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汝舟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初版,32开,617页,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方面的论文选集。张汝舟的观点独树一帜,于繁芜中见精要,于纷乱中显明晰,力排众论,自成一家言。近年来,经张汝舟的友辈和门人宣讲阐释,其科学性、实用性已逐渐为文史界所重视。
张汝舟(1899—1982)名渡,自号二毋居士,取“毋欲速毋自欺”之义,安徽
全椒县南张村人,
贵州大学中文系教授。
古代天文历法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灿烂明珠,是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前人受“四象”、“三正论”、“岁星纪年”和“三统历”以及“积年术”、“占卜术”的影响,使之蒙上历史的尘埃,失去应有的光彩。
张汝舟先生生前以天文科学数据、地下出土文物和典籍记载为依据,多年研究,精心推求,终于考证出《史记·历书·历术甲子篇》是我国第一部历法宝典(四分历),《汉书·律历志·次度》为制定这部历法的天象依据;并按照这一理论,顺利解决了文史典籍中一系列有关古代天文历法的问题,从而使中国古代天文历法重放异彩。
张汝舟以奉《历术甲子篇》为“宝典”,并举出“经朔”概念用于上古代历法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想在古历纪研究中尽量不掺和诸如“定朔”等后来才产生的新概念,并认定经过改良了的古四分历法,可以得到与“定朔”大致在同一精度等级的,密近天象实际的水平。
张汝舟在其遗著《二毋室古代历法论从》一书中,举了一个有名的例子,用张汝舟经过改良的古四分法,推西元1959年的经朔谱。
(1)古四分历甲寅元纪元是西元前1567年。西元1959年是甲寅元纪元的第3524年;此年当划入本元岁第三纪岁第七岁第二章岁的第十一岁。这儿,重点在第二章第十一岁。直接查《历术甲子篇》,得该岁大余13丙子,小余42分。或由拙作《遗世宝典〈历术甲子篇〉解读》表四查出,得13.042,与上结果相同。因为西元1959年属第七蔀岁,
大余县需加(639)=234≡54,于是得1959年不加修订值的历数为13.042+54.000=67.042≡7.042。即庚午42分。这个数是由四分历古法推出的西元1958年十一月朔日干支和合朔的时间。
(2)以西元前427年为界,后于前427年时,每年需减940分制的3.0583分或3.06分。1959年距前427年为427+1959-1=2385年, 3.05832385= 7294分 = 7.714分。(用3.06算,得数为7.718分。)
(3)由结果7.042减修订量7.714便可得出1959的经朔历数。上面7.042不够减。改为67.042-7.718= 66.982-7.714 = 59.268。于是得1958年十一月朔日干支和交朔时间为(经朔)壬戌268分。由壬戌268分入历,排1959年经朔月表如下:
上结果与历书对照,仅有四月初一日为庚寅,有差别之外,其余与时历历书是 一 一 相符的。四月朔己丑883分,与今之定朔“庚寅”,也应属相密近。另注明一下:上面的计算若取3.06,致使该减去的修订量比用3.0583要多4分。回看六月己丑001分,若再增加削去4分,己丑001当成为戊子937分,如是
张汝舟就会有四月和六月两个月与历书不一致。张汝舟对上同样的计算用的修订值取3.06,所得结果有四和六月两个月与历书不一致。不过说到底,以张汝舟稍作改良的古四分历,推步距其所凭藉的实际天象2835年之后,无论其有一或两个月发生误差,都验证了中华古代历法所具有的、非凡的生命力,其应验程度,是令后人叹为观止的。
在整个古天文研究领域,张汝舟先生的观点独树一帜,于繁芜中见精要,于纷乱中显明晰,力排众论,自成一家言。近年来,经他的友辈和门人宣讲阐释,其科学性、实用性已逐渐为文史界所重视。掌握
张汝舟的古天文观点与推演方法,于古代文献的释读,于古史古事的考订,都会深感灵便,情趣无限。
评
荣孟源同志的《试谈西周纪年》——兼驳“月相四分法”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