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望山,
道教名胜。亦名横山、
衡山、隐居山。跨于
当涂县、
江宁区、
溧水区三县,主峰高459米,东西约22.5公里,南北约16公里,周围40公里。由62条主要山脉组成。东北属江宁、水二县,西南属当涂县。西南麓距当涂县城30公里,中国刃具名镇
博望区在其南。
横山西南两壁相峙如门,上有
摩崖石刻“石门”二字,传为唐人书刻,
南梁陶弘景曾炼丹修道于此,洞附近原有读书堂、古祠、灰井、
丹灶镇等道教建筑与古迹,昔当涂八景之一的“丹灶寒烟”即此。唐代诗人李白与好友道士
吴筠曾幽居此山,并留有“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
杨柳科丝”的《下途归石门故居》。石门之内的山谷中有一长达数里的泉溪从石门中间流出,大旱不涸。此或为
李白所云“石门流水”也。然“遍
桃花”之景以及陶弘景的丹灶、药臼、书堂等均不复见。
横山与
春秋吴国初期的建都地有关。
商朝末年,
周太王有
姬泰、
仲雍、
王季三子。季历有子名
周文王。
周太王“知昌圣,欲传国以及昌”,期望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成就王业。于是太伯、仲雍为了让季历继承王位,以便再传国姬昌,便出奔荆蛮,托名周太王病而采药于衡山。并从荆蛮之俗,断发文身,为夷狄之服,表示再也不为周所用。这件事在《
吴越春秋》和《史记》中均有记载。“荆蛮”,唐人
司马贞《
史记索隐》说:“地在楚越之界”;“衡山”,
钱大昕《一史考异》说即
当涂县的横山。
姬泰奔于荆蛮后,自号句吴。此地古越人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
姬泰。太伯恐
蒋阎冯大战祸及于此,建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然而由于《吴越春秋》说过太伯葬“梅里平墟”,于是,太伯建城的地点,长期以来说法不一。曾有在
苏州市、无锡、
宜兴市等多种说法。但地下考古的结论均推翻了上说,因为这些地方至今未发现一件
春秋中期以前的
吴国文物。于是又有了首建
吴城在
丹徒区的新说。丹徒春秋时名朱方,各种史籍中又均无朱方与太伯、
仲雍有关联的记载。成书于
战国的《世本·居篇》则云:“吴孰哉居藩离,孰姑徙句吴。”
东汉宋忠注:“孰哉”是仲雍的字,“孰姑”是仲雍十九世孙
寿梦的字。寿梦迁都句吴在公元前585年。藩离在哪里?《
越绝书》云:“传闻越王子孙在丹阳皋乡,更姓梅,梅里是也。”所说
丹阳市自然包括横山在内,古有皋乡。唐人陆广微《
吴地记》注:梅里“又名番丽,今横山”。番丽与藩离读音相同,就是
当涂县的横山。有学者认为姑孰是
吴国迁都句吴(今
苏州市一带)后封地的名称,颇有道理。或者,孰姑可能是姑孰的转倒。当然,这一说法也尚待考古发掘来进一步验证。
《
太平御览》引
山谦之《
丹阳记》云:“丹阳县东十八里有横山,连亘数十里。或云,楚子重至于横山是也。”所云子重攻横山之事发生在公元前570年。当时楚军克
孙吴鸠兹后进军横山,但吴国突以水陆奇兵拒战,使楚军大败。这也说明横山是吴国的“祖庭”,因而防卫有力。《
舆地纪胜》云:“横望山在
当涂县东北六十里,亦名
横山。其山四望皆横,故名。有陶贞白书堂,今为澄心院。五井、丹灶、药臼在焉。”陶贞白,即
南齐梁时代的著名隐士
陶弘景。据《
南史》隐逸传等史籍记载:陶弘景,字通明,丹阳陵人。十岁时得
葛洪《
神仙传》,昼夜研读寻绎,立下了学道养生之志。先后隐居于横山石门、
茅山等地,又常受帝王的礼遇,有“山中宰相”的美誉。八十五岁卒,诏赠太中大夫,谥号贞白先生。陶弘景曾自号“隐居”,故横山又被称作隐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