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是
成安县边董白马寺,
赵都成安县
封边董村内,有一座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寺,边董白马寺。据传,边董白马寺原为古庙,老庙起建时间不详。
北齐年间,佛教大乘禅宗第二祖
慧可大师在继承了禅宗大业后,
邺城遗址一代是他传法的重点区域,佛教在这一地区得到了大力推广,邺城周围是当时佛教最兴盛的地区,方圆聚集着大小佛寺四千余所,很多的本土庙堂因迎奉佛祖而变成寺院。
成安匡教寺是慧可大师讲经说法的场所,成安县二祖村又是慧可大师圆寂的地方。当时边董村东至匡教寺不过二十华里,北至二祖村不过十华里,西南至邺城四十华里,可见,佛教在边董村一带的兴起与慧可大师有着密切的联系。边董白马寺有
清代碑文记载:佛教,
达摩慧可始也,世称慈尊,莫不其钦若,勤其焚循,此寺之染所由兴也。东四十里,有边董村者,旧有古刹,父老相传,白马西来驼经文以遗迹,因此名为白马寺焉。因此可以断定,边董白马寺北齐年间已初具规模,
唐朝时兴起,元末明初,因
黄河、
漳河之患,寺庙墙垣倾,荒凉垢敝,及至明朝万历年间,经过大修后的边董白马寺,再度辉煌,开始了有碑文记载的历史,相传至今。
一千多年过去了,如今的边董白马寺,历经大自然的
洗礼,以及人为的毁坏,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以往宏大的建筑规模已不复存在,只有那躺在草丛中的残砖乱瓦和掩埋在土中的碑头、碑身和碑座,在诉说着曾经的磨难和辉煌。边董白马寺现存有明万历十三年、清
康熙四十年和康熙四十五年三块巨大石碑,碑文中详细记载了明、清两朝重修白马寺的经过。清康熙四十年重修边董白马寺碑文记载:创始莫稽,重修有据,一修于胜国,神宗十二年高僧兴朗再修。明万历十三年重修白马寺后殿新绘水陆神像创建山门碑记详细记载了那次大修的经过。碑文上说,兴朗,号秋月,
临漳县人,十六岁授于东乡白马寺为僧,万历元年用白金三十两前往金陵,绘画寺内水陆诸神之像三十多轴,绘完之后,步行背着回来,安奉于白马寺内,之后,又感叹本寺的后殿因年久失修,眼看就要倒塌,于是又下定决心,号召大家一起修缮后殿。不久,后殿修好,又念寺无山门,于是又集资创建山门。这三件事完成之后,正好于万历十二年冬,辽东广宁教授李应贞赴任途径边董村,虽为重修白马寺沐笔书丹以记载,第二年,也就是万历十三年乙酉月竖碑以记此大修的经过。这块石碑碑身巨大,高2.48米,宽90厘米,厚31厘米,碑头上双龙雕刻精美,碑座硕大,纵观方圆三、五十里之碑,有如此之大者,少之又少,盖莫能及。可见,当时重修之后的白马寺,规模之宏大,气势之恢宏。正如碑文之中赞曰:栋宇辉煌,
大日如来焕发。此时的边董白马寺规模巨大,气势辉煌,信善者众多,香客之云聚,开始了边董白马寺一段最为辉煌的时期。
直到
清代,
顺治八年以来,
漳河发大水,屡次泛滥,水势凶猛,房倒屋塌。清康熙四十年重修边董白马寺碑文记载:漳水澎湃,楹栋摧颓,风雨飘摇,墙垣倾圮,行人触目惊心,
住持扶胄扼腕。当时,边董村张学鲁、封尔公等九个人集资,带领附近的善男信女,不分昼夜,不到一年的时间,除了
大雄宝殿以外,其余建筑修缮一新。碑文中详细描述大修后的白马寺:千年古刹,燿殿宇,辉煌玉像,重光金容。焕彩园之树,又见华开日,叶之林,重闻鸟啭。及至
康熙四十五年,又在住持僧人庆玉的带领下,重修了白马寺大雄宝殿,碑文记载:四围已筑,而顶盖未冠,中途辄止。后又有善人张学鲁、康必兴、陈宗保、吴自茂等,塑佛出像,杉画金桩,合堂神祖,焕然唯新,财需万贯,功始告成矣。此次大修,历时五年多的时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至此,边董白马寺盛极一时,迎来了康乾盛世时期的又一次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中国佛教史上的又一次厄运降临了。历经磨难,饱经风霜的边董白马寺同样也遭受了灭顶之灾。寺院建筑悉数被拆,
塑像被砸,画像被烧,所有石碑全部推倒。白马寺毁于一旦,随后在其旧址上成立了边董供销社。及至
改革开放,在当地村民以及方圆众信善者的努力下,重新塑像佛祖,再造白马之身。每年的
春节前后,在白马寺前的饮马坑内,都要搭台唱戏,广传佛之教化,以祈国泰民安。然而,此时的边董白马寺大殿房屋破旧,后殿一片荒芜,与万历、康乾时期,已今非昔比。 2012年1月28日,农历壬辰龙年正月初六,遗失四十六年之久的边董白马寺之石雕
白龙马,在白马寺旁一农户院中出土现世。至此,由于在文革之初的破四旧运动中而被深埋地下的千年镇寺宝马,伴随着盛世龙年的到来将龙图大展,马到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