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鬻子》,旧题周鬻熊撰。《
汉书·艺文志》
道家类有《鬻子》二十二篇,
小说家类有《鬻子说》十九篇。
刘勰《文心雕龙·诸子第十七》:“至
鬻熊知道,文王咨询,余文遗事,录为《鬻子》。”内容“阐域中之教化,论刑德之是非”(《鬻子·逢行圭序》)。今本《鬻子》一卷,其文与《
列子》引道家之《鬻子》三条不类,与
贾谊《
贾谊新书》引小说家之《鬻子说》六条略同,故清人认为系六朝以后人仿贾谊引文撰拟。有唐逢行圭、明谢汝诏注,明
杨慎评议,收入《二十二子全书》、《
说郛》等丛书。
• 鬻熊曰:运转亡已,天地密移,畴觉之哉?故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损盈成亏,随世随死。往来相接,间不可省,畴觉之哉?凡一气不顿进,一形不顿亏;亦不觉其成,亦不觉其亏。亦如人自世至老,貌色智态,亡日不异;皮肤爪发,随世随落,非婴孩时有停而不易也。间不可觉,俟至后知
•
周文王问鬻子曰:“敢问君子将入其职,则于其民也若何?”鬻子对曰:“唯。疑请以上世之政,诏于君王。政曰:君子将入其职,则于其民也,旭旭然,如日之始出也。”周文王曰:“受命矣。”曰:“君子既入其职,则于其民也若何?”对曰:“君子既入其职,则于其民也,暵然,如日之正中也。”周文王曰:“受命矣。”曰:“君子既去其职,则于其民也若何?”对曰:“君子既去其职,则于其民也,暗暗然,如日之已入也。故君子将入而旭旭者,义先闻也;既入而暵暵者,民保其福也;既去而暗暗者,民失其教也。”
周文王曰:“受命矣。”
•
姬发问于鬻子曰:“寡人愿守而必存,攻而必得,战而必胜,则吾为此奈何?”鬻子对曰:“唯,攻守战胜同道,而和与严其备也。故曰:和可以守,而严可以守,而严不若和之固也;和可以攻,而严可以攻,而严不若和之得也;和可以战,而严可以战,而严不若和之胜也:则唯有和而可也。故诸侯发政施令,政平于人者,谓之文政矣。诸侯接士而使吏,礼恭于人者,谓之文礼矣。诸侯听狱断刑,治人于人者,谓之文诛矣。故三文立于政,行于礼,陈于刑,由此守而不存,攻而不得,战而不胜者,自古而于今,自天地之辟也,未之尝闻也。今也君王守而必存,攻而必得,战而必胜,则唯由此也可也。”
姬发曰:“受命矣。”
•
姬诵六岁即位享国,亲以其身,见于鬻子之家而问焉。曰:“昔者先王与子修道而道修,寡人之望也,亦愿以教。敢问兴国知道奈何?”鬻子对曰:“唯。疑请以上世之政,诏于君王。政曰:兴国之道,君思善则行之,君闻善则行之,君知善则行之。位敬而常之,行信而长之,则兴国之道也。”周成王曰:“受命矣。”
• 周成王曰:“敢问治国之道若何?”鬻子对曰:“唯。疑请以上世之政,诏于君王。政曰:治国之道,上忠于主,而中敬其士,而下爱其民。故上忠其主者,非以道义,则无以入忠也。而中敬其士,不以礼节,则无以谕敬也。而下爱其民,非以忠信,则无以谕爱也。故忠信行于民,而礼节谕于士,道义入于上,则治国之道也。虽治天下者,由此而已。”
姬诵曰:“受命矣。”
• 周成王曰:“寡人闻之,有上人者,有下人者,有贤人者,有不肖人者,有智人者,有愚人者。敢问上下之人,何以为异?”鬻子对曰:“唯。疑请以上世之政,诏于君王。政曰:凡人者,若贵若贱,若幼若老,闻道志而藏之,知道善而行之,上人矣;闻道而弗取藏也,知道而弗取行也,则谓之下人也。故夫行者善,则谓之贤人矣;行者恶,则谓之不肖矣。故夫言者善,则谓之智矣;言者恶,则谓之愚矣。故智愚之人,有其辞矣。贤不肖之人,别其行矣。上下之人,等其志矣。”
姬诵曰“受命矣。”
• 周成王问于鬻子曰:“寡人闻之,圣王在上位,使民富且寿云。若夫富,则可为也。若夫寿,则不在天乎?”鬻子对曰:“唯。疑请以上世之政,诏于君王。政曰:圣王在上位,则天下不死军兵之事。故诸侯不私相攻,而民不私相斗,不私相杀也。故圣王在上位,则民免于一死,而得一生矣。圣王在上,则君积于道,而吏积于德,而民积于用力。故妇人为其所衣,丈夫为其所食,则民无冻馁矣,故圣王在上,则民免于二死,而得二生矣。圣王在上,则君积于仁,而吏积于爱,而民积于顺,则
刑罚废矣,而民无大过之诛,故圣王在上,则民免于三死,而得三生矣。圣王在上,则使民有时,而用之有节,则民无疾矣。故圣王在上,则民免于四死,而得四生矣。故圣王在上,则使盈境内兴贤良,以禁邪恶。故贤人必用,而不肖人不作,则民得其命矣。故夫富且寿者,圣王之功也。”
姬诵曰:“受命矣。”