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塔·锡克
奥塔·锡克
奥塔·锡克(Ota Sik,1919.9.11—22, 2004.8.22) ,捷克著名经济学家。1919年出生在捷克斯洛伐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参与《资本论》捷文版的翻译,曾为苏联模式的笃信者。1955年后,捷克斯洛伐克经济遇到了困难,他开始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提出怀疑。1963年,锡克撰写了一篇长文,探讨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锡克从1962年起至1968年曾任捷克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1963-1968年又任经济改革委员会主席。在"布拉格之春"期间曾任政府副总理兼经济部部长。1968年8月21日苏联入侵捷克后,锡克流亡瑞士,任教于瑞士圣·加伦经济社会大学。
人物简介
奥塔·锡克(Ota Sik,1919.9.11—22, 2004.8.22) 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经济学家。奥塔·锡克1919年出生在捷克斯洛伐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参与《资本论》捷文版的翻译,曾为苏联模式的笃信者。
人物生平
锡克·奥塔是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经济学家,1919年生于捷克斯洛伐克普里森市。锡克1932年加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1936—1940年参加反法西斯抵抗运动,1940年被德国占领军逮捕,关入集中营,二战结束时,获释放。1947—1952年在布拉格政治社会科学大学学习,并参加了卡尔·马克思《资本论》捷文版的翻译工作(1951—1952年)。1952—1958年担任捷共中央党校教授。1958年当选为捷共候补中央委员,任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1962年任捷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并当选为捷共中央委员。1963—1968年任捷经济改革委员会主席和政府副总理兼经济部部长(1968年4月至9月)。1968年8月21日苏联红军侵捷时,锡克正在国外访问,因无法回国而流亡瑞士。后在瑞士圣·加伦经济社会大学任比较经济学教授。
锡克是较早分析批判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弊病、较早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模式理论的经济学家之一,有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经济改革之父或设计师之称。他的经济理论的特点在于:一方面全面地审查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偏离,“批判”约瑟夫·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的简单化、教条化的理解及其对实践的危害。另一方面,他又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中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和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中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不符合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的,但它决不会被苏联式的计划体制模式所代替;对于工业发达国家来说必须探索一条非资本主义的,也非苏联式的道路,即第三条道路。
理论学说
垄断利润税
捷克著名经济学家奥塔·锡克曾专门探讨过对垄断者征收垄断利润税的问题。奥塔·锡克在区分微观垄断与宏观垄断这对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垄断利润率是宏观垄断的决定性标志,而国
民经济利润率又是核实垄断利润率的一个决定性的标准。凡是根据不断核实利润率确定某企业连续三年在利润率方面超过上限的情况下,垄断利润税(或垄断税)就自动发挥作用。垄断利润税的职能就是在若干年内使垄断利润率降到国民经济利润率的水平,一旦降到国民经济利润率水平,征收就自动停止。因此,比起强行分拆垄断者、对垄断者实行严格的政府管制等做法,垄断利润税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解决办法,因为这种手段在处罚了垄断结构下的垄断行为的同时,仍保持了由生产技术特点所要求的大规模生产组织的优越性。
锡克模式
计划性市场经济模式,亦称“锡克模式”,该模式是由前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学家奥塔·锡克总结提出的。锡克认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微观平衡应由市场机制来解决,只有宏观经济平衡才应由政府制定有约束力的国民收入分配计划来实现。锡克提出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
的全部细节在他的著作《民主的社会主义经济》一书中展开。作为捷克经济改革设计师的锡克先后发表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货币关系》和《社会主义的计划与市场》。他在分析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弊端之后,描述了一种被称为“社会主义的计划性市场经济”模式。
