),月平均最小流量0.11秒立方米(1966年8月)。历年最大洪峰流量1440秒立方米(1983年7月5日),历年最小洪峰流量108秒立方米。干旱季节亦曾出现断流(1968年,1978年)。正常年份流入
长江年总水量8.42亿立方米,最丰水年份达15.23亿立方米,最枯水年份仅4.93亿立方米。
支流水网
漳河主要支流有长河,资福河、荆山河。荆山河与资福河使漳河、
青弋江相互串通,并与圩区一些通水渠道相连,构成这一地区纵横交错的水网。
长河,在漳河左岸,从
繁昌区至峨桥入漳河,长27公里;
荆山河,从三埠管向北经淘米渡、竹丝港、小荆山至
湾沚区卜家店与青弋江相接,长25公里。
资福河,联通青弋江和漳河的主要河道。自芜湖县西河镇向西,青弋江分支河道曲折,至三叉河与孤峰河相交入漳河,北经金家阁河归漳河,全长29里,河面宽60~100米,比降0.1‰,水流平缓。中渡常年平均水位9.04米,最高水位12.62米(1983年7月4日),最低水位7.90米(1968年2月3日),可通2~5吨
木船。
孤峰河,自泾县中村乡沙龙山北麓,向北至三岔河汇漳河东分支资福河,境内全长37.3公里。该河大部分流经
青弋江河谷平原,河面宽30~40米,水深0.5~1.8米。
后港河,全长63公里源自
南陵县西部戴镇、工山、麻桥等乡,计有6条支流,呈树枝状,经县城入漳河。河床陡,比降18‰,河面宽8~30米,汛期易发生
山洪暴发。
上潮河,东向西在三埠管与漳河相接,河道曲折,南陵县境内全长14.37公里,为本县与
湾沚区之北界河。水面宽15~65米,比降0.1‰,水流平缓。三埠管多年平均水位8.02米,最高水位11.0米(1983年7月5日),最低水位6.25米(1968年2月4日)。河道淤积严重,每至汛期,水面高出两岸地面2.5~3米,又受长江水之顶托,沿岸水灾频繁。
奎湖,又名奎潭湖,
南陵县东北部,水面7167亩。湖盆为一沉溺
洼地,经长期积水形成湖群。湖面大小不一,多呈南北向。较大者有奎湖、浦西湖、石板湖、池湖、清浦塘、白塘湖、莲子湖、东塘、上下黄塘、西冲湖、下塘、蒋塘、鸭湖塘等,水深一般在2米上下。蓄水量7200万立方米。资福河、上潮河是横贯湖群主要河流。河、沟、湖、港连为一体,是本县主要水产基地,但由于历年盲目围湖造田,已损失水面3771亩,这不仅直接影响水产业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搞乱了原来水系,减少了滞洪面积,使湖群圩田的内涝和渍害日趋严重。
峨溪河,源于
繁昌区环城乡范冲。流经城关镇南门桥(古称上峨桥)于峨桥(自然镇、古名下峨桥)并入漳河。流程约23公里,流域面积160平方公里,河底宽5至60米,深4至6米,最大泄洪量每秒290立方米。平槽河宽50至350米。属
季节河,雨季(4至7月)洪水暴涨,枯水期上游断流。
泊口河,源于繁昌县新林乡荷花岭,自南向北,与龟山附近湖洼融成一片,至浮山乡泊口闸泄入漳河。流程近9公里,流域面积约35平方公里。河宽5至20米,深3至5米,最大泄洪量每秒100立方米。初步勘察,列为响水闸蓄能电站主要水源。
竹港河,漳河水系,桃木渡至善瑞乡李阜东,长6公里,属上潮河与荆山河的串通河。
水利概况
河道治理
后港河是漳河流域一大支流,汛期
山洪暴发,上游河岸崩塌地面行洪。下游干流弯曲狭窄,过水断面小,又受两桥阻水,潮水顶托,渲泄不下,洪水泄留在两岸农田中,使马山、滨玉、城西、上港等大队农田受淹。1960年、1969年、1970年3次洪水,受灾面积达2万亩。1976年12月,治理后港河工程正式动工,上自徐家桥,下至漳河口,全长3319米,土方98.37万立方米,配套
建筑工程7座。至1977年1月中旬基本完成。新开河道为复式断面,河底宽30米,边坡1∶3,两岸平台宽各为8米,平台以上内外坡1∶2,南岸堤顶宽7米,北岸堤顶宽4米,河底高程7~7.66米,堤顶高程14~14.66米。
圩堤
下林都圩,位于漳河右岸,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由68个圩坝联并而成。圩内有奎湖、黄塘2乡及黄墓镇21个村委会,4.08万人口,堤长39.36公里。该圩东北与
