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长11.5-21.5毫米;体宽3.6-6毫米。身体和足完全黑色,头红色,鞘翅乌暗无 光泽;
腿节和胫节上面具有灰白色卧毛,鞘翅外缘和端缘有时也镶有很窄的灰白毛。头略呈方形,后角圆;在复眼内侧触角的基部每边有一个红色、稍凸起、光滑的“瘤”。触角11节,丝状。前胸短,长稍大于宽,两侧平行,前端 l/3狭窄,在背板基部的中间有一个三角形凹洼。
鞘翅目基部窄,端部较宽。雌雄两性区别较明显:雄虫触角除末端一、二节外,每节的外侧都具有黑色长毛;前足胫节外侧具很密的黑长毛;腹部末节腹板后缘向前凹,呈弧圆形。雌虫触角较短细,侧缘无长毛;前足胫节没有浓密的黑长毛;腹末节腹板后缘平直。
豆
芫菁科 - 生活习性:豆芫菁在东北、华北一年发生一代,在长江流域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每年发生2代。以第5龄幼虫(假蛹)在土中越冬。在一代区的越冬幼虫6月中旬化蛹,成虫于6月下旬至8月中旬出现为害,8月份为严重为害时期,尤以大豆开花前后最重。2代区越冬代成虫于5~6月间发生,集中为害早播大豆,以后转害蔬菜。第一代成虫为害大豆最重,以后数量逐渐减少,并转至蔬菜上为害。成虫白天活动,在豆株叶枝上群集为害,活泼善爬。成虫受惊时迅速散开或坠落地面,且能从
腿节末端分泌含有
芫菁素的黄色液体,如触及人体皮肤,能引起红肿发泡。成虫产卵于土中约5厘米处,每穴约70~150粒卵。
豆
芫菁科成虫为植食害虫,但幼虫为肉食性,以蝗卵为食。幼虫孵出后分散觅食,如无蝗虫卵可食,则饥饿而死。一般一个蝗虫卵块可供1头幼虫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