锡克打破了“计划必须直接控制生产”的信条,指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必要性,并从理论上作了深入论证。在《第三条道路》中,他指出:“单靠市场或单靠没有市场的国民经济计划都不能保证经济的有效和符合社会长远利益的发展。”(O.锡克:《第三条道路》,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9页)锡克认为,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意味着两者的相互渗透。一方面,市场信息应成为计划制定的依据和执行的标准;另一方面,计划不仅要为市场规定方向,而且还要对市场施加影响,以克服市场的盲目性。他区分了国民经济中的微观平衡与宏观平衡后指出,微观平衡是指产品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平衡,这些平衡应由市场价格机制来解决;宏观平衡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首先是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平衡,须通过有约束力的国民收入分配计划来实现。锡克认为,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过程的有计划控制,国家便可实现总供求的大体平衡,这样既能保持经济运行的计划性,限制市场的自发性,克服宏观上的紊乱现象,又能使价格机制的作用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从而形成有效的社会主义计划性市场经济。
锡克模式的主要原则:
第一,客观经济分配计划,这是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第二,企业的独立性。企业是作为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商品生产者出现在市场上,它们根据市场上的价格情况自行作出生产和投资的决策,参加竞争。这里就有一个所有制的问题。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把国家所有制看成是所有制的最高形式,并把国有化看成是社会主义经济走向成熟的表现。毫无疑问,国家所有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联系的,随着那种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矛盾,这种观念也动摇了。五十年代初,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建立了自治社会主义的模式,从而奠定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的实践基础。之后,许多经济学家从理论上论证了社会所有制的客观必然性(例如爱·卡德尔、弗·布鲁斯、本·沃德等)。锡克在一九八一年访华期间说,他倾向于社会所有制,也即集体所有制。他指出,有的国家的经济之所以出现困难,其症结不在于社会所有制,而在于取消了宏观经济分配计划,排斥了社会对企业必要的干预。
第三,市场的完善化。毫无疑问,社会主义经济中必须引入真正的市场机制。但是绝不能照搬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市场机制。锡克指出,市场仍有很大的局限性:1.市场今天不是,过去也从来不是一个完善的市场,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后期,它表现出由于垄断而造成的严重不平等的缺点;2.市场本身不能说明市场的未来发展,市场反映的只是在过去的生产和分配基础上出现的需求结构。对此,锡克提出市场机制完善化的两大对策:反垄断和加强市场透明度。锡克高度重视买方市场的重要性,指出这是市场机制发挥积极作用的一个必要条件,锡克设想了几种反垄断的措施。对于加强市场的透明度,锡克指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活动已不成为秘密,银行在社会簿记方面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同时预测工作也应成为减少市场盲目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作为理论模式,锡克的设想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一致的,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特别是关于企业独立性与所有制问题和宏观经济分配计划问题。一九七二年,锡克在西德出版了他著名的《第三条道路》一书。在这本书里,锡克指出,集中化的经济体制一个必然的后果是政治上的专制,仅仅从个人崇拜上找原因而不分析体制的内在弊病,是简单化的做法,无助于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
理论贡献
锡克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对社会主义计划和市场的理论分析。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中的重大问题。锡克在此问题的理论建树对于1960年代的东欧经济改革起了推动作用。
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
锡克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发展的有目的的性质,首先是通过经
济活动(生产、交换、分配等活动)的计划化来保证的。锡克指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的两个特点:一是作为社会全体成员基本利益一致的表现的全部经济活动是通过全社会的计划加以控制和管理的,二是可以预测出主要经济活动的基本有联系,从而也就有条件使计划和随之而来的实际经济活动基本上达到协调。锡克对约瑟夫·斯大林的所谓“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提出了批评,认为这对社会主义计划的看法过于简单化。他指出了社会主义计划的一些基本规律:
⒈社会生产必须保证使用价值(具有一定具体效用的物质财富)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不仅从质上满足存在于社会之中的需求,而且通过新产品不断引起新的需求,从而保证社会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使用价值进化规律)。
