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中
张平中
张平中,工学学士,2003年9月至今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任教授,曾入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共中央组织部的"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1999年)等,还曾发表了甘肃武都万象洞滴水与现代石笋同位素的环境意义·的论文。
人物经历
1982.08-1986.07 华东地质学院地质系放射性普查勘探专业本科,获工学学士
1988.08-1991.07 中国科学院兰州市地质研究所读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
1986.07-1988.08 中核集团总公司七九六矿,技术员;
1991.07-1995.11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1995.11-1998.11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8.11-2003.09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2000.01-2001.01 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资助,英国利物浦 大学地理系博士后;
主要贡献
主持项目
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若尔盖泥炭中苔草的碳氢同位素与古气候关系研究》(1997-1999);
⒉ 兰州分院院长择优基金《泥炭的碳氢同位素记录的气候特征》(1997-1999);
⒊ "八五"攀登计划子项目《高原东部湖泊深钻研究子课题-同位素与气候关系研究》(1993-1997);
中国科学院与中共中央组织部的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兰州市大气污染物、源、排放通量、传输机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1999-2001);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甘肃华亭煤矿区煤自燃问题研究》(1996-1998);
⒍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1998年973-项目)《高原东南部湖泊深钻研究子课题--同位素与气候关系研究》(1999-2003);
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原东部晚更新世气候变化的石笋记录》(2002-2004);
中国科学院留学基金《高原东南部碳循环与气候》(2001-2003);
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基金《气候变化的石笋记录》(2002);
⒑ 参加国家\u003c;七五、八五\u003e;科技攻关、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甘肃省与中科院联合科技攻关项目、横向合同项目等8项。
科研认识
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地球化学研究
⒈ 对江西九江地区土壤剖面有机质及碳同位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末次冰期内Heinrich事件对中国东部的气候也产生剧烈影响的观点,且分布直接控制C3或/和C4植物的转型及沉积物的类型,从而认为CO2及其温室气体是H事件的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
⒉ 对青藏高原若尔盖县盆地RH和RM孔沉积物中的有机质、13C/12C比值、氢指数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判识湖面波动的高灵敏度替代指标,并进行了古气候分析和古环境重建。⑴ 通过RH孔中总有机碳及其δ13C值、氢指数的分析发现,总有机碳与氢指数有良好的相关性。当总有机碳与氢指数同时降低时,有机碳的δ13C值偏正,是湖泊沉积物接近水面或暴露水面的体现,并在国内首次运用氢指数进行湖面波动的判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⑵ 运用判识湖面波动的高灵敏度指标,对RH孔中记录的湖面波动的历史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从而与黄土、深海及极地冰心记录进行了万年尺度上的对比。⑶ 对RM孔(系高原至今最深的孔)中的气候历史运用有机地化、同位素地化手段进行高分辨率的研究,表明高原地区自19万年来,不论在间冰期还是在冰期都存在巨大的不稳定性。可与北大西洋地区最详细的海洋和冰芯记录相对比。而且高原地区存在着有别于北大西洋及格陵兰地区的某些细节性差异,主要是由高原高海拔的区域环境所造成的。此外,运用C3/C4植物的转型为高原隆升的高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3.提出了含油气区土壤甲烷对大气的贡献远大于非油气区的观点,为全球环境变化的预测提供了重要资料;对青藏高原红原泥炭单种植物的碳同位素进行了分析,初步讨论了该区12000年以来的环境状况。
4.研究了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度带的洞穴堆积物中记录的气候特色:⑴研究了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的甘肃武都万象洞中滴水的氢氧同位素和洞穴现代石笋碳酸钙的氧同位素组成,发现万象洞内滴水的δ18Odw与降水的δ18O有密切关系. 利用δ18Odw和洞内现代管状钟乳石下部的δ18Omc数据和碳酸根古温度等式计算的温度与洞穴内的观测值一致,略低于当地年平均气温,得出了现代石笋形成在同位素平衡条件下,而且它们的同位素组成可以近似地反映其洞外大气年均温度的结论. ⑵WXSM-51石笋记录的间冰期以更负的δ18O为特征,冰期的δ18O值偏正,MIS5a期间平均的δ18O值为-12‰,而MIS 5e和MIS 9阶段的δ18O均值分别为-12.5‰和-12‰;相反地,间隙2之前冰期平均的δ18O值约为-9‰,间隙4之前可达-7‰,LGM期间的δ18O均值为-7.4‰;同时MIS 5a之间(79,000-81,900 a)之间的δ18O变幅可达2‰,MIS 9内的变幅在0.5-1‰之间。这些数据同时也表明,万象洞内石笋记录的温度和石笋碳酸钙的δ18O反相关;同时WXSM-42A石笋记录了末次冰消期季风活动的历史,在季风加强时以更负的δ18O为特征,季风减弱时δ18O值偏正。WXSM-42A石笋记录也显示了与Hulu Cave and GISP2 不同的温度变化趋势,显示了其特殊性。
5.对兰州市1999年1月至4月期间的大气痕量气体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大气痕量气体CO2,CH4等浓度远高于大气标准值;大气O2和Ar浓度下降,N2/Ar失调,出现缺氧事件.
