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桥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1师兼苏中军区所属部队在江苏省淮安县东南车桥地区(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车桥镇)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战役于1944年3月5日开始,至3月7日结束,新四军最终取得胜利。战役采取了围点打援的掏心战术,成功解放了淮安、
宝应县以东纵横二百里地区。此次战役巩固和扩大了苏中根据地,打乱了日伪“清乡、屯垦”计划,实现了苏中形势的根本转变,同时也揭开了苏中战略反攻的序幕。在战役中,新四军牺牲了54人,而“日本人反战同盟”苏中支部盟员松野觉则在火线喊话中不幸中弹,光荣牺牲。此役胜利,还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
淮北市地区的战略联系,实现了苏中抗战形势的根本好转,成为苏中敌后战场转入战略反攻的标志。
战役背景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1师兼苏中军区所属部队在江苏省
淮安市县东南车桥地区,对日伪军进行的进攻战役。
1944年春,日军为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陆续从华中地区抽调部队南下参加湘桂作战。驻在苏中、苏北地区的日军为弥补兵力不足,遂收缩防区,强化伪军,并加强对沿海地区的控制。
新四军第1师兼苏中军区,遵照中共中央关于集中力量打击日伪军、巩固与扩大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为改善苏中地区的斗争局面,沟通苏中与苏北、淮南、
淮北市地区的战略联系,并为整风、整训工作创造比较安定的环境,决定于3月上旬发起以夺取车桥为主要目标的攻势作战。
车桥镇是联系苏中与苏北的枢纽。第1师兼苏中军区集中5个多团的兵力,由副师长兼副司令员叶飞指挥,采取攻点打援战法;夺取车桥及其周围地区。以第7团并配属师炮兵大队,担任主攻车桥的任务以第1团、第3军分区特务营和泰州独立团1个营,在车桥西北芦家滩附近构筑防御阵地,担任淮阴、淮安方向的打援任务;以第52团及江都、高邮独立团各1个营,在车桥以南崔河附近构筑防御阵地,担任曹甸、宝应方向警戒;另以师教导团第1营及第4军分区特务团2个营组成
预备队。此外,第3师兼苏北军区部队在淮安县东北顺河集、风谷村一线积极活动,保障攻击车桥部队的北面安全。战役于3月5日凌晨发起。第7团采取远程奔袭手段,利用夜暗从日伪军外围据点之间直插车桥,但困火力不足,协同不够,未能最后解决战斗。驻淮阴、淮安等地的日军第65师第72旅第60团等部,共700余人,分5批乘汽车驰援车桥。经白刃格斗,至13日相继收复
泾口、曹甸镇等据点十余处,战役胜利结束。
在战役过程中,日人反战同盟苏中支部盟员,勇敢地参加火线政治攻势,松野觉光荣牺牲。此役,共歼日军460余人(内俘24人),伪军480余人,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地区的战略联系,巩固和扩大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实现了苏中抗战形势的根本好转。
战前准备
组织发起车桥战役,粟裕有一个较长的酝酿和形成过程。
日伪对第四分区“清乡”后,除师直属队和第二分区的机关、部队要在东台南北地区活动外,第三、第四分区的主力团有时也需要转移到第二分区休整,或待机配合第四分区作战,因此,很觉得地区狭窄,部队拥挤,而大批干部亟待整风,缺少一个较为安定的环境。
一九四三年六月二十三日,粟裕奉命去军部驻地(黄花塘)参加整风会议和汇报工作,便带少数参谋、测绘人员和一个连,有意识地选择路线,对沿途地形,敌情进行实地调查。去时由台南穿过通榆公路、串场河,经兴化地区南下到江都真武庙,从昭关坝
伪军据点中通过扬淮公路,偷渡运河,泛舟邵伯湖,在
扬州市城北十五余公里邵伯湖南岸的黄桥上岸,越过扬(州)天(长)公路,到达黄花塘军部。九月返回苏中时,由天长之龙岗乘船过高邮湖北上,经黎城(金湖县)过淮河,然后在平桥、泾河两据点间夜渡运河,越过封锁线,接着乘船过建湖、兴化间的水网地区,再越过通榆路回到台南地区。粟裕一行穿行于车桥、曹甸据点附近以及许多边沿区、接敌区和敌占区,往返行程五百余公里,沿途察看地形、了解敌情,同干部、群众交谈。
在