湾沚区麻凤圩、南圩、十连圩分界,西与
繁昌区大有圩隔河相望,南与上林都圩隔埂毗连,东西北三面环水,沿堤漳河长度10.5公里,上潮河24.5公里,许镇河4.63公里,圩内总面积68.8平方公里,耕地5.51万亩,水面2.8万亩。该圩由南向北倾斜,沿堤四周低,中间高,地面高程6.8~9.5米,堤身矮小,上受
青弋江、漳河洪泄,下受
长江水位顶托,黄墓至殷家嘴长度25公里,是洪水江潮汇合处。
上林都圩,位于漳河右岸,沿河堤长11.07公里,西与繁昌县永庆圩、大有圩以漳河为界;南至资福河,沿河堤长12.8公里,与西七圩以河为界;东至许镇河,沿河堤长6公里,与东塘圩以河为界;三面环水,北以横埂与下林都圩毗连。地面高程10~12米,该圩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5个圩联并而成。1960年,中林都圩、文村坝并入上林都圩。1970年李阳圩、林都上坝又并入,使圩堤长度由42公里缩短为33.76公里,保护面积34.8平方公里,耕地1.93万亩,沟塘水面6345亩。
水库
石峰水库,小(一)型水库,位于
南陵县家发镇(原属麻桥乡)团山脚下石塘李村,属漳河流域,集雨面积12.2平方公里。原计划最大坝高18米,坝顶高程48.8米,内外边坡1∶5,坝顶宽4米,总蓄水库容11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9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1.8万亩。放水涵洞采用斜卧涵工结构,库区移民294户,占用农田1935亩。1959年11月24日动工,至1960年4月30日,始蓄水受益,1960年8月3日,洪水冲毁了放水涵洞的消能设施,总干渠被冲溃,放水涵与大坝衔接处发生渗水。1963年11月10日续建,最大坝高11.5米,坝顶高程43米,坝顶宽3.5米,灌溉面积8500亩。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校核100年一遇。1972~1975年间,灌区开挖主要排灌渠3条,计长22公里,斗渠6公里,东西干渠较原设计提高2米以上,受益范围由原来5个大队扩大到8个大队,灌溉面积扩大到7150亩。1981年
安徽省水利厅核定“石峰水库灌区配套工程”。至1985年8月,全部配套工程竣工验收。经过3年的灌区工程配套后,1990年受益有工山乡的新岭、万安、工一、工二、工山、土白一、土白二、栗阳8个村委会及麻桥、桂山乡的石峰、桂镇两个村委会的部分村民小组,灌溉面积由原设计8500亩扩大到11632亩。坝高13.58米,坝顶高程44.58米,坝顶宽10米,外坡1∶2.4,内坡1∶3,坝顶挡浪墙高程45.98米,蓄水总库容71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40万立方米,溢洪道纵横断面整齐稳定,最大安全泄洪流量120.8立方米每秒,防洪标准达50年一遇,放水箱涵系钢筋混凝土结构,孔径0.8米,设计流量为1.42立方米每秒,管理运行正常。
航道港口
漳河从元代(1271年)至民国是
皖南地区重要的航线,县城北7.5公里的仓溪是漳河第一个自然码头,
皖南山区的粮食、土特产均由此转运。解放后,据肇家埠实测河床断面,1982年比1957年已高出1.13米,一则有碍通航,枯水季节仅1~2吨
木船通县城,洪水季节可通5~20吨船只;二则泄洪能力降低,一遇暴雨,易成水患。
漳河航道,漳河,全长115公里,本县境内87公里,河面宽80~135米,县境通航里程自城北龙门桥至三埠管地段全程34公里,在资福河口和三埠管地段与资福河、上潮河沟通。明、清时期,漳河河宽水深,百吨
木帆船汛期可抵县城。10吨级木帆船上达三里境。民国期间,战火纷绕,河道失修,河床淤塞,通航期与航程缩短。
解放初,
南陵县至芜湖漳河航道里程为74公里,每年5~10月可通航10吨级小