(二)石油与天然气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⒈ 运用地球化学指标进行油气地表地球化学勘探,在国际上率先运用碳同位素动力学分馏理论提出了油气化探环形异常区土壤甲烷和ΔC的碳同位素分馏模式,为油气地化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并在陶利庙地区获得了工业气流。运用放射性核素与的垂向分布规律,指导油气勘探,为油气的放射性测量提供了依据。
主要论文
⒈ 张平中等,2004. 甘肃武都万象洞滴水与现代石笋同位素的环境意义. 科学通报,49,in press.
⒉ Zhu Liping,Zhang Pingzhong,Xia Weilan,Li Bingyuan,Chen Ling,2003. 1400 year cold/warm fluctuations reflected by environmental magnetism of a lake sediment core from the Chen Co,southern Tibet,China. 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29⑷: 391-401.
朱立平、陈玲、张平中、李炳元,2001. 环境磁学反映的藏南沉错地区1300年来冷暖变化. 第四纪研究,⑹: 520-527.
⒊ Qu W,Xue B,Dickman M D,Wang S,Fan C,Wu R,Zhang P,Chen J,Wu Y,2000. A 14 000-year record of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e western basin of China's third largest lake,Lake Taihu. Hydrobiologia,432(1/3): 113-120.
⒋ Chen F H,Bloemendal J,Zhang P Z,Liu G X,1999. An 800ky proxy record of climate from lake sediments of the Zoige Basin,eastern Tibetan 高原 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151: 307-320.
⒌ Qu Wenchuan,Mike Dickman,Wang Sumin,Wu Ruijin,Zhang Pingzhong,1999. Evidence for an aquatic plant Origin of ketone found in Taihu Lake sediments. Hydrobiologia,397: 149-154.
⒍ 瞿文川、王苏民、张平中、陈践发、吴瑞金,1999. 太湖沉积物中长链脂肪酸甲化合物的检出及意义. 湖泊科学, 11⑶:245-250.
⒎ 李相博、陈践发、张平中、刘光锈,1999. 青藏高原(东北部)现代植物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气候信息. 沉积学报, 17⑵:325-329.
⒏ 瞿文川、苏晨伟、张平中,1999. 太湖沉积物中的提取、分离及测定,分析测试技术及仪器,5⑴: 33-35.
⒐ 张平中,王先彬,王苏民,陈践发方小敏,刘光秀,1998. 青藏高原东部末次间冰期气候不稳定性分析. 科学通报,43⑴: 17-21.
⒑ Xue Bin,Wang Sumin,Xia Weilan,Wu Jinglu,Wang Yunfei,Qian Junlong,Hu Shouyuan,Wu Yanhong,Zhang Pingzhong,1998. The uplifting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of Qinghai-Xizang (Tibetan) plateau in the past 0.9Ma inferred from core RM of Zoige basin.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41⑵: 165-170.
⒒ 张平中,王先彬,王苏民,沈永平,刘光秀,羊向东,薛滨,吴锡浩,1998. 江西九江地区更新世生态变迁的土壤有机质的碳同位素证据. 冰川冻土,20⑵:150-156.
⒓ 王苏民、王云飞、吉磊、吴敬禄、张平中、薛滨等,1998. 若尔盖县盆地湖泊深钻岩芯记录,见《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化》,施雅风李吉均,李炳元主编. 广州市:广东科技出版社, pp. 159-214.
⒔ 张景廉、朱炳泉、张平中,1998. 塔里木盆地干酪根、沥青的Pb-Sr-Nd同位素体系及其成因演化. 地质科学,33⑶:310-317.
⒕ 张景廉、张平中,1998. 油气无机成因学说研究的新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13⑴:44-50.
薛滨、王苏民、夏威岚、吴敬禄、王云飞、钱君龙、胡守云、吴艳宏、张平中,1997. 若尔盖县RM孔揭示的青藏高原900Ka BP以来的隆升与环境变化. 中国科学(B辑),27⑹: 543-547.
⒊ 张景廉、朱炳泉、张平中等,1997. 克拉玛依乌尔禾区沥青脉Pb-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D辑),27⑷: 325-330.
⒗ Qu Wenchuan.; Dickman M.; Sumin W.; Ruijin W.; Pingzhong Z.; Jianfa C.; Haijun H.,1997,Lake typology based on the use of sediment alkanes in the east and west basins of Taihu Lake,China. Hydrobiologia,vol. 364,no. 2/3,pp. 219-223.
⒘ 张世英、张景廉、张平中,1997. 胜利油田孤岛原油中有机硅化合物的发现及石油地质意义. 沉积学报,15⑴:7-12.
⒙ 吉利明、张平中,1997. 植物硅酸体研究及其在第四纪地质学中的应用. 地球科学进展,12⑴:51-57.
⒚ 翟文川、薛滨吴艳宏、王苏民、吴瑞金、张平中、陈践发, 1997. 太湖14000年以来古环境演变的湖泊记录. 地质力学学报,3⑷:53-61.
