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的前身是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9纵队。该纵队是在抗日战争初期,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冀东暴动中保留下来的部分战斗力量基础组建的。
1938年7月,中国共产党冀热边特委在
八路军第四纵队配合下,发动和领导了
冀东20万工农抗日暴动,建立了抗日武装。之后,中国共产党又陆续派遣许多
中国工农红军干部到这支抗日武装力量中担任各级领导。10月,其主力撤到平西抗日根据地整训,留在冀东的三支游击支队便成了冀东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武装力量。
1940年7月,这支武装力量编为晋察冀军区第13
军分区,李运昌任司令员,李楚离任政治委员,辖第12、第13团,曾配合主力部队参加
百团大战。
1945年1月,奉
晋察冀军区的命令,第13军分区改为冀热辽军区,辖第14至第18军分区,隶属晋察冀军区。冀热辽军区组成后,投入抗日战争的攻势作战和战略反攻,北出长城,进军热(河)南、辽(宁)西。
1945年战略反攻后,冀热辽军区主力部队编为詹才芳、黄永胜两个纵队。同年10月,冀热辽军区划归
东北地区,11月又调回晋察冀军区。同时根据晋察冀军区统一整编部队的命令,冀热辽军区改编为
冀东军区,所属部队编成冀东军区第11、第12、第13、第14旅。
1945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晋察冀军区所属冀东军区11个主力团扩编为第11、第12、第13、第14旅,进军东北。1946年1月,第12、第14旅及第13旅第14团进至热河省平泉(今属
河北省)等地,参加
热河战役;第11旅和第13旅主力留冀东解放区,阻击进犯的国民党军。8月,第12、第13旅改编为
冀东军区独立第10、第11旅。1947年4月,冀东军区随冀察热辽军区改归
东北民主联军建制后,第12、第14、第15军分区各警卫(备)团大部组成独立第9旅。8月,独立第10、第11、第9旅依次改称第25、第26、第27师,在遵化县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詹才芳任司令员,李中权任副政治委员(后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后王逸群任主任),彭寿生任参谋长(后袁渊),共2.3万余人。纵队成立后,第27师留
冀东整训,主力挺进
辽西地区,参加五岭山阻击战、
京奉铁路(今北京―
沈阳市)破袭战、朝阳攻坚战及
义县西部地区追击战。10月,第27师归建后,第9纵队参加
东北地区1947年秋、
百师大战作战。1948年1月,改称
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归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建制。3~8月进行新式整军和练兵。9~11月参加辽沈战役,在攻击
锦州市的作战中,与第7纵队共同由城南突破,俘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副总司令
范汉杰和第6兵团司令官
卢浚泉。锦州解放后,参加辽西会战,而后转兵南下,参加抢占
营口市的作战。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仍属东北野战军建制,詹才芳任军长(后杨梅生、萧全夫),李中权任政治委员,袁渊任参谋长(后萧全夫兼),王逸群任政治部主任(后段德彰兼,再后张秀川)。后杨梅生、萧全夫任副军长,段德彰任副政治委员。所辖第25、第26、第27师及新调入的独立第7师依次改称第136、第137、第138、第159师,全军共4.7万余人。1948年12月~1949年1月参加
平津战役,先插至
天津市、
塘沽区之间地区,切断国民党军海上退路,同兄弟部队一起达成对天津国民党守军的战役合围。在解放天津的作战中,第46军及配属的第49军第145师担负由城南向北突击的任务,俘
中国国民党天津市市长兼北宁路护路军指挥
杜建时。2~3月,执行对国民党军第94军第121师、第101军第273师的改编任务。4月,第46军由
河北省霸县(今霸州)南下。5月编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建制。7月参加
湘赣战役。8月,长沙和平解放后,第138师担负
长沙市警备任务,第159师调归湖南军区建制。9~10月,军主力参加
衡宝战役,解放湘东南地区的平江、攸县、安仁、衡山、衡阳、耒阳等县市。11月,第138师归建,全军进至
衡阳市、
邵阳市(今邵阳)、
永州市、
郴州市执行
剿匪作战和经营湘南的任务。1950年1月,第46军改归湖南军区建制,詹才芳任湖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46军军长。1951年1月,移驻粤东,担负粤东海防任务。1952年9月,第46军编为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6军,参加
抗美援朝战争。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光荣岗位上,经受了各种锻炼和考验,出色进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涌现出全国著名战斗英雄田广文、纪士信等11人:涌现出许多著名英雄连队;涌现出二级战斗英雄马玉臣、
粟学福等英模人物近万人。
1942年11月,第13
军分区抽调第12、第13团与所属各县大队、基干队合编为7个地方区队,在长城内外日军制造的"无人区",坚持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并在斗争中逐步发展壮大。
抗日战争胜利后,这支部队立即投入同美
帝国主义支持的
中国国民党军队进行斗争,接连进行了承德保卫战、香河保卫战以及打退
美国军队直接进犯的
安平县作战等,保卫了冀东解放区。
1946年6月至8月,
冀东军区
野战部队进行了整编,先编为第11军区改归
东北民主联军建制。8月,上述第10、第11、第9旅,在
遵化市地区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司令员詹才芳,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中权,参谋长彭寿生。各旅依次改称为第25、第26、第27师。全纵队2.3万余人。不久,部队先后进入
东北地区,参加了
东北秋季攻势和东北冬季攻势作战。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3月,又改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9纵队番号未变。1948年9月,第9纵队在辽沈战役中,先取得锦北战斗重大胜利,后担任锦州城南突破任务,迅速打开突破口,随即向纵深发展,歼敌1.5万人,并活捉国民党军东北"剿总"
上将副司令
范汉杰、兵团
中将司令卢浚泉。锦州解放后又参加辽西会战,从锦州直插营口,追歼逃敌,阻绝了大部敌人从海上逃跑,解放了营口。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9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仍归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建制。詹才芳任军长,李中权任政治委员,杨梅生任副军长,袁渊任参谋长,王逸群任政治部主任。第25师改称第136师,曾雍雅任师长,徐光华任政治委员;第26师改称第137师,萧全夫任师长,李振声任政治委员;第27师改称为138师,任昌辉任师长,王文任政治委员;
冀热辽军区独立第7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9师,陈宗坤任师长。改编后,全军共4.7万余人。
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第46军参加
平津战役,首先插入天津至塘沽之间,切断了敌人的海上退路,同兄弟部队一起完成对天津
中国国民党的包围。在天津攻坚战中,担负由南向北的突击任务,歼敌1.5万余人。尔后转进河北霸县地区,奉命改编傅作义起义部队第121师和273师,将其士兵3600余人分别补入各部队。
1949年4月初,该军编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建制,向
华中地区、华南进军。7月上旬,渡过
长江,直逼长沙城下,促进了长沙的和平解放。此后,第159师调归湖南军区建制;第138师担任长沙警备任务;第136师、第137师参加衡宝战役。继之,又先后遂行了湘南、湘西剿匪任务。
1951年1月,该军奉命进驻粤东,执行保卫粤东海防的任务。1952年9月,第46军参加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此时军长萧全夫、政治委员
吴保山。在此之前,第133师调入,原辖之第138师调出。在朝鲜战场,第46军先后参加三次攻打马踏里战斗,以后又担任西海岸守务任务和"三八"线临津江北岸的防御任务。1955年10月,从朝鲜回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和保卫
社会主义祖国的光荣岗位上,经受了各种锻炼和考验,出色进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涌现出全国著名战斗英雄田广文、纪士信等11人:涌现出许多著名英雄连队;涌现出二级战斗英雄马玉臣、
粟学福等英模人物近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