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守护神》是著名作家
叶文玲历时多年,精心创作的
常书鸿传。著名艺术家常书鸿,与张大千、
徐悲鸿同时代的著名画家。当他在
法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的时候,他被
敦煌市那精美绝伦的壁画招回了“家”。张大千先生在敦煌告诫常书鸿:“我走了,你可是无期徒刑啊。”常书鸿先生回答说:“为了保护民族
文化遗产,就是‘无期徒刑’我也愿意。常书鸿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为此他被赵朴初赞颂为“敦煌守护神”。
常书鸿这个早年留学法国的
杭州市人,只因为在异乡偶然见到
保罗·伯希和整理的一本关于敦煌壁画的图录,惊叹之余,义无反顾地回到中国,来到敦煌。是他于1943年促成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成立,就是现在的
敦煌研究院。作为第一任院长,
常书鸿在这里呆了几十年,直到晚年不得不调回
北京市。但
敦煌市显然融入了他的生命,他视
莫高窟为“家”,在给友人的信中总是落款“客寓京华”。生命的最后,他还叮嘱儿女要好好研究敦煌。“敦煌守护神”——这5个字就镌刻在常书鸿先生的墓碑上。
本书是著名作家
叶文玲历时多年,精心创作的
常书鸿传。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视角,优美的文笔,描绘了常书鸿与
敦煌市的血肉关系;揭示了他一生沧桑的心路历程及几近一个世纪的极为斑的“经变图”。也写了他的爱情,婚姻生活。他的爱情充满浪漫色彩,他对爱的独特、执著充人感动。面对“大也盛也”的敦煌你无法不感受心屡的震颤;面对守扩神的辉煌九十
春秋,你无法不为他的一生而歌哭而涕泣。
周恩来总理参观欣赏了敦煌壁画临摹展后,来对画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常书鸿等人在艰苦环境中保护敦煌艺术表示由衷的敬意,他勉励他们不要屈服,要坚决同反动派倒行逆施的行径做斗争,最终将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短短的一席谈话,使在
中国国民党当权派面前受尽白眼的敦煌艺术研究所工作人员备受鼓舞,他们没有想到在这里遇到了知音,共产党人对文物保护工作如此重视。此后,经广大爱国人士和著名学者
向达、
夏鼐、
傅斯年和
常书鸿等人的奔走呼吁,敦煌艺术研究所终于在1948年5月得以恢复。而此后,周恩来也一直没有间断对敦煌艺术的关心和关注。
1949年9月28日敦煌解放,历经劫难的
莫高窟终于迎来了光明。在周恩来的关心下,敦煌艺术研究所直接归属到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常书鸿任所长。
1951年,为了配合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周恩来指示在北京举办一次大型敦煌艺术画展。这一年的元月,
常书鸿接到政务院文教委员会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的电报,要他将文物研究所内历年完成的全部壁画临摹本带往
北京市展出。这对于刚刚成立的敦煌文物研究所来说又是一次极大的鼓舞。常书鸿和全部工作人员马上收集整理好所有的壁画临摹本,连夜赶往北京。遵照周恩来的指示,郑振铎亲自任“敦煌艺术画展”筹备委员会组长,常书鸿任副组长。常书鸿与张秘书早早来到午门楼上等候。当时天下着蒙蒙细雨,2点半时,常书鸿看到一辆小轿车从端门朝着午门开过来,最后停在午门城楼下。警卫员先从车中走出来,把一件淡蓝色雨衣,披在下车的首长身上。
常书鸿和张秘书马上走到前楼台阶上迎接。这时,下车的首长已迈着矫健的步伐登上了台阶。当周恩来那张慈祥而又熟悉的面孔出现在他俩面前时,常书鸿快步向前激动地紧紧握住总理的手,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周恩来还亲切询问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常书鸿如实地汇报了
莫高窟年久失修、千疮百孔、亟待抢修,以及专业人员需要补充等问题。周恩来仔细听取了汇报,指示有关部门想办法解决,鼓励他们做一辈子
敦煌市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他对敦煌艺术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作品史料翔实,字里行间充溢着诗情画意。有很强的可读性。本书为你揭开了敦煌的神秘面纱;把你带到了中华民族无比辉煌的艺术圣地。使你不仅欣赏到了敦煌彩塑、壁画的丽色美景;而且也受到了
常书鸿尚人格力量的感染。作为炎黄子孙,你怎能不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而骄傲、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