轮船,常年可通行10吨以下木帆船,通航能力为6级,通航早期保证率为40%,最大通航能力为100吨级。
520世纪50年代起,漳河上游毁林开荒,泥沙流失,河床淤积抬升,河滩裸露,航道变差。1956年11月,在仓溪至城关7公里河道打坝蓄水(1961年冬拆除)。1957年始对航道进行治理,清除暗桩40余根,在泉塘桥、花家滩、螺丝滩等处扒滩挖浅6处,长83米,宽11.5米,深4.3米。1964年,组织民工1036人次,治理漳河航道,扒滩22处,长5.5公里,平均宽度2.2米,清除航道中的暗礁和暗石。但由于上游山地因暴雨冲刷,泥沙淤积河床,量大面广线长。至80年代末,城关以上航道已断航;城关以下航道通航期大为缩短,
运输量大幅度下降;100吨级船通航仅1至2个月,20吨级船通航2至4个月。漳河的现状引起市、县政府的关注和交通部门的重视。1990年,氵鲁港至城关龙门桥段按6级航道标准进行疏竣,已疏竣氵鲁港至资福河口段,完成土方128万立方米。资福河口至滨土堪力段的疏竣正在施工。
漳河原定为4级河流,1963年改为5级河流。属
季节河,洪水季节水位暴涨,枯水季节水浅滩裸,河床呈
梯形,流速慢,冬季不结冰,河床主要是沙石,流速为1.5立方米每秒。漳河航道上设有城关港口,黄墓镇土石结构码头,沿途有渡口25座。
繁昌区境内,漳河从马仁渡经小淮,峨桥至鲁港49公里,水深最小为0.9米,一般为3.6米,底宽最小为7米,一般为13米;
峨溪河,从县城至峨桥17公里,水深最小为6米,一般为0.9米,底宽最小3米,一般为6米。
芜湖市境内,漳河航道由澛港经峨桥、石、黄墓至
南陵县。县境内自澛港大桥至三不管,长31公里。明清时,百担
木船可通航南陵三里店,民国29年至33年1940—1944
泰昌、三九两
轮船公司有轮船开芜南线客运。建国后,泥砂淤积,河床抬高,通航受阻。枯水时,多处浅滩显露,只通航小木船。丰水期,100吨轮船可通南陵。
南陵港口,明、清时期,漳河沿岸以龙门桥为中心形成自然岸坡码头。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普济公司客轮行驶
芜湖市至县城,停靠北门码头。民国期间,以龙门桥为中心码头密集,建有小码头、澡堂巷码头、洋船码头、城北有滨土堪力夜行船专用码头,均为石片阶梯式,城西有塘桥码头,东门有小桥码头和东桥码头,均为自然坡岸简易码头。
1954年4月,交通部门投资51.47万元,在龙门桥港区新建片石石阶码头1座。长16米、高4米。1956年,港区停靠能力为190艘船舶。是年,建成仓库1座,容量339吨。码头从业人员154人,日装卸量10吨。1965年起,又陆续在港区扩建片石码头9座,露天货场5660平方米,仓库1幢204平方米。1966年设立南陵中心港务站,有职工4人。1980年,南陵港务站有站房200平方米,办理本县至
芜湖市内河客货运输业务。1982年停运,中心港站尚存,2人留守。
南陵港在县城龙门桥至倒桥,长100米。港口水域面积5万平方米,陆域面积3万平方米,河面宽50米,码头前沿一般水深3米,枯水季节为0.3米。港区停泊地段西岸系片石坡阶码头,东岸为自然坡岸,6~10月份可容10艘100吨级船舶装卸和锚泊。1956~1990年,南陵港客运吞吐量最高年份为11.28万人次,最低年份3.29万人次;货运吞吐量最高年份168万吨,最低年份2.6万吨。
引水涵闸
都斗门,位于
繁昌区中沟乡铁塔村漳河大堤。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清雍正三年(1725)被洪水冲毁,经
乾隆十年(1745)、
爱新觉罗·旻宁三年(1823)两次重修。后因迭遭大水、仓内梁断,闸板难上,
咸丰五年(1855)大修。1966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闸孔宽2米,高2。2米,闸身长40米,用5吨启闭机、手电两种方式启闭闸门。受益农田0。55万亩,利及三山、中沟、峨桥3个乡镇,为保大圩重点涵闸之一。
亮斗门,位于
