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镇位于
洛南县东45公里处,东与
高耀镇接壤,南与
丹凤县为邻,西连古城镇,北通
灵口镇、
河南省灵宝市朱阳镇。因其地处卢、洛、灵三县交界处,是三条古道的交通要塞,故名“三要”。辖10个行政村,84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为12981人(2020年),辖区土地总面积1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765 亩。
基本介绍
三要镇 地域辽阔,山环水绕,北部土地平缓,光照充足,南部沿
蟒岭山系,林木茂盛,中部川道地区,耕地平整,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三要镇海拔760米,气候温和湿润,物产丰富,全镇以
油松为主的用材林总面积78000余亩,全镇
经济林有核桃、柿子、桃、梨、杏等,其中核桃年总产量58000公斤,柿子11万公斤,核桃、柿子是全镇主要果业产品;自然生长的中药材30余种,主要有
丹参、
桔梗、
黄芩、五味、连壳、板兰根、
天麻,现全镇规范化种植中药材4500余亩,其中丹参3500余亩,桔梗、板兰根1000余亩,已成为全镇经济产业的骨干项目。三要镇矿产资源有莹石、铅锌、铁等,矿产储量大,品质优,有待规模化开采加工。
种植业以
烤烟、西瓜为主,现发展烤烟2860亩,年产值175万元,创税35万元。
三要镇新一届党委、政府将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不断加强五通建设,持续改善投资环境,全面推进突破发展。
沿革
三要街古名黄村,是
洛南县古镇之一,以其地北望灵,南通武关,东抵
卢氏县,险要而居衡,故名。明成化十三年(1477)即设三要巡检司,以镇其地,清时撤销。民国元年(1912)曾在此设立县佐,掌
理县知事委办的各项事务。民国20年(1931)废。1958年成立三要公社,1983年改乡。1983年设王岭乡。1961年设四岔公社,1983年改乡。
1994年,三要区位于洛南县东南边陲,东与河南省卢氏县为邻,南接
丹凤县,西连古城区,北接灵口区,西北至县城45千米,总面积244.4平方千米,总户数8324户,总人口31866人,其中非农业入口693人,辖三要、李、高耀、王岭、四岔5乡,39个行政村,229个村民小组,区公所设于三要街;其中:三要乡面积57.6平方千米,共3600户、13421人,辖三要街、北司、杨村、话庙、龙山、永坪、杨川、九泉、罗村、
庄河市、潘沟11个行政村,84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三要街,海拔790米;王岭乡面积38.4平方千米,共799户、3153人,辖桥沟、马沟、小街、黑峪沟、东岭、大南6个行政村,26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前河,海拔920米;四岔乡面积39.4平方千米,共815户、3179人,辖木厂、帮岭、南岭、毛沟、四岔、叶子河、麻蔓7个行政村,29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四岔沟,海拔920米。
1996年,三要乡面积57.6平方千米,辖永坪、杨村、龙山、话庙、三要街、九泉、杨川、北司、潘沟、
庄河市、罗村11个行政村,距县城41千米;王岭乡面积38.4平方千米,人口0.3万人,辖前河、大南、东岭、黑沟、小街、马沟6个行政村,距县城54千米;四岔乡面积39.5平方千米,人口0.3万人,辖四岔、麻万、叶河、帮岭、木厂、南岭、毛沟7个行政村,距县城47.5千米。1997年撤区并乡,撤销三要乡设立三要镇,撤销四岔乡并入王岭乡。2011年,撤销王岭乡(10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前河村)并入三要镇。
2018年人口数量为18281人。
2020年常住人口为12981人。
