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彭年
汪彭年
汪彭年(1879-1957),字寿臣,号瘦岑,原籍安徽旌德县孙村,祖辈迁居宣城木直街。他是中国同盟会成员,曾就读于法政大学。汪彭年在政治上积极参与民主革命运动,同时也在文化领域有所建树,擅长诗词创作和书画艺术
人物经历
报业生涯
1907年,汪彭年与于右任汪允宗等人共同在上海英租界创立了《神州日报》,并在其中担任主笔。这份报纸与当时的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及留日学生创办的《复报》相互配合,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反对君主立宪制。《神州日报》的报头使用的是干支纪年而非清代光绪年号,成为上海报业中发行量超过一万份的重要报刊之一。1909年5月,随着于右任创办《民呼日报》,汪彭年接管了《神州日报》的所有事务。他在上海期间还创办了私立惠灵中学,设有高中和初中共六个班级。辛亥革命后,他将《神州日报》交给汪允宗管理,自己则前往北京参加参议院议员选举。由于不满袁世凯篡夺国家权力的行为,汪彭年经常在《神州日报》发表批评袁的文章。1915年,他组织了一些反袁人士,试图推翻袁世凯的统治,但由于计划泄露,不得不离开北京。
政治活动
1923年3月,汪彭年被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任命为安徽淮河道凤阳关监督,随后又担任安徽省屯垦总局局长。在蒋介石执政时期,他曾参与陈济棠等人发动的倒蒋行动。失败后,他逃往香港特别行政区、越南河内等地,最终到达云南省,成为滇军军阀唐继尧的顾问。唐继尧去世后,汪彭年陆续居住在上海、苏州市宣城市旌德县、香港等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他的家人随他一起从香港回到上海市
文化贡献
汪彭年不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见解,还在文化艺术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善于诗歌创作,著有《霞园诗集》,并且精通书法,尤其擅长模仿王羲之的《十七帖》。在绘画方面,他专注于花卉题材,尤其是兰花的描绘。他还是一位藏书家,拥有大量的古代字画和书籍,其中包括郑板桥的竹画、朱耷的山水画以及宋徽宗的亲笔信件等珍贵作品。不幸的是,在抗战初期,当他居住在宣城市时,这些宝贵的收藏品遭到了日军飞机轰炸的破坏。
艺术成就
汪彭年的艺术才华体现在他的诗词创作和书画技艺上。他的《霞园诗集》记录了他的文学创作,而在书法方面,他对王羲之的作品尤为推崇。在绘画领域,他专注于花卉主题,特别是兰草的绘制,展现了他在这一领域的深厚功底。此外,他还是一位热爱收藏的人,拥有一百多箱的古字画和书籍,包括多位名家的作品,如郑板桥的竹画、朱耷的山水画以及宋徽宗的亲笔信件等。然而,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在他居住宣城市期间遭遇了日军飞机轰炸的灾难性损失。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报业生涯
政治活动
文化贡献
艺术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