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轩
民国教育家
杨松轩(1872-1928),原名鹤年,字松轩,自号补拙轩主人,陕西华州(今华州区)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也是华县咸林中学的创始人。
清末时期
清光绪六年(1880)入私塾发蒙。十九年(1893)入华州少华书院,二十二年(1896)入泾阳味经书院,师从刘光蕡。二十四年(1898)随刘古愚到礼泉烟霞草堂继续求学,次年八月返回故里,组织妇女天足振学会,提倡男剪辫子女放足,移风易俗;与友人顾山、郑云章等创立集义书社,还协助其父创办蒙养学堂,尝试教育革新。三十一年(1905)应聘到临潼雨金两等小学堂任堂长,大力推行新式教育,颇受百姓欢迎。三十三年(1907)回华州,又与友人顾熠山、郑云章组建华州教育研究会,任会长。研究会拟办两等小学堂,作为教学改革的实验场所,但既无资金又无校舍,困难重重。经他们多方奔走,只筹措到“二两银子”。一天晚上,他与友人通夜开会商议办学之事,熬尽半碗灯油。最后议定,不足的经费继续筹措,校舍就借大王庙的现有旧房。不久,华州教育研究会附设的初等小学堂正式开学。由此留下“二两银子半碗油,大王庙里办学堂”的佳话。
宣统元年(1909)杨加入中国同盟会。同年八月任同盟会华州分支部支部长。辛亥革命西安起义成功时,华州尚未光复。一些反对办新学的顽固分子,乘县城混乱之机焚烧县署,哄抢学校,并扬言要杀害杨松轩。但他毫不畏惧,学生离校后独自一人守护教学设备。陕西军政府成立,杨被任命为省教育司次长。到任月余,因不习惯官场应酬而辞职还乡,专办教育。
民国时期
1913年杨当选为陕西省议会议员,1917年又当选为省议会副议长。但他的主要精力仍在教育事业上。1919年4月8日,他在原两等小学基础上创办的私立华县咸林中学正式开学。为了办好这所中学,杨曾去汉口、上海市杭州市南通市日本考察。回陕后,他向学生大声疾呼:国人若不急起直追,努力教育自治,后患将不堪设想。他认为:“学校之主体在学生,学校之精神在教员。”因此,他广揽饱学之士来咸中任教。
咸林中学
五四运动以后,一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由北京市回陕传播科学社会主义,中共陕西地方组织的创建人之一魏野畴,就是由杨的长子杨钟健推荐,于1921年被聘请到咸林中学任教的。此后,杨又聘请王复生等进步人士到该校任教,使华县咸林中学成为当时进步力量较强的学校。他强调学生要学习新知识,学校开设了语文、中外历史、地理、数学、三角、几何、化学、外文和体育等课程;他还强调教育要与劳作相结合,使学生都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为此,咸中附设了农场、医院、印刷所、面粉厂、商店、公储局等部门,规定学生都要轮流去上“劳作教育”课;他还建立了工读制度,使家境贫寒的学生得以入学深造。杨在1927年回忆自己办学经历时写道,他遇到过多种艰难甚至危险,均坦然处之,从未稍懈办学的志愿,不论环境如何艰难困苦,他都“视学校如家酒店集团,爱学生如命”。他在华县咸林中学的校规中,对学生的行为要求,提出十二字的“箴言”:一诚--尚真实,不欺诈。二朴--重节俭,不奢华。三强--有精神,不柔懦。四知--多智识、不暗昧。五勤--耐劳苦,不懒惰。六谨--能谨审,不放肆。七公--存忠恕,不阴私。八平--得中正,不偏倚。九慈--宏仁爱,不残刻。十让--重谦逊,不骄夸。十一整--守秩序,不紊乱。十二洁--养清廉,不卑污。这一年,县教育会附设两等小学与咸林中学合并为咸林学校,杨任学校资产监督、常务校董。
1928年12月30日,“以教育事业终其身”的杨松轩,病逝于华县咸林学校。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清末时期
民国时期
咸林中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