⒉社会生产的发展必须保证各个种类的使用价值总是按照经济比例进行生产。这就是说,现有的使用价值的生产量必须同对于这种使用价值的需求(由分配过程所决定)相适应(比例性规律)。
⒊社会生产的发展必须保证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充分利用并扩大社会的一切生产资源的情况下生产使用价值(节约时间规律)。
⒋社会生产最终必须为非生产消费及其增长服务,而不应当为生产而生产。这也决定了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具体比例(再生产规律)。
锡克把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计划性的特殊本质作了如下概括: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计划性,就是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范围内,在考虑到一切基本的、内在的经济联系的条件下,对各种经济活动的发展作出某种全社会的、有目的的规定,并且要做到使计划中的经济活动同这种活动的未来的实际发展始终保持一致。
社会主义市场关系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经济并不能保证具体耗费的劳动就是与社会必要劳动。造成这一现象有以下两个原因。
1、信息问题
在不断变动的经济条件下很难认识所有具体的经济联系以及受这种联系制约的具体劳动形式。社会主义经济在信息收集、传输和处理上存在许多困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社会生产的内部联系十分复杂,当需要决定以什么方式、多长时间等生产什么样的使用价值时,必须了解生产的各种技术问题,分工和劳动协作的可能性,通过生产要素的其他可能的结合而取代某些使用价值的消费和生产的可能性。而一个中央机关不可能对这一切进行面面俱到的管理。
⑵ 各个管理机关之间的联系不可能很完善,它们会在获得信息、相互联系、信息分类和信息传输等方面遇到困难。
⑶信息处理上较为原始,社会主义生产的组织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
2、利益问题
锡克认为,一定的利益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某种特征仍然存在,这些矛盾成为了实现社会必要劳动耗费的障碍。这些矛盾在生产力发展的当前无法克服。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具体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的矛盾。行政管理体制下的计划指标体制把管理部门的注意力集中在生产发展的数量方面,而忽视了生产的质的内容和使用价值的发展。在旧的行政管理体制下,每个企业会集中力量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总产值、商品产值、净产值、按劳动力计算的总产值),并且避开一切可能危及计划完成或给计划完成带来困难的活动,也就是避开技术革新、改进产品和生产新产品等。由于企业不可能仅仅依靠中央计划来作出最佳生产决策,因此必须创造各种经济条件,以便使企业对最佳的生产决策产生足够的兴趣。由于在现存的劳动和消费条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还存在着客观上相对立的利益,所以企业的决策必须不断地和直接地通过消费得到修正。如果没有一定的、特殊的经济关系对人们发生影响,那么一方面会出现尽量花费少量简单易行的劳动而不去继续发展劳动(从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倾向,另一方面会出现尽可能消费和追求更新的、更好的和不断变化的使用价值的倾向。而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使作为生产者的利益和作为消费者的利益不断相互反应,并直接相互平衡,因而有助于达到某种社会必要的劳动耗费。社会主义商品关系是解决具体耗费的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之间矛盾的必要形式。
市场之所以不能被取代不仅是因为在技术上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困难,而且还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企业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利益矛盾。没有市场,就不能保证企业有社会所需要的微观生产结构,企业就不能灵活地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生产、积极主动地改进质量和生产新产品、最经济地利用生产要素、最大困难地提高生产率和最有效地进行投资等。没有市场,不仅自发的机制将消失,而且计划和监督结构也不可能弄清具体的需求,不可能最有效和最灵活地组织生产,从而也就不可能具体地反映社会利益和保证社会利益的实现。
市场的局限性
锡克在肯定市场关系社会主义经济存在的必要性的同时,指出了市场的局限性。
第一、市场从来就不是完善的市场。在资本主义发展后期,市场的垄断造成了严重的不平等和其他的缺陷。
第二、市场本身并不能单独说明市场未来的发展。市场所反映的只是在过去的生产和分配基础上出现的需求结构,市场不能说明将来的生产结构、生产方法、生产费用、生产价格、贸易情况以及需求结构等。
第三、市场本身不能防止那些经常出现的、对社会再生产有很大危害的干扰,特别是对宏观经济再生产的干扰。
第四、今天的市场已不能单独影响社会某些重要需求的发展以及迫使生产结构作相应的改变。自发的市场具有下列倾向:重复产生现有的生产和消费结构,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其他的社会需要如教育、文化、医疗、市政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则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的结合
