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寺桥
清代康熙间建造的古桥
水口寺桥北起贵阳市水口寺街上,南至红岩路口,清代康熙(1693年)建,历史上称为普济桥,又名广济桥。
基本介绍
1966年重建,全长46米,宽9米,为五孔石拱结构,混凝土桥面,重建后改为水口寺桥。1996年7月,贵阳遭遇大洪水,该桥被洪水冲塌。1996年9月重建,1997年5月竣工通车,桥全长70米,宽25米,为钢筋混凝土拱桥。此次重建后改称水口寺大桥。
历史
牛渡河与普济桥的来历
今水口寺一带,很久以前叫牛渡河。为什么叫牛渡河呢?据民间传说,这里原没有桥,两岸百姓来往十分不便。后来有一位老艄公(即船夫)划着一条木船来到这里,专为两岸来往行人摆渡。老艄公还在岸边塔了一间草棚,晚上就把船栓在岸边,自己就到棚内休息睡觉。时光流逝到了唐朝年间,吕洞宾、张果老、何仙姑铁拐李等八位仙人云游到栖霞山上(今水口寺附近仙人洞一带),众仙看到此处风景颇佳,便住了下来。到了晚上,皓月当空,如同白昼,八位仙人聚在洞中休息,吕洞宾与铁拐李在洞口下棋时,忽见山下牛渡河中波涛汹涌,一块巨石正与一只大龟在水中博斗。吕洞宾心知两妖作怪,顺手捡起棋盘上一枚棋子掷向河中,不料正巧击中巨石,只听一声巨响,汹涌的波涛平息了,船不见了,乌龟也不见了。待风平浪静后,人们来到河边正准备乘船过河,只见往日的那条船已变成了船石。人们再到草棚中去寻老艄公,却再也找不到老艄公了。正当人们惊讶凝惑时,山上的道人下山来传话,说艄公和木船乃是牛王化身,乌龟精与巨石搏斗,要掀翻木船,吕仙掷个棋子,不料误中巨石,牛王变成石船而去,石船中的裂缝就是棋子打断的,这巨石重万斤,人力无法摆渡,百姓可以乘牛过河,平稳而过,后来人们就把这条河喊叫牛渡河。2003年9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贵阳市南明区街道志》记载:“山下南明河中有巨石与乌龟相斗,八仙中的吕洞宾掷棋子一颗下来,巨龟逃遁,巨石震裂成船形,俗称‘船石’。今船石尚存,宛如桅舟野泊。”讲的就是这个地方发生的故事。
自从老艄和木船消失以后,牛渡河一带的百姓就开始骑牛过河。到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老百姓在牛渡河上建了一座石桥,以方便人们出行,桥名“普济桥”,意在普济众生。这普济桥一晃就存在了两百多年,不知方便了多少百姓过河。
水口寺与水口寺桥的由来
在区境东郊牛渡河畔(即南明河的下游),河水流到此处后,东有绵羊山,南有清云山,两山直插南明河内,两山相峙,形成水口,水口寺因此得名。由于涛涛河水在此受到制约,风水先生观察这里的地势后就说有了这个水口,就能把财源锁住,不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在贵阳经商都会发财。爱新觉罗·旻宁贵阳府志》云:“古刹三楹,嘉庆年间(1796—1820年,阿拉伯数据为笔者加)太学生张大学倡修,并捐建客厅廊庑。道光二年(1822年),新建奎星阁,林沼亭台,颇极幽曲。”吴振\u003c黔语\u003e云:“寺在贵阳东北数里,地幽僻,游者不恒至。秋雨平桥,春燕绕岸。吟赏佳绝地也。”因奎星阁地居水口,故名水口寺。于是,水口寺代替了牛渡河,人们就喊这里为水口寺。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防空部队驻扎寺内,对寺庙毁坏愈甚。解放后,此庙改建成水口寺小学,寺中旧物尚保存一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济桥(俗称广济桥)已经历了几百年,因年久失修,桥身狭窄,不能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人民政府于1966年对该桥改建,桥长46米,宽9米,桥系南北向,五孔石拱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桥,因桥在水口寺附近,故名水口寺桥。
重建
重建的水口寺大桥
1996年7月1—2日,贵阳遭遇自1921年筑城有气象记录资料以来的最大一次洪水。由于降雨时间长,雨量大,南明河水猛涨,南明河团坡桥的洪峰最高达每秒878立方米,南明河水位陡升7米,甲秀楼水淹到二楼,朝阳桥南明桥洪水封洞,浮玉桥桥面被冲坏,五眼桥栏杆被冲坏,水口寺桥、贵阳河滨公园后门坝上桥被洪水冲断。同月4日,国家防汛顾问周振先一行来到水口寺桥等重灾区视察灾情。同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一行来贵阳视察灾情,实地到被洪水冲断的水口寺桥察看。同年9月15日,水口寺桥在原桥约百米处开工重建,国家投资1100万元,于1997年5月4日竣工通车。重建的水口寺大桥面积为1250平方米,桥长70米,宽25米,主跨度40米,为钢筋混凝土拱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历史
重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