繁昌区新林乡大有圩和漳河大堤上渡口。始建于
清代末年。1954年大水后重修,为圬工老式
斗门区,孔径高2。6米,宽1。6米。1970年改建为闸孔径4×3米的涵洞式水闸,钢筋混凝土结构,闸身长24米。防洪控制面积14。96平方公里,排灌效益1。43万亩,其中排涝0。78万亩,灌溉0。45万亩。1983年汛期,因
山洪暴发,外河水顶托,曾发生闸门关闭失误,导致内涝。当年冬修时,改建闸门,并延长闸身,总造价8。9万元。
江斗门,位于繁昌县荻港镇庆大圩江堤。1969年兴建,孔径1。6×1。6米,闸身长50米,闸底高程5。5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安装5吨启闭式启闭机1台,总造价5。1万元,受益面积0。38万亩。
峨桥闸,位于
繁昌区峨桥乡漳河大堤之上,为
峨溪河防洪控制工程。1970年冬兴建,1971年夏竣工。闸有4孔,单孔宽5米,高6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卷扬式启闭机。单孔流量189立方米/秒,总造价40万元。工程效益联接了保大圩与丰裕圩的漳河大堤,成为浮山、新淮两乡通往县城的公路桥梁,控制了峨溪河流域169。3平方公里的防洪面积。既能防止漳河倒灌,又能引漳河水灌溉,还可蓄峨溪河水
养鱼、行船,经济效益显著。
泊口闸,位于繁昌县浮山乡门楼圩漳河大堤的泊口河出口处,为泊口河控制闸。民国11年建,闸身长6。5米,因年久失修,闸底淘空,1952年重修。196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闸身为18。5米,孔高为5。5米,宽3米,后随圩堤培宽加高,1974年将闸身延长至15米,安装10吨手电两用启闭机一台,防洪控制面积为33.75平方公里。
流域概况
漳河流域主要在
南陵县境内。南陵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东界
宣州区,西连
铜陵市、
青阳县,南接
泾县,北邻
繁昌区、
湾沚区,总面积1263.7平方公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较复杂,西与西南属低山丘陵,岗峦起伏,沟壑众多,面积840.2平方公里;东为河谷平原,河网交错,沟渠纵横,面积135.6平方公里;东北属江河圩区,具江南水乡泽国特征,面积287.9平方公里。境内低山、丘陵、平原
平均海拔分别为400~500米、100~250米、10~12米。县境属
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降雨量1402.6毫米。境内
青弋江(过境河)、漳河、大通河、
荻港河、
孤峰河、资福河汇入
长江。县内交通便捷,205、318公路国道线穿境而过。县城北距
芜湖市市区42公里,南离
黄山148公里,西去佛教圣地
九华山86公里。县治城关镇位于县境中部,古名青阳城,自唐长安四年(704年)始为县治,后无变更,一直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薄太后陵历史悠久。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在境内牛山、甘公城、狮子山遗址发现的石器、陶器证明,在
新石器时代,县境便有人类栖息繁衍。
春秋,属
孙吴。秦时,属鄣郡。
西汉刘彻元封二年(前109年)置宣城县、
春谷县,县境属此二县。南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始置
南陵县。嗣后,易属
宣城市、
池州市、宁国府、
芜湖专区、宣城地区及芜湖市。唐亻喜宗
干符五年(878年),本县农民参加
黄巢起义军攻宣州,在南陵大败宣歙观察使
王凝,击毙
都统王涓。清末,太平天国革命席卷长江沿岸各地,南陵人民纷纷参加
太平军,坚持反清斗争前后持续达8年之久。