临泽县以北的团寨,粟裕又与第十八旅旅长兼第一分区司令刘先胜探讨了这个地区的特点和军事地位。粟裕注意到
淮安市、
阜宁县、宝应三县边界的淮宝地区,是我
新四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师的结合部,也是敌人两支部队的结合部。这里原是国民党
江苏省政府所在地,是
韩德勤在苏北苦心经营的反共基地。一九四三年韩顽弃守后为敌伪所占。敌人以车桥为中心,建有十余处据点。新四军也跟进开辟工作,一年来已在安丰、曹甸、
泾河镇一线以南,打下了政权工作和群众工作的初步基础,其余地区伪化仍深。粟裕设想,如果集中兵力拔除车桥、泾口等据点,在这里打开局面,敌两支部队都会因为是自己的边沿地区而互相推诿、观望,配合作战也不会协调。而我方得手后就可以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区,可以把领导机关移驻于此,集中干部开展整风运动,集中主力进行整训,还可以就近加强对第十八旅工作的指导。特别是可以打通苏北、苏中、淮北、淮南四个地区之间的战略联系。这样就形成了在淮宝地区发起以夺取车桥、泾口为目标的攻势作战的设想。
在这一地域发起攻势作战,需要考虑会不会刺激敌人,引起对我新四军大规模报复行动。为此,战役发起时机应该审慎待机。到了一九四四年二月苏中区党委召开第五届扩大会议时,粟裕在全面分析了形势后,认为日军已是穷途末路,在我发起攻势作战后,难以对我进行大规模报复“扫汤”,即使有些小动作,在我有所准备的情况下,影响也不会大。粟裕便向与会的几位领导同志提出发起车桥战役的建议,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同意,随即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具体研究制定作战方案。
当时提出三个作战方案分析比较:一是由东向西,先攻泾口后攻车桥;二是车桥、泾口同时攻击;三是先攻车桥,后取泾口。经过分析比较,择优选取了第三方案。因为执行第一方案,虽背靠第三师地区,便于我军运动和开进,但不久前攻击泾口未克,敌伪防备甚严,而且即使攻下
泾口,还需再攻车桥,付出代价较大。第二方案,不仅兵力分散,而且如一处攻击不得手便会陷于被动,甚至使整个战役失利。第三方案的优点是明显的,首先,打下车桥后,敌人可能放弃一大片地区,可以得到最有利的战役效果,其次,车桥处敌中心地区,是敌人的心脏,工事坚固又有日军驻守,敌人自以为安全,而敌人认为安全的地方,正是最容易得手的地方,这是战争的
辩证法,可以采取掏心战术,隐蔽接敌,突然进攻,必能收出奇制胜之效;再则车桥周围的地形也较有利于我。为此决定选择第三方案。
车桥坐落在涧河(又名菊花沟)两岸,东西二华里)南北一华里半,河道上有五座桥梁,俯瞰全镇,形如“车”字,是以得名。
车桥镇是联系苏中与苏北的枢纽。他们加高围墙,拓宽外壕,架设铁丝网,修建了五十三座堡,构成了绵密的交叉火力网。以车桥为中心,在外围还有十几个坚固据点相拱卫。车桥地处中心,来援方向较多,但敌两个师团部的驻地
徐州市、扬州,距车桥都比较远,估计不一定来援,其主要增援方向可能来自
淮安市。为此,粟裕他们决定调集主力第一、第七、第五十二团和
苏中军区教导团及第四分区特务团等共五个多团的兵力,采取攻坚打援并举的方针,决心不惜牺牲,坚决攻占车桥;同时歼灭敌人的增援部队,各阻击部队坚决保障两天两晚之战斗警戒任务。顺便说一句,有的同志把这次的作战方针表述为“攻坚打援并举,以打援为主”,这不太确切。打援的部队虽多一些,但我们的目的是攻取
车桥,解放这一片地区。
在此以前,新四军一师对
日寇打的都是游击战,这次集中五个团的兵力,还有
地方武装和民兵配合,以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对日寇举行这样规模的攻势作战,在苏中抗日游击战争中是没有前例的。所以一师狠抓了战役前的准备,特别重视协同作战的准备。第一,对敌情的判断,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作了审慎周密的预案和计划,对我方部队集中时间、地点、开进路线、攻击时间作了精密的计算和要求,以减少战时协同的困难。第二,统一了弹药、器材、粮、野战医疗、运输等后方勤务工作,还根据我们所拟采用的战术手段,特制了一批攻坚器材,如连环
云梯、单梯三角钩、爬城钩、麻绳、
煤油、棉花、竹竿、土坦克、炸药、烟幕弹、沙包,还准备了火箭、灯笼、电话等通讯联络工具。第三,动员群众支援前线,征集了大批船工和船只,组织群众及时配合战时勤务,战后平毁敌人据点工事。第四,战前对部队进行编组,将互相较为了解、战斗作风特长相仿的部队,临时编成一个建制,共编为三个
纵队、一个总