民风民情
秦人出陕入豫有两条道儿,南是
上海—霍尔果斯公路,从省城
西安市经
蓝田县越
秦岭过商州丹凤商南进入河南西峡;北是
310国道,出西安走
临潼区沿
渭河平原过渭南华阴潼关到河南灵宝。偏偏在312国道的半路上,又岔出一条
省道洪箭公路夹在中间。始于
商州区的洪门河,一路曲折迤逦盘进
洛南县,爬过了七条岭,拐过了三十三道弯,缠缠绵绵东行二百一十里,翻过铁锁关进入河南卢氏。三要镇就是这条道儿上最后一站。要说这条路好似一柄玉如意,三要镇就是如意头儿上镶嵌的一颗明珠儿。
交通要冲
镇子不大,却是交通要冲,东扼
卢氏县,北接灵宝,南通丹凤,是豫进陕的咽喉,旧时驻兵设三要巡检司,今仍有北司、南司的村名。街南一山,曰九泉山,因山顶曾筑有石寨,亦称寨子梁。三要人就以这山为中心,住了几十里大一个扁圆。山不很高,然坡势陡峭,危崖险峻,地处要塞,踞山顶可傲视四方,防
灵宝市,压
丹凤县,拒卢氏,截县城,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兵家必争之地。昔日徐海东程子华率部长征经铁锁关入陕,敌一营兵力盘踞拦截,双方激战数日,终为徐部所得,方顺利通过;许权中转战陕南时,旅部设在三要街一幢叫高台阶的老房子,山下就是许旅的练兵场,此两段史实山脚竖碑记载,均有史藉可考。山下沙河,宽百五十米,少石多沙,故名。溯流上行里余,西南分岔,南源蟒岭之巅,西源于古城镇马莲滩。合至罗村,汇聚了东南来的瓮沟河,水势渐涨,沿沟壑间七转八转,从一名河口之地跃进
南洛河,行程千里,经
洛阳市止
荥阳市归于
黄河。平日,沙虚水渗,凝缩成溪,柔静若处子,沿途农人常引渠灌溉,惠及两岸;若逢六七月间,阴雨连绵,
山洪暴发,则水势凶猛,恶浪咆哮,混沙挟石,毁路溃堤,吞噬田亩,酿成灾害。二十多年前,沿河而居的三要人封山育林,绿化
蟒岭流域,固沙保土,至今黄沙日衰,沙落石出,河道下沉。又在两岸插柳栽杨,修路筑堤,危害遂减。山下河湾,烟筒高耸,厂房两院,乃镇办纸厂
水泥厂是也,产品远销冀豫鄂诸省。拐过河湾,便见小楼林立,房舍井然,烟气缭绕,正是三要街。顺公路西行三五分钟,即临街道。
基本布局
三要街早称黄村街,杂七杂八地住着百十几人家,张王李赵,雷万齐杨甚众,但
黄姓并不多见,因古时曾在此置
洛南县分县,首任县老爷姓黄,故有此称。街不大,狭长窄小,原不足百米,后开发扩建,东西各伸延二三百米,长始盈里,又在街腰南北横开两条短街,总呈兀字状。因逞地利之便,古县志载为南来北往商贾云集之所,贸易繁荣。从南新街进,一溜两排商铺,理发美容者有之,百货电器者有之,修理日杂者有之。最是十字口相邻两家个体酒店,虽居山乡僻壤,档次不亚于城里,装潢考究,饭美菜香。明为睦邻,暗中较劲,你上
川菜,我添海鲜;你请
山东省炉头,我聘
四川省师傅,倒让三要人平白得了实惠,饱了口福。十字口北原是区公所,撤区并乡后成了镇政府办公地点。周围依次列布了法庭、邮局、学校、医院、银行、电管所诸单位。往东为新街,俱为私人修建门面小楼。中街宽十余米,店铺相排,但多为供销社地盘。七十年代,商品短缺,经济萧索,独供销社生意兴隆,曾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摄成影片,广为宣传。西丁字街口,系原政府大院,院内两层蓝砖蓝瓦办公楼是三要有史以来第一幢小楼,亦曾辉煌一时。
改革开放前,街坊低矮,人家稀疏。十年前镇上最漂亮的楼宇当数机关单位,十年后最靓丽者却为私人小楼。世事变迁,可见一斑。
民情
农历三六九适逢集日,方圆百里有名。东至河南卢氏的官坡兰草,西至
洛南县的景村古城,南至
丹凤县的炉道峦庄,北至
灵宝市的朱阳犁牛河,不分男女老幼,梳妆打扮,穿戴一新,或步行、或骑车、或乘班车,成群结伴,翻山越岭前来赶集。曾有笑话说邻乡一户人家,平日从不梳洗,一日邻家相约共赴三要赶集。(摘自刘琰《三要镇》一文)
发展
昔日的洛南县三要镇街道坑坑洼洼,污水横流;民房破破烂烂,街不成街,集不成集,一幅群众聚集的山区小村庄模样。如今走进三要镇,街道平坦、宽阔、整洁,民房整整齐齐,秩序井然。每逢阴历三六九,方圆二三十公里内的群众争相前来赶集,好不热闹。夜晚路灯一亮,居民们又在街道上或悠闲散步,或嬉戏说笑,宛如郭沫若笔下的“天上街市”。“小城镇的变化是城镇建设带来的。”在三要街上做了十多年生意的