锡克强调,在长期形成的劳动性质和劳动分工的条件下,没有市场就不能保证高度有效的经济发展。然而生产结构的改变服从于社会的需要和利益则要求对经济发展实行宏观经济的有计划调节,包括对市场发展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只有计划和市场的结合,才能保证经济的有效发展。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将继续作为一个不可替代的衡量经济有效发展的尺度,作为一种迫使社会进行有效生产的机制,作为纠正计划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缺点的因素而继续发挥作用。
锡克认为,计划与市场的结合意味着对市场自发性的限制,意味着社会有意识地对宏观发展进行调节。社会可以通过计划影响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通过国家的经济政策(首先是收入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需求发展,通过反垄断政策来调整市场的范围、基本结构、发展速度以及它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使之有利于生产者和非生产者的长远利益。
针对经济中存在的两类不平衡即微观不平衡和宏观不平衡,锡克指出了计划和市场的不同功能。微观不平衡是指在消费品生产和生产资料生产各部类内部,有些产品生产过剩,有些产品生产不足。这种不平衡是由于需求结构的变化引起的,因而在市场上很快会得到反映并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得到克服。宏观不平衡是指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之间的不协调,即生产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消费资料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不协调引起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是由于收入分配的变化引起的。这种不平衡只能通过宏观收入分配计划,通过改变宏观收入分配比例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来解决。锡克认为,在微观经济领域,社会主义依靠市场可以比依靠指令性计划更好地实现微观平衡,而在宏观经济领域,社会主义必须通过宏观收入分配计划来避免宏观的紊乱。
锡克作为经济学家直接参与了19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经济改革计划的设计。以锡克为首的经济改革委员会曾提出了经济改革的构想:以方向性计划取代指令性计划,企业对生产和投资有更大的决策权;逐步向市场机制过渡;企业职工的收入与市场上实现的经营成果发生联系。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改革中道夭折,锡克失去了将其改革构想付诸实践的机会。虽然如此,锡克关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主张在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史上具有永恒的价值。
东欧经济学家对于经济改革的理论探索应当说是东欧经济改革的先声,他们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他们在苏联模式被视为唯一可行的经济模式的环境下,对于苏联式的中央计划经济提出了挑战,指出了中央计划经济的内在弊端,并开始探讨对苏联式计划经济进行改革的可能性。他们的思想犹如一股清风,为僵化和教条的东欧思想界带来了新的气息,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推动了东欧的经济改革。迄今为止,研究比较经济体制和转轨经济的学者仍可从他们的着作中感受他们思想中的犀利和睿智。
主要著作
奥塔·锡克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撰写了大量著作。
他的主要著作有:
⒈ 《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1958年)
⒉ 《经济-利益-政治》(1962年)
⒊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和货币关系问题》(1962年)
⒋ 《社会主义的计划和市场》(1965年)
⒌ 《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改革》(1969年)
⒍ 《民主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1971年)和《第三条道路》(1972年)
与中国关系
东欧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理论被介绍到中国来,其中又以三个人的理论最为
中国人关注:一是兰格、二是布鲁斯、三是奥塔·锡克。奥斯卡·兰格——布鲁斯——锡克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价格机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其理念型模式是强调由计划中心通过不断地调节价格来实现这一点。其现实型模式是在实行物质刺激制度(包括劳动者的奖金制和经营者的承包制)的基础上,通过向生产单位放权(放权到极端就是实行生产单位的工人自治),让其根据由市场形成的价格自主决定投入和产出。这极大地缓解了计划中心的信息和决策负担,通过市场形成的价格信号来指挥生产单位和家庭的供求,能避免集权模式中的资源误置和各种失衡现象,有助于实现既定资源的优化配置。1981年3-4月,奥塔·锡克应中原地区社会科学院邀请来访来华访问,在北京和上海市作了7次报告,介绍捷克的经济改革和“布拉格之春”的始末。并同中国经济学家进行了讨论。
奥塔·锡克的理论认为,苏联式体制的主要特征是采取行政管理方法,下达命令性计划指标、对物资统一分配、在计划经济中排斥市场机制。他阐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理论,并根据这个理论提出了捷克经济改革方案。计划性市场经济模式,亦称“锡克模式”。他的这些思想对中国经济学界和中央决策层探索改革的目标模式,起了直接的启示性作用。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理论学说
垄断利润税
锡克模式
理论贡献
主要著作
与中国关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