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安溪
涪江的支流
小安溪,又名临渡河,是涪江的最后一条支流。发源于永川区市巴岳山东麓永兴乡白龙洞,流经永川、大足区铜梁区合川区,在距涪江汇嘉陵江的河口以上3公里处汇入涪江。
位置境域
小安溪流域正源发源于重庆永川区永荣镇白龙洞,由南向北流经铜梁县,于合川区南津街白鹿村注入涪江。位于东经105°39'至106°15'、北纬29°17'至29°59',是四川盆地东部丘陵区川东褶皱带华蓥山背斜西南端,流域面积1724平方千米,河长169千米。
自然地理
气候
流域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7.7℃,年均降雨1070毫米,年均蒸发量1037毫米,年降水日数在144.6至156天间。降雨多集中在5~8月,易发生冬春旱夏秋涝。
地形地貌
河道蜿蜒曲折,河谷呈“V”字型,地貌以浅丘宽谷、中丘梯地、低山槽谷地貌为主,河岸多台地,岸高多在5至10米间。河流上游为源头永川区白龙洞至双石镇区间,在大涧口有另一从大足区双路街道发源的源流太平河从左岸汇入,区间长约32千米,河床陡窄;后双石镇至铜梁区旧县街道龙桥为中游,区间长约108千米,平均坡降约0.41‰,其间纳入左岸水口沟、右岸万寿沟、柳溪、左岸围龙沟、新隆沟等支流;其后至合川区的河口为下游,区间长约29千米,平均坡降约1.86‰,河床较陡,其间左岸纳入最大支流淮远河,其中龙桥至段家塘11千米河段,落差50余米,有落差17.6米的高坑、11.2米的幺滩两处陡坎。
水文
永川双石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246平方千米,年均流量3.53立方米每秒,水位变幅5.8米。2003年双石水文站迁至虎峰镇,控制流域面积765平方千米。据调查,铜梁旧县1870年7月19日小安溪洪峰流量4000立方米每秒。小安溪干流水能蕴藏量1.53万千瓦。流域内现植被较差,水土流失严重。20世纪60年代后,河水污染日趋严重,大部分河段水体变黑,人畜不能饮用。2000年以来,经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水质得到初步改善。部份河段水质由劣Ⅴ类提高到Ⅳ类,少数河段达到Ⅳ类水质标准。
矿产资源
流域内有、煤、铁和天然气等矿藏。
人类活动
经济
域内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工农业生产发达。农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甘蔗柑橘属、茶叶为主。工业有采矿、炼焦、炼铁、造纸、蚕丝、制糖等。
水利
1978年建成从濑溪河向小安溪流域调水的跃进渠工程,年调水能力1600多万立方米。至2005年底,流域内已建成中型水库1座(铜梁玄天湖)、小(一)型水库23座、小(二)型水库80座,有效灌溉面积2.51万公顷;小水电站22处,总装机容量10128千瓦。
航运
域内交通方便,从永川区合川区有沿河公路,成渝铁路横过上游,中、下游可通行木船及小机动船。
1959~1971年间,小安溪先后建成11座闸坝,并进行河道整治,中游河段全部渠化,常年可通行10~20吨级船舶。下游段家塘至河口段,中洪水以上可以通航20吨级船舶。1985年全河有船1000多只。小安溪航运促进了流域经济发展。由于建高坑、幺滩水电站未解决通航,加之河道淤积日趋严重,流域内公路渐成网络,航运业日渐萎缩。
环境污染和治理
污染
小安溪流域内原先植被较差,水土流失严重,20世纪60年代后,河水污染亦日趋严重,至20世纪90年代初,河流从源头出发1千米后就开始被污染,大部分河段泡沫遍布、河水变黑、鱼虾绝迹、散发恶臭,甚至曾一度不可以用于灌溉。当时河岸沿线分布有造纸、煤炭、化工等多个行业的主要工业污染企业22家,乡镇企业1085个,每年约有1800万吨废水、1.59万吨污染物排放到河中,包括挥发酚氨氮物、硫化物木质素、石油类、氰化物、汞等多种污染物,悬浮物、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严重不达标,累计等标污染负荷为99.91%,1986年4月和1994年6月,小安溪河流域曾发生过大量死鱼的事件。
2000年以来,经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水质得到初步改善,部分河段水质由劣Ⅴ类提高到Ⅳ类,但仍因水库拦蓄影响,坝、电站和其他拦河建筑物以下河段的流量减小,又因大量农业、工业、生活废污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就直接排入河道,水体仍有较大污染,且因长期污染河流水环境承载能力已不足以支撑其自身,水体水动力不足,自净能力较差。2020年小安溪经流域7个重庆市控监测,断面总体水质仍为轻度污染,不过已有Ⅰ至Ⅲ类水质河段,污染源主要是畜禽养殖污染,工业污染已经较小。
治理
治理期间小安溪沿途各区县均有治理的举措:
参考资料
小安溪.重庆市水利局.2024-04-02
目录
概述
位置境域
自然地理
气候
地形地貌
水文
矿产资源
人类活动
经济
水利
航运
环境污染和治理
污染
治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