宣统二年(1910年),本县两次爆发了有数千人参加的抢米风潮,更是体现了南陵人民反压迫、反饥饿的抗暴斗争精神。宣统三年,南陵在
安庆市、
芜湖市学习的学生,积极参加
孙中山领导的
辛亥革命,为推翻封建王朝、建立中华民国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南陵县物产资源丰富。境内土质肥沃,水域多被利用,盛产稻、油、棉、茶、桑等农作物300余种,青、草、鲢、、鲤、、鲫等经济鱼类88种,以及藕、菱、
荸荠等,素称江南“鱼米之乡”。全县有林面积38万亩,乔灌木树种350余种,植物中药材625种,动物中药材67种,珍贵动植物和中药材有
扬子鳄(属国家扬子鳄自然保护区)、
金钱豹、
白鹇、
大山羊、
三角帆蚌、
凤丹、
红楠、紫楠、银杏、
八角莲、绞股兰、
杜仲、
龟板、
鳖盖子等。地下蕴藏的有铁、锰、铜、铅、锌、、锑、金、等金属矿10种,
白云石、
方解石、磷、石英石、硫、铁、
大理石、
石灰岩、石墨、
正长石、重金石、
玄武岩、
沸石、澎润土、
珍珠岩等非金属矿13种,20余处,尤以铁、铜、白云石、大理石、石灰岩、矿泉水,储量大,品位高,宜于开采。县境东北部蕴藏石油、天然气,有待探明。
南陵是安徽省主要的农业县份之一。农、林、牧、副、渔五业俱全,粮、油、棉、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种类繁多,尤以盛产大米久负盛名。1987年列为全国优质米生产基地县。在1988~1990年全国农产品展销会上,南陵优质大米连续三年获特别奖。1990年列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蚕茧、
烤烟、绿肥种子、杂交西瓜制种、
荸荠、藕以及名贵中药材丫山
凤丹,优质高产,畅销省内外。已成为全国优质绿肥生产基地、全省杂交西瓜制种基地、商品猪基地、皖南优质烤烟生产基地。
形成以食品、机械、化工、建材为支柱产业,多种经济形式并存,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宫灯牌”宣纸、合页被评为部优产品,维纶线骨架Ⅴ三角带被评为省优产品。
本县属吴楚文化。据已发现的大工山古矿冶遗址,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举世罕见。这里发现的早在
西周就采用竖炉炼铜,使铜与渣分流出炉的技术早于
欧洲各国,发掘的一批冰铜锭把全国
硫化矿冶铜史向前推进了400年,誉为“古铜都”,填补了古
吴越和古
扬州市青铜文化。本县出土的
春秋吴王光剑、
青铜龙耳尊、漆砂砚,被称为中国文物精品;民间刻铸的丹阳镜、青羊镜,更是造型别致、工艺精巧。历代文化交流频繁,诗文著述颇丰。历史学家
何琦,著《三国评论》百余篇,驰名
晋朝史坛。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两度携家寓居境内,遗有诗作15篇,其《南陵别儿童入京》被载入中国诗史,代代传诵。号称“诗中十哲”之一的
晚唐诗人张乔所著律诗,存二卷被载入《
全唐诗》中。明代丁应诏参修《
永乐大典》。明末盛此公著作数十种,因时有新意,“不中有司尺度”,一生未仕,被后世学者赞为“奇人”、“奇文”。
清代历史学家
汪越,撰《
读史记十表》,海内外著名学者
梅文鼎为之作序,收入《
四库全书》,并受该书总
纪昀推崇。诗人何一化作《文澜赋》数千言,为江南文人所传诵,赞其诗为“李、杜之遗”。文学博士
梅光迪,“文章学问奄有东西之长,不可多得”。
徐乃昌校勘刻印古籍数百种,著名学者
王国维赞其“朝访残碑夕勘书,君家故事有新图”,许多
善本乃至孤本经徐刊刻珍藏才免于泯灭。与此同时,目连戏《
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在本县北乡流传,融合地方语言习俗、民间武术杂耍,逐渐形成具本地特色的目连戏,深受民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