⒛ 张景廉、吕锡敏、关银录、廖天纯、张正刚、张平中、朱炳泉和涂湘林,1997. 地壳的新的地球物理模型与石油的无机化合物成因说. 地球物理学进展,12⑷:91-97.
21. 张景廉、朱炳泉、涂湘林、张平中,1997. 关于沥青成因的讨论,海相油气地质,2⑷:53-57.
22. 张景廉、朱炳泉、张平中,1997. Pb-Sr-Nd同位素体系在石油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地球科学进展,12⑴:58-61.
23. 张景廉、张平中,1996. 黄铁矿对有机质成烃的催化作用讨论. 地球科学进展,11⑶: 282-287.
24. 沈永平、刘光秀、施雅凤、张平中,1996. 青藏高原新仙女木事件的气候与环境. 冰川冻土,18⑶:219-225
25. Zhang Pingzhong,Wang Xianbin,Chen Jianfa,Wang Sumin,1996. index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lacustrine organic matter,indices evaluating lake level fluctuation,taking an example of RH cor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41⑶: 229-233.
26. Zhang Pingzhong Wang Xianbin,Chen Jianfa,Li Chunyuan,Wang Sumin,1995. δ13C values and index records in the sediment organic matter of RH core of Zoige Basin,eastern Qing-Zang (Tibet) plateau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Science in China (D),38⑻: 1015-1024.
27. Zhang Pingzhong Wang Xianbin,Sheng Qixiang,Zhang Qian,1995. isotope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ΔC in the soil of ring-type anomalous area of surface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for oil and gas in the Taolimian district,Chinese Science Bulletin,40⑵: 173-174.
28. 张平中,王先彬,陈践发,王苏民,李春元,1995. 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县盆地RH孔沉积有机质的δ13C值和氢指数记录. 中国科学(B辑),25⑹: 631-638.
29. 张平中,王先彬,陈践发,王苏民,1995. 湖相有机质的氢指数及碳同位素组成-湖面波动评价的指标,以RH孔为例. 科学通报,40⒅: 1682-1685.
30. Wang Yunfei,Wang Sumin,Xue Bin,Ji Lei,Wu Jinglu,Xia Weilan,Pan Hongxi,Zhang Pingzhong and Chen Fahu,1995. Sedimentological evidence of the piracy of Fossil Zoige lake by the 黄色 Rive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40⒅:1539-1544.
31. 张平中,王先彬等,1995. 若尔盖县盆地RH孔沉积有机质的δ13C值和氢指数(HI)记录及其环境意义,见《"八五"国家攀登计划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研究,学术论文年刊(1994)》,青藏项目专家委员会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pp. 209-217.
32. 王云飞、王苏民、薛滨、吉磊、吴敬禄、夏威岚、潘红玺,张平中,陈发虎,1995. 黄河袭夺若尔盖古湖时代的沉积学依据. 科学通报,40⑻: 723-725.
33. 王苏民,et al,Kelts,刘光秀、勾韵娴、王先彬、张平中、陈发虎,1995. 青藏高原东部800Ka来古气候古环境演变的初步研究,见《"八五"国家攀登计划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研究,学术论文年刊(1994)》,青藏项目专家委员会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pp. 236-248.
34. Wu Xihao,Wang Sumin,An Zhisheng,Xue Bin,YanXiangdong and Xia Weilan,Zhang Jingzhao and Zhou Weijian,Zhang Pingzhong,1995. Mangshan loess and its prospects for study of pastglobal changes,Scienta Geologica Sinica,Supplementary Issue ⑴: 15-120.
35. 刘光秀、沈永平、张平中、王苏民,1994. 青藏高原若尔盖县地区RH孔800-150Ka.B.P.的 孢粉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 沉积学报,12⑷: 102-110.
36. 张景廉、刘小琦、张平中、王大锐,1994. 碳同位素与油气物源示踪,地质地球化学,26⑵:63-71.
37. 刘光秀、焦克勤、沈永平、施雅凤、张平中,1994. 青藏高原Younger Dryas事件的证据. 第一届全国寒区环境与工程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pp. 27-30.
38. 张平中,王先彬,申歧祥,张谦,1994. 陶利庙地区油气化探环形异常区土壤ΔC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科学通报,39(21): 2015-2016.
39. 张平中等,1993,土壤甲烷及其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沉积学报,11⑷: 73-77.
40. 张平中等,1993. 土壤甲的碳同位素地球化学。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新探索,欧阳自远主编,北京:地震出版社,pp. 285-286。
获奖记录
⒈ 入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共中央组织部的"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1999年);
⒉ 《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及资源、灾害和环境问题研究》,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4月;
⒊《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理论》,国家级成果登记(编号029);
⒋《土壤ΔC的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获中国科学院首届地球化学研究会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三等奖,1989年6月,兰州;
⒌ 获甘肃省科协、甘肃省地质学会首届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1996年12月。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贡献
主持项目
科研认识
主要论文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