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儒家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
孔子的学说,被后人尊封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所著《孟子》七篇十四卷,为《
四书》之一,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哲学、伦理、经济、教育、文艺等多个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次出版以中华书局《
诸子集成》所收
焦循的《
孟子正义》为底本,约请专家充分借鉴吸收了前人和今人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释疑难词句及典故名物;逐篇翻译;每章都作题解,概述该章主旨。在校对文字、注释及作品辨伪、评析方面尽可能汲取先贤
时彦的最新研究成果。
孟子,名轲,字
曾子,
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晚于
孔子百年左右。
汉族赵岐在《孟子章句》题辞中说,孟子是春秋时期
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孟子与孔子的孙子
孔伋有着较深的渊源,
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就把孟轲和子思列为一派,后来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赵岐则直接认为孟子的老师就是子思。可见,孟子的学说一定与子思有某种关系。孟子博学多闻,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后授徒讲学,带领学生先后游说齐、宋、鲁、滕、梁等国,并一度做过
齐宣王的客卿,力主正人心而存仁义,法先王而行王道,但终因其言“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不为统治者所用,后回到
邾国,“退而与
万章之徒序《诗》、《书》,述
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同上)。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后人尊封为“亚圣”,人们习惯上把他和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一书,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哲学、伦理、经济、教育、文艺等多个方面,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