李姓老板掏出了心里话。
三要镇是
洛南县东部的边贸名镇,也是豫陕两省四县结合部的边贸重镇。三要街是豫陕箭杆岭通道上的千年驿站,曾是商贾云集之地。为重振古镇雄风,近年来该镇投资800多万元,加快集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先后拓宽了老街,延伸了东街,又拓宽南街、南新街等街道,硬化路面8900平方米,铺设人行道4000多平方米,修建下水道1600多米,安装了路灯。在基础设施带动下,集镇呈现出路宽、渠畅、灯明,通信方便,市容整洁,建筑优美,已具备生态园林式集镇的雏型,成为对
洛南县经济具有重要辐射作用的强镇之一。
谈到三要镇的小城镇建设,镇委书记杨占武、镇长张卫军不假思索就从脑子里拿出了他们一班人在小城镇建设上的一套路数:立足三要镇地处豫陕两省四县交界的地理优势,建设以工农业生产和商贸集镇为主的综合性服务城镇是总体目标,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是他们的方向。在具体作法上,他们也有一套招式。就是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在小城镇建设用地的开发上,以使用权拍卖为主,移民搬迁安置为辅,以及招商引资,结合滑坡体的排除,危房户的新建和新建房屋集中安置于街道等办法,使小城镇的商贸用房成倍增长,城镇市场容量不断加大,小城镇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
三要镇在小城镇建设上主要是结合移民搬迁逐步加快步伐的。他们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政策,不强求一致性,从而使老百姓搬得出、住得稳、富得快。他们首先是选择合适的搬迁点,既考虑到群众住房安全,交通便利的需要,又考虑群众发展前景的最大化,力争使住房能结合商业用途。如北司的60户群众从搬迁的当初,就考虑到与三要街接通发展成商业用房的需要而进行规划。三要街村的10多户群众移民搬迁后全部被安置于临街门面。其次是注重选定合适的对象。他们采取发展两头、激励中间的办法,把富户请进来,安置在边贸新村上,用他们的资金和经济头脑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把穷人让进来,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使其快速致富;激励中间群众学习先富起来的人们的经验,再看穷人致富而增添动力,形成赶、比、超的创业热情。这样就使小城镇得到迅速扩大并充满活力。
经过发展,三要镇在逐步修建过程中,镇上又开展了文明城镇文明人、消费者满意一条街、打假维权除假货等活动,制定了个体工商户门前“四包”责任制,对行业用语、公民道德进行规范,对个体摊点划行归市、分区管理,任命了街、路、巷长具体负责,使市场向规范化迈进。
30多岁的吕西宁是三要镇临乡高耀乡双关村人,今年元月份投资了七八万元在三要街办起了百十平方米的超市,店内商品品种有上百种。他的话实在:“我就是冲着三要镇经过这几年发展,市场繁华,有生意可做才来创业的。”小城镇的建设还吸纳了
河南省、
浙江省等地40多户客商和本县兄弟乡镇的客商前来定居、经商。
交通运输由过去搭乘过路车到新增本地专线车,从县城到三要的专线车已达21辆,一小时一辆,加快了三要镇与外界的沟通。
谈起未来的发展,镇上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他们将在环境条件改善的同时,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开拓本地市场,采取各种优惠措施吸纳外地人口和外地资金,使小城镇规模达到160公顷,人口超过1万人,年商品交易额突破1000万元,把三要镇建成名符其实的边贸强镇。
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