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出生于1944年,他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作曲家
约翰·塔弗纳的后代。
1997年,他的合唱作品《雅典娜之歌》在
戴安娜王妃葬礼上奏出。塔文纳最著名的非
声乐类作品当属
大提琴协奏曲《防护面纱》。2013年英国当代著名作曲家约翰·塔文纳爵士当地时间12日在其位于英国
多塞特郡的家中去世,享年69岁。
塔文纳,1944年1月28日出生于英国伦敦,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作曲家约翰·塔弗纳(1490-1545)的后代。作为一个十几岁便在伦敦长老教会弹奏
管风琴开始音乐生涯的音乐家,塔文纳说,“我面对上帝的方式就是一直在写作音乐。”塔文纳曾在皇家音乐专科学院学习,24岁时被《
卫报》誉为“年度音乐界的最大发现”。身高6英尺6英寸(1.98米)的塔文纳20多岁时便已是优雅迷人的绅士,他常以自己精瘦颀长的身材以及蓬松飘逸的长发对这个世界投以专注的目光。但那份干练的瘦削最终导致了他在晚年患上马凡氏综合疾病深深折磨。
他自幼是英国长老会教徒,33岁改入了东正教。通过
俄罗斯东正教会,塔文纳的音乐转向了精神性世界。这种转向让他创造了一系列极其简洁而又长度惊人的作品,其2003年创作的《殿堂的帷幕》便长达7小时。这种精神性的趋向日后也成为了人们批判塔文纳的话柄。他被贴上“圣洁的极简主义艺术家”的刻薄“标签”,人们谴责他那些易于理解的合唱作品是“轻松的古典音乐”,好像他作为作曲家所做的事情就是挖掘廉价和肤浅的新世论。
2000年开始感受其他宗教信仰带来的灵感。他超越了基督徒的虔诚,将
印度教、
伊斯兰教、佛教和
美洲原住民的信仰都融入音乐中。“我试图回到
柏拉图所说的,天地曾经混沌一体,以单一原始的姿态存在,那就是神。”他说。中国编舞家
沈伟去年登台国家大剧院舞蹈节的作品《声希》,便运用了塔文纳柔美的旋律与西藏喇嘛的诵经念咒跨文化交融,效果慑人。
塔文纳出生于1944年,他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作曲家
约翰·塔弗纳的后代。塔文纳曾经在皇家音乐专科学院学习,早在他24岁时,就被《
卫报》誉为“年度音乐界的最大发现”。
塔文纳最为著名的当属他的
宗教音乐,他自幼是英国长老会教徒,33岁也就是1977年他改为加入了东正教,这对他的作品也产生了影响。他的作品大都是宗教性的合唱,其中以无伴奏合唱最为出色。他早期作品受到晚年的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和梅
西安市的影响,之后向以
阿沃·帕特为代表的神圣简约主义靠拢。塔文纳是
安东·冯·韦伯恩和埃利奥特·卡特的崇拜者,在卡特去世时,塔文纳曾经表示,卡特做到了其他现代派作曲家没有做到的事情,就是在自己生命最后十年将现代派作曲所有的焦虑感剥除,创造了愉悦和美。塔文纳一直希望让自己的音乐具有独立存在的客观性,远离各种主观焦躁。
《雅典娜之歌》1997年和
艾尔顿·约翰的《
风中之烛》一起被戴妃的崇拜者所记住,但这两首作品都不是为戴妃的葬礼而创作。1993年,一位名叫雅典娜的女孩死于车祸,塔文纳感怀生命的飘逝而写了这样的作品。塔文纳最著名的非
声乐类作品当属
大提琴协奏曲《防护面纱》,这部创作于1989年的作品灵感来自圣母在战争中取下其面纱保护教徒的故事。2003年塔文纳的《圣殿的帷幔》也是其典型的宗教性作品,这部弥撒的总谱厚达480页,演出时间达到7个小时。就像他希望的,在疏远东正教后,塔文纳作品里的视野更加开阔,印度音乐、西藏寺庙里的钟声都被他用于自己的创作。1992年和1997年,他两次获得水星奖提名。他也被人们认为是二战后
英国最重要的作曲家。2000年因为他在音乐上的贡献受封为
架子鼓。
塔文纳的健康问题由来已久,早在1979年他就遭遇了
中风的困扰,1990年被诊断出患有
马方综合征,这是一种遗传疾病,可以导致心脏缺陷。之后他还经历了两次心脏病发作以及脑部肿瘤的问题,其中2007年的那次心脏病发作尤为严重,让他在重症监护室待了6个月。据说,他在家中去世时很平静,留下了妻子和三个孩子。在他去世后,卡拉伦斯宫发言人称,
威尔士亲王查尔斯感到非常难过,而塔文纳也是查尔斯最喜欢的作曲家。
乐评人谢力昕指出,塔文纳的音乐往往和死亡联系在一起,这其实和作曲家的信仰有关。宗教感深厚的人对死亡的思索和感触往往会超出常人,而对死亡到底是心怀恐惧、虚无、神秘主义式的崇敬还是将其视为一种拯救的途径,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