预备队,适当调整了组织与干部。第五,在战役发起前十余天,即由师部和各主攻部队派出得力干部,进入车桥和芦家滩伏击阵地作实地侦察,并依据实地情况,进行战前训练。
政治动员工作做得很充分,召开了各种形式的动员会,颁布了战时奖惩条例,组织了突击队、突击组,互相提出战斗竞赛。
在组织指挥上,一师前方司令部与一分区司令部暂时合并,组成野战司令部。粟裕和副师长叶飞也作了分工,叶飞负责战场指挥,粟裕掌握全局。
战役过程
从南北两面同时发起突然攻击,全歼驻守伪军。接着,分两路向固守小土围的日军发起攻击,攻占暗堡、库房等处。但因火力不足,协同不够,未能最后解决战斗。车桥被攻破,附近据点的日伪军纷纷出援。由
宝应县县城东北塔儿头、曹甸镇出动的日伪军100余人,进至大施河时,触发地雷并遭第52团等警戒部队阻击,被迫退回。驻淮阴、淮安等地的日军第65师第72旅山泽大队等部,共700余人,分4批乘汽车驰援车桥。其第1批增援日军240余人驶至芦家滩附近时,即遭第1团堵击,并进入预设雷区,伤60余人,阻击部队乘势奋勇出击,又杀伤一部。接着,第1团以正面防御结合侧后突击,又给逐次增援的日军以打击,迫其猬集于韩庄固守。5日晚,第1团等部对韩庄日军发起攻击,经白刃格斗,将其大部歼灭,其残部向西逃窜。其间,日伪军200余人乘夜暗绕开正面防御阵地,从
右派芦苇荡偷涉迂回,企图继续增援车桥。第1团发觉后予以堵击,歼其一部,其残部窜入小马庄后亦被歼灭。6日晨,战役胜利结束。7日,困守车桥小土围内负隅顽抗的日军乘隙逃往淮安。第1师兼苏中军区所属各部乘胜扩张战果,至13日相继收复泾口、曹甸镇等据点10余处。在战役过程中,日人反战同盟苏中支部盟员勇敢地参加火线政治攻势,松野觉光荣牺牲。
战争史话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3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
新四军一部在江苏省
淮安区东南的
车桥镇与日伪军进行的战役。
1944年春,日军为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陆续从
华中地区抽调部队南下参加作战。驻苏中、苏北地区的日军为弥补兵力不足,遂收缩防区,强化伪军,并加强对沿海地区的控制。
车桥镇是日伪军一处较大的据点,是联系苏中与苏北的枢纽,居淮安县城、泾口、泾河、曹甸镇之间,位于日军第64师和第65师的接合部,四周筑有大土围子,驻有伪军1个大队600余人,其大土围内东南角小土围由日军40余人驻守。新四军第1师兼苏中军区集中5个多团的兵力,临时编为3个纵队,由副师长兼副司令员叶飞指挥,采取攻点打援战法,夺取车桥及其周围地区。第2纵队并配属师炮兵大队,攻击车桥;第1纵队在车桥西北芦家滩、
韩庄地区伏击可能由淮安来援之日伪军;第3纵队在官田、大小施河一线担任宝应方向打援任务;另以师教导团第1营及第4军分区特务团2个营组成预备队。此外,第3师兼苏北军区部队在淮安县东北顺河集、凤谷村一线积极活动,保障攻击车桥部队的北面安全。车桥虽工事坚固,但守军大部为伪军,战斗力较弱。
战役于3月5日1时50分发起,主攻部队分南北两路,采取远距离奔袭手段,避开外围据点,猛攻车桥镇,仅25分钟就突破土围,攻入镇内。随后在炮兵大队的配合下,以数个战斗小组分散突击,逐个消灭日伪军火力点。战至午后,摧毁碉堡50余个,全歼伪军。接着,分两路向固守小土围的日军发起攻击,攻占暗堡、库房等处。但因火力不足,协同不够,未能最后解决战斗。负隅顽抗的日军,于6日晨乘隙逃窜。新四军这一攻势使驻淮阴、淮安、
泗阳县、
涟水县之日军甚为震惊。由宝应县城东北塔儿头、曹甸镇出动的日伪军100余人,其残部窜入小马庄后亦被歼。使淮安、宝应以东地区获得解放。战役胜利结束。在战役过程中,日人反战同盟苏中支部盟员,勇敢地参加火线政治攻势,松野觉光荣牺牲。
战役意义
此战,新四军共歼灭日军
大佐以下460余人(内俘24人)、伪军480余人(内俘168人)。新四军伤亡200余人。在战役过程中,“日本人反战同盟”苏中支部盟员,勇敢地参加火线喊话,松野党光荣牺牲。此战是华中新四军歼灭战的范例,在此次战役中,我军采取“掏心”战术,担任攻点任务的部队绕过敌人的外围据点,直取车桥,吸引周围敌军来援,并以大部兵力歼击援敌,从而取得了攻点与打援双胜利。此战的获胜,打乱了敌人的“清乡、屯垦”计划,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
淮北市根据地的战略联系,巩固和扩大了
苏中抗日根据地,实现了苏中抗战形势的根本好转,并为苏中部队开展整风运动提供了安定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