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千里光(学名:Senecio vulgaris L.),又名地面松、老春、老春地松,是
菊科千里光属的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单生,直立,高可达45厘米,叶无柄,叶片全形倒披针状匙形或长圆形,羽状浅裂至深裂;侧生裂片长圆形或长圆状
披针形,上部叶较小,线形,具齿。原产于
欧洲、
北非和
亚洲北部,现广泛分布于全球,包括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吉林、
辽宁省、
内蒙古自治区、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等地,生长于海拔300-2300米的开旷山坡、草地及路旁。
形态特征
一年生
草本。茎单生,直立,高12-45厘米,自基部或中部分枝;分枝斜升或略弯曲,被疏蛛丝状毛至无毛。叶无柄,全形倒披针状匙形或长圆形,长3-11厘米,宽0.5-2厘米,顶端钝,羽状浅裂至深裂;侧生裂片3-4对,长圆形或长圆状
披针形,通常具不规则齿,下部
叶基部渐狭成柄状;中部叶基部扩大且半抱茎,两面尤其下面多少被蛛丝状毛至无毛;上部叶较小,线形,具齿。
头状花序无
舌状花,少数至多数,排列成顶生密集
伞房花序;花序梗长0.5-2厘米,有疏柔毛或无毛,具数个线状钻形小苞片。总苞钟状,长6-7毫米,宽2-4毫米,具外层苞片;苞片7-11,线状钻形,长2-3毫米,尖,通常具黑色长尖头;总苞片18-22,线形,宽0.5毫米,尖,上端变黑色,草质,边缘狭膜质,背面无毛。舌状花缺如,
管状花多数;
花冠黄色,长5-6毫米,管部长3-4毫米,檐部漏斗状,略短于管部;裂片卵形,长0.3毫米,钝。花药长0.7毫米,基部具短钝耳;附片卵形;花药颈部细,向基部膨大;花柱分枝长0.5毫米,顶端截形,有乳头状毛。瘦果圆柱形,长2-2.5毫米,沿肋有柔毛;冠毛白色,长6-7毫米。花期4-10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吉林、
辽宁省、
内蒙古自治区、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在欧亚及北非洲有广泛分布。生长在海拔300-2300米的开旷山坡、几草地及路旁
中国分布现状:
黑龙江省、
吉林省,辽宁、内蒙古、
河北省、
山西省、四川、湖北、
重庆市、
上海市、贵州、云南、西藏、新疆、
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 19世纪侵入中国东北部,20世纪初在香港成为一种
禾本科杂草。
生长习性
欧洲千里光生长发育快、成熟早、生长周期短(8周),可以产生大量种子并可以在合适条件下的任何时间萌发,所以传播能力很强。欧洲千里光在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生境的
种群生长状况不同,在大部分地区欧洲千里光并没有形成大的种群,在公路生境通常为沿着路边零星分布,但在一些农田中生长较好,形成了较大的种群。例如在中国
青海省青海大学的试验田中,尤其是麦田中,欧洲千里光几乎遍及了整个试验田,且植株生长较好,形成一个大种群,很难将其完全去除;在
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玉米田和菜地中欧洲千里光分布也很多,生长状况优于附近路边的植株。。
繁殖方法
传播途径:
瘦果混在作物种子或草皮种子中传播,定居后产生大量瘦果,藉冠毛随风扩散。
为害特点
欧洲千里光由于对某些除草剂有抗性,因此在美国东部的果园中迅速蔓延,同时也侵入农田中产生危害。在我国主要危害夏收作物(麦类和油菜)、果园、茶园和草坪,在低纬度地区还入侵山地生态系统,其数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主要价值
物种危害
欧洲千里光含有生物碱,主要包括千里光碱、千里光菲灵碱、全缘千里光碱和
倒千里光碱,家畜摄入欧洲千里光会引起肝中毒,牛和马摄入欧洲千里光的花、茎也会导致
肝病,造成体重下降、身体虚弱甚至死亡,此外,生物碱还对人类具有肝毒性、肺毒性、遗传毒性及神经毒性的危害。
近种区别
欧洲千里光与
北千里光(Senecio dubitabilis C.)形态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欧洲千里光外苞片顶端具黑色小尖头。欧洲千里光有不同的
亚种,区别在于
头状花序类型,共有3种头状花序:第一种只包括两性盘花的非辐射状花序;第二种为辐射状花序,除了盘花还有
雌性舌状花组成的外环;第三种介于前两者之间,拥有小的、短而粗硬的舌状花。欧洲千里光在原产地有几种头状花序类型,而在引入地只有一种头状花序类型。
防治方法
千里光属物种的控制方法有很多,包括机械清除、放牧、
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等。许多除草剂都可以杀死欧洲千里光,但不同的除草剂适用于其不同的生长阶段,而且过多使用也可能会对农作物产生不利的影响。从1970年开始陆续有关于欧洲千里光抗除草剂的报道,因为
突变出现抗性,而不同的突变会产生不同的抗性类型。所以,用除草剂控制欧洲千里光的生长和扩散并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可以采取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来控制其危害。
控制欧洲千里光生长和扩散的方法有很多,但是都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其对除草剂具有抗性,需要采用更好的方法来控制其生长和扩散。
禾本科杂草生物防治的系统管理方法被认为可以替代除草剂,其目的是诱导和促进杂草的疾病传播,从而降低它们的竞争力,如真菌、昆虫、
线虫和病毒都可以用来控制欧洲千里光的生长。用
锈菌(Puccinia lagenophorae)和
朱砂飞蛾类(Tyria jacobaeae)来控制欧洲千里光的生长。活体的锈菌可以降低宿主的竞争力,如果疾病蔓延得足够快也可能控制欧洲千里光的
种群形成。但是某些病原真菌并无生物防治的价值,因为它们没有
宿主特异性。许多生物和非生物的因素都会影响欧洲千里光疾病传播的进程,除草剂的含量就是其中一个因素,因此在
生物防治的同时也应该考虑使用除草剂,研究表明
二甲戊灵对
锈菌孢子产量没有影响,认为使用锈菌控制欧洲千里光生长和用二甲戊乐灵对抗其他
禾本科杂草生长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外来物种的扩散有限,在其分布边缘进行人工防治即可有效地控制外来物种的分布,这种策略可以应用到通过公路传播的外来物种。对于外来物种不受限制的扩散,有效的控制方法是定位并去除外来植物斑块,因为斑块可以产生大量的繁殖体,如果繁殖体到达某地非常频繁,应该回避道路建设。有限的扩散会限制外来物种沿公路传播,通过在比种子传播范围更大的尺度下交替植被类型可以有效地控制外来物种,因为破坏了连续的生境。中国对一些破坏性较大的入侵物种的扩散过程与防治开展了研究,如对
紫茎泽兰的研究表明,其扩散的路线是沿着公路和河流进行的,由此确定了对其防控重点。欧洲千里光生长在公路附近,很有可能通过公路进行传播,因此对于生长在公路边的欧洲千里光,应根据不同的入侵状况采用以上几种方法进行控制。
综上所述,控制欧洲千里光生长和扩散的方法很多,但通常只使用一种方法效果并不理想,而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来控制其危害。根据本研究的调查,欧洲千里光在中国的农田中生长最好,农民应该经常检查欧洲千里光的生长状况,以便及时控制其扩散,减小对农田造成的危害。对欧洲千里光的生长和扩散进行成功的控制需要科学研究、农民和政府当局的共同努力,另外做好科普宣传也是非常必要的,如出版科普读物以及新闻刊物和科普网站的宣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