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5年起,王飞雪从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究,是国防科技大学卫星导航学科的主要创立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带领的北斗建设国家队承担完成数十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型号装备研制任务,突破了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和北斗全球系统建设中多项制约性的关键技术瓶颈,被北斗系统总师孙家栋院士誉为“李云龙式的团队”,为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作出突出贡献。
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顶层设计专家,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科技专项导航技术专家组组长,中美、中欧、中俄卫星导航兼容与互操作技术工作组(TWG)专家,863专家,专业领域多个期刊编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军队科技进步奖评委。
1988年,王飞雪被中学推荐上
北京大学,但他最终选择了
国防科技大学。那时,国防科大是军校但学员不是现役军人,毕业分配可以到军队也可以选择到地方。王飞雪选择了前者,留在国防科大攻读研究生。
1995年,在得知中国北斗导航卫星工程地面设备研制遇到重大技术瓶颈后,王飞雪和2名同学主动请缨,拿出一套全数字快捕精跟技术方案,去到
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奠基人、中科院院士
陈芳允的家中,请求承担攻关任务,和团队一起成功研制出“北斗一号”全数字快捕与信号接收系统,使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技术的国家。此后,他和团队一起,又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实用型“北斗一号”用户手持机,现扩展形成7大系列20余种,并批量生产装备部队,在抢险救灾、海上救援、边防巡逻等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北斗二号建设任务中,他和团队承担卫星载荷、地面运控等30余个项目,是北斗上百家单位中承担数量最大、技术最全,国内唯一同时承担系统核心体制、卫星关键载核、运控主体设备研制任务的单位,为北斗二号工程顺利建设、面向亚太地区开通服务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北斗系统创建之初,王飞雪和团队采用与GPS完全不同的技术方法,成功建立起用户机和卫星、地面系统之间完整的通信渠道,使北斗系统既具有GPS导航功能又具有GPS没有的短信收发功能。
2007年4月,中国北斗二号第一颗
卫星进入
亚洲某一区域后,受复杂电磁信号干扰与地面失去联系。王飞雪再次请战,和团队一举攻克强干扰环境下高精度测距这一世界难题,使卫星抗干扰能力提升1000倍,避免了国家巨额损失。
2008年,
欧盟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与中国北斗系统展开频率之争。王飞雪带领研